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小聪(化名),女,某小学一年级学生,7岁,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病史。父母都是公司职员,家庭经济条件良好。母亲性格要强,遇事容易发脾气;父亲性格温和,对孩子比较宽容;奶奶对其生活起居照顾比较多,小聪与奶奶关系比较好。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时不一致,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小聪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上课坐不住,影响课堂纪律;与同学摩擦比较多,不会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没什么朋友;性格急躁,特别容易被激怒,爱发脾气,经常说自己会“发怒”,最近在各科课堂上频频发怒;对老师的态度特别敏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某医院做过身体检查,医院IVA-CPT诊断为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从小聪成长经历来看,家庭给予小聪较充分的关爱,使得小聪内心能够建立比较稳定积极的情感关系,在学校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和父母倾诉,父母多以教育为主。小聪在处理同学矛盾、师生矛盾时,尤其是被冤枉或者受委屈时,特别容易激动、发脾气,不太会采用其他的策略。另外,小聪有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上课坐不住,也影响与同学的交往,经常会搞恶作剧,与同学闹不愉快。小聪经常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被老师批评,自己很委屈,虽然能够和父母敞开心扉,但获得的理解和支持不多。小聪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绪、如何用合理的方式发泄不良的情绪。综合临床观察,来访者的主要问题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伴发同学交往、情绪管理等心理问题。
二、咨询过程摘录
对小聪多动症问题采用VBFB3000生物反馈诊疗系统,通过采集儿童的脑电波并以各种图像、动画及声音的方式进行实时反馈,治疗小聪的ADHD,共训练20次,IVA-CPT测试系统评价效果较好。对小聪的其他问题采用叙事治疗方式,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寻找独特结果、重新界定和描述自己、巩固新故事,使小聪变得更加自主、有动力,进而帮助她解决自己的问题。每次咨询结束,还会对家长给予专业的支持和帮助,理解家长处理学校事件和养育孩子的不易,帮助家長倾诉和宣泄。心理咨询共进行8次,分为三个阶段:外化问题,寻找独特结果,重新界定和描述自己、巩固新的故事。
第一次咨询,外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述说自己最近在学校发生的几件事情。例如在语文课上,同桌先与她说话,她回了句“上课不要讲话”,被老师发现并批评。她非常生气,在课堂上发脾气,并且气哭了。她感觉经常会有事情来找麻烦,她很容易生气,尤其是在受委屈的情况下。她讨厌自己发怒。在咨询中,倾听小聪发脾气背后的原因,把发怒和小聪两者分开来看,进而外化发怒。小聪把发怒外化为“幽灵”,“幽灵”总是穿着白色的外套,很轻盈,整天跟着小聪。咨询师邀请小聪把“幽灵”的形象画出来,并布置家庭作业,让她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一次“幽灵”没有来找她麻烦,那次她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力量可以让“幽灵”少出现或者不出现?
第四次咨询,寻找独特结果。对小聪的问题外化后,小聪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断发展支线故事,发现小聪身上有非常多的资源和方法来打败“幽灵”,小聪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轻松,她会用开玩笑、躲开、转化等方式来对抗“幽灵”,例如可以用学习、跳舞、画画、弹琴、大声朗读等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还有一次,小聪用幽默打败“幽灵”,课间一个调皮的同学捡起一片花瓣戳小聪的脖子,她转过头来说:“谢谢你帮我挠痒痒。”那个同学觉得小聪很幽默,有点不好意思,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小聪不像之前那样不问青红皂白先发一通脾气,当受到委屈的时候,她会选择向老师反映,在老师的帮助下与同学调解误会和矛盾。小聪发脾气的次数在减少、强烈程度在降低。
第八次咨询,重新界定和描述自己。现在小聪去上学,“幽灵”被关在家里,她还发现可以用唱歌的方式驱赶“幽灵”。她和老师的关系非常融洽,下课会给班主任讲笑话,觉得在学校非常放松,也交到了4个好朋友。她还积极参加校园义卖、故事表演等班级活动,在活动中与同学有摩擦的时候,她会找到打败“幽灵”的方法。小聪变得很开心,有一次科学课老师还特地表扬她:不发脾气的小聪像个“天使”。小聪听了很开心,心里美滋滋。小聪自我评估心理状态良好。
三、反思与总结
理解来访者的处境。家长、教师都要多了解ADHD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问题的知识,当来访者遇到麻烦时耐心倾听,倾听来访者对事件背后原因的认知,让来访者觉得被关心、被接纳、被支持。
尊重每一位来访者。人≠问题,将问题和人分开,问题是问题,人是人。谈话的方向即是支持个案在问题和自我之间建立合适的关系。小聪将发脾气外化成“幽灵”后,对“幽灵”有具体形象的描述,找到合适的办法和“幽灵”相处,她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对自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要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仍然能够走到今天,这表明一定是有一些资源在支撑我们。这些资源蕴藏在生活之中,将这些积极资源调动起来,我们就有可能找到不一样的生命故事,之前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小聪有自己的办法来处理问题,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 杨雪梅)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心理咨询治疗ADHD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016SJD190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小聪(化名),女,某小学一年级学生,7岁,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病史。