也说历史课的创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c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创新成了一个十分时髦的话题与社会现象。它就像以前动辄用革命的名义一样,否则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与时俱进,就要落伍,要进历史的垃圾堆。但历史的经验证明:国人有时会矫枉过正。
  现在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在所谓的课改精神下,为了彰显自己的领导作用,制定了许多教育教学标准,量化细则,甚至细化到要求教师每一堂课的授课时间不得超过十五分钟,否则就是失败。凭心而论这样的规定就科学吗?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对此,在2008年的一次历史课教研活动上,埇桥区教委教研室的王荣宽教研员就说过:“现在有一种不正常现象,只要一评课动辄是三维目标,是否符合课改精神,否则就大打折扣。似乎传统的就不能用,对此我是有保留的。”听了这番话,我深有感触,这也是作这篇文章的缘起。
  现代汉语词典对创新一词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動力。”在任何时候创新都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创新离不开继承。我们的任何创新都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全盘否定。中国历史上有过“萧规曹随”之说,讲的是汉初名相萧何制定的律章到了曹参为相时大多继承。这不仅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还显示了继承的优良的传统。故有人说: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
  世界历史上的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因为他们的传统是自由竞争。有人把新政加上引号,原因是它借鉴了前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并不是什么新玩意。新政是把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结合起来的产物。总之,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一、创新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列宁说:“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历史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是根据所授之内容,受教之主体来选择最佳教学方法的,一刀切的硬性规定显然是不科学的。一般来说,低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多考虑到学生年龄等因素,有经验的教师多以形象化的教学为主,采用讲述法,以多媒体及课堂短剧等形式为主要手段传授历史知识。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一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使用多媒体的效果较之其它方法为最佳。再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一课“开辟新时代的宣言”,这种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就需要教师的讲述和分析。低年级的学生认知以感性为主,高年级才上升到理性。虽说是教无定法,但总体上还是有个方法论的问题。事实证明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二、创新离不开独立思考
  
  一代宗师,陈寅恪老先生对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评价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王国维这种思想如果没有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何以在北大立身?没有这种胸怀北大何以成为北大?
  现在有一种弊病,干什么都一阵风,比如电化教学。有些课说到底用了多媒体反而不好。比如上文提到的“开辟新时代的宣言”。有些教师为了省事,甚至是为了完成上边的硬任务:完成多少节次的电化教学的任务。多媒体室内一坐,课件一放了事。有人批评这种快餐式教学:除了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外,赶个时髦外究竟还能给学生留下多少难忘的东西?回忆我们心中难忘的某位教师,难忘的是什么?是那独具魅力的一招一式,一幅随手绘制的图;一手个性化的字;一口独特的言语……是老师的音容与风采。教师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教学,都采用一个模式,这样的教育究竟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不能因为要现代化就什么都模式化、程序化。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这么丰富多彩,正是因为它的多样性。
  
  三、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更不是把旧的东西贴上创新的标签
  
  创新是发散思维、立体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的整合,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如现代人要对国际关系上的“冷战”思维,中国现代史上的斗争哲学,进行重新认识。所有的创新都要落实到学生们拥有什么样的知识和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上。创新一定不能脱离实际,要为孩子们的身心着想。我认为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孩子固然有必要在人文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教育引导,但最重要的是要将它落到实处,而不是在备课上写下很多华而不实且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在公开课教学中少一些轰轰烈烈的表演型创新之场面,多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初中生不是历史学的工作者,没必要弄得那么高深。教师也没必要在行政命令下到处创新,甚至以创新为荣耀,动辄弄个课题研究。在这方面究竟取得多大的成效,一线教师都是最清楚的。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思想。”这无疑是正确的。最棒的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想听你的课,这才是教师最好的创新之举。现在有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本来最有趣味的、最生动的历史课竟被整治得让学生没了兴趣。我认为这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如果不还历史学科的本来面目,那么无论教师怎么创新,只要搭上功利的列车,就都很难彰显历史的学科特点——教育功用。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使用行政命令,应遵循学科的自身规律,切忌让历史的悲剧再重演。
  
  参考文献:
  [1]江泽民.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2]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8,第20卷:255.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丰富了当今中学英语教学的手段。当今的英语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单调的词汇学习和语法灌输,而是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英语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我们要彻底地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尤其是在课堂上要注意深入研究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组织课堂。    一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中学英语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后思考与练习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不为广大师生所重视,教师不引导,学生不关注。然而,课后思考与练习真的没有价值了?其实,它对我们把握教材知识点,解决教学重难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它。    一、思考与练习是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    课后思考与练习不同于一般练习题,作为整个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它
动量词是藏缅语表达动量范畴的主要手段。藏缅语的动量词起源于原始藏缅语分化为不同语支之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认知与表达的需要是动量词
摘 要: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初步实施探究式学习,以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学法指导 探究式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政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
一    1.学生的思想状态决定了有必要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的学生往往是“自我的人”,“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人”,价值取向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且普遍厌恶“假、大、空”。他们喜欢和乐于接受一切新鲜的事物,而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往往停留于单向灌输式和面对面谈话式的层面,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逆反和厌烦心理。尤其是对于一个心智健康的学生来说,他们已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较为稳定的思想和行为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