父母都是公司职员,家庭经济条件良好。母亲性格要强,遇事容易发脾气;父亲性格温和,对孩子比较宽容;奶奶对其生活起居照顾比较多,小聪与奶奶关系比较好。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时不一致,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小聪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上课坐不住,影响课堂纪律;与同学摩擦比较多,不会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没什么朋友;性格急躁,特别容易被激怒,爱发脾气,经常说自己会“发怒”,最近在各科课堂上频频发怒;对老师的态度特别敏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某医院做过身体检查,医院IVA-CPT诊断为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从小聪成长经历来看,家庭给予小聪较充分的关爱,使得小聪内心能够建立比较稳定积极的情感关系,在学校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和父母倾诉,父母多以教育为主。小聪在处理同学矛盾、师生矛盾时,尤其是被冤枉或者受委屈时,特别容易激动、发脾气,不太会采用其他的策略。另外,小聪有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上课坐不住,也影响与同学的交往,经常会搞恶作剧,与同学闹不愉快。小聪经常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被老师批评,自己很委屈,虽然能够和父母敞开心扉,但获得的理解和支持不多。小聪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绪、如何用合理的方式发泄不良的情绪。综合临床观察,来访者的主要问题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伴发同学交往、情绪管理等心理问题。
二、咨询过程摘录
对小聪多动症问题采用VBFB3000生物反馈诊疗系统,通过采集儿童的脑电波并以各种图像、动画及声音的方式进行实时反馈,治疗小聪的ADHD,共训练20次,IVA-CPT测试系统评价效果较好。对小聪的其他问题采用叙事治疗方式,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寻找独特结果、重新界定和描述自己、巩固新故事,使小聪变得更加自主、有动力,进而帮助她解决自己的问题。每次咨询结束,还会对家长给予专业的支持和帮助,理解家长处理学校事件和养育孩子的不易,帮助家長倾诉和宣泄。心理咨询共进行8次,分为三个阶段:外化问题,寻找独特结果,重新界定和描述自己、巩固新的故事。
第一次咨询,外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述说自己最近在学校发生的几件事情。例如在语文课上,同桌先与她说话,她回了句“上课不要讲话”,被老师发现并批评。她非常生气,在课堂上发脾气,并且气哭了。她感觉经常会有事情来找麻烦,她很容易生气,尤其是在受委屈的情况下。她讨厌自己发怒。在咨询中,倾听小聪发脾气背后的原因,把发怒和小聪两者分开来看,进而外化发怒。小聪把发怒外化为“幽灵”,“幽灵”总是穿着白色的外套,很轻盈,整天跟着小聪。咨询师邀请小聪把“幽灵”的形象画出来,并布置家庭作业,让她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一次“幽灵”没有来找她麻烦,那次她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力量可以让“幽灵”少出现或者不出现?
第四次咨询,寻找独特结果。对小聪的问题外化后,小聪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断发展支线故事,发现小聪身上有非常多的资源和方法来打败“幽灵”,小聪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轻松,她会用开玩笑、躲开、转化等方式来对抗“幽灵”,例如可以用学习、跳舞、画画、弹琴、大声朗读等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还有一次,小聪用幽默打败“幽灵”,课间一个调皮的同学捡起一片花瓣戳小聪的脖子,她转过头来说:“谢谢你帮我挠痒痒。”那个同学觉得小聪很幽默,有点不好意思,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小聪不像之前那样不问青红皂白先发一通脾气,当受到委屈的时候,她会选择向老师反映,在老师的帮助下与同学调解误会和矛盾。小聪发脾气的次数在减少、强烈程度在降低。
第八次咨询,重新界定和描述自己。现在小聪去上学,“幽灵”被关在家里,她还发现可以用唱歌的方式驱赶“幽灵”。她和老师的关系非常融洽,下课会给班主任讲笑话,觉得在学校非常放松,也交到了4个好朋友。她还积极参加校园义卖、故事表演等班级活动,在活动中与同学有摩擦的时候,她会找到打败“幽灵”的方法。小聪变得很开心,有一次科学课老师还特地表扬她:不发脾气的小聪像个“天使”。小聪听了很开心,心里美滋滋。小聪自我评估心理状态良好。
三、反思与总结
理解来访者的处境。家长、教师都要多了解ADHD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问题的知识,当来访者遇到麻烦时耐心倾听,倾听来访者对事件背后原因的认知,让来访者觉得被关心、被接纳、被支持。
尊重每一位来访者。人≠问题,将问题和人分开,问题是问题,人是人。谈话的方向即是支持个案在问题和自我之间建立合适的关系。小聪将发脾气外化成“幽灵”后,对“幽灵”有具体形象的描述,找到合适的办法和“幽灵”相处,她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对自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要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仍然能够走到今天,这表明一定是有一些资源在支撑我们。这些资源蕴藏在生活之中,将这些积极资源调动起来,我们就有可能找到不一样的生命故事,之前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小聪有自己的办法来处理问题,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 杨雪梅)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心理咨询治疗ADHD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016SJD19000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