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之于工匠精神培育探析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载体,而工匠精神则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中西工匠精神都源于古代的工匠技艺,并不断发展。工匠精神虽无权威定义,而匠技、匠心和匠魂乃其不变的三极。在“工业 4.0”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担当起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既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培育学生由技而道的工匠精神。具体而言,职业教育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并学习国外经验,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用与审美的诗性融合。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李寒,女,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3-0030-06
  工匠及工匠精神在我国历史中早已存在,然而,相较于西方,曾几何时,我国的工匠精神一度沦落。所幸的是,新世纪以来,工匠精神逐渐升温。2013 年,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以提高其工业竞争力。2015 年,中国引入其核心理念,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正式拉开中国从制造到创造再到智造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的序幕。同年,央视推出《大国工匠》系列片。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工匠精神”(craftsman spirit),此时教育领域倡议的工匠精神集中于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2017 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同年 12月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1]于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以精益求精为特征的工匠精神再次回归大众视野。”[2]由此观之,“工匠精神”渐次流行而成一大热词。
  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3]因此,工匠精神乃成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之热点。截至2018年10月底,在中国知网上,以“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为主题,检索出900篇论文,近三年占890篇;以二者为关键词则检索出313篇论文,近三年有308篇。“工业 4.0”时代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充满挑战的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以实现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智造”。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必从职业教育抓起,因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国工匠”。
  一、 工匠与工匠精神
  中国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最早产生工匠群体的国家之一。工匠即手艺人——熟练掌握某手工技艺并以之谋生的群体。凡具有专门技术技艺者皆可称工匠。[4]因此,可以说,華夏文明史就是一部工匠史。我国有优良的工匠精神传统,自古崇尚工匠精神,如铸剑鼻祖欧冶子(约前560—510)、百工圣祖鲁班(前507—444)、水利工程巨匠李冰(前302—235)、陶瓷祖师赵概(304—?)、造桥巨匠李春(595—605)与布业之祖黄道婆(1245—1330)等所代表的匠技、匠艺、匠心和匠魂,都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工匠精神。庖丁解牛之道、运斤成风之精、津人操舟之神等则将工匠精神升华到了审美的境界。苏州园林、徽派建筑、万里长城及敦煌石窟等则是体现我国工匠精神之杰作。我国现在也有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航空手艺人胡双钱及捞纸大师周东红等大国工匠,以及格力、华为和中国高铁等世界品牌。
  中国的工匠精神古已有之,它发端于古代的工匠技艺。《诗经》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1130—1200)注之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古代未明确提出工匠精神一词,却对此早有诠释。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将能工巧匠视为“济世圣人”。清代魏源(1794—1857)提倡“技进乎艺,艺近乎道”。可见,工匠精神之于华夏文明源远而流长。吴国盛指出,哲学家传统和工匠传统推进了人类文明。[5]人类文明不能缺少工匠,更不能缺少工匠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artisan(工匠)的词根 ars 源于拉丁语,ars指体力劳动,意为“捏合与塑造”,后渐变为“技能、技巧或技艺”(art)之意。有工匠之意的artisan的广泛使用则在17世界早期。[6]西方工匠与工匠精神萌芽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工匠精神是“非利唯艺”的。工匠并非为利,而是追求创造的完美与极致。此时,追求至善乃工匠精神的价值理念。诚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322)所言,“对任何一个某种活动或实践的人来说,他们的善或出色就在于那种活动的完善。”[7]中世纪时,工匠精神被赋予更多的神学色彩。人们将劳作视为救赎之径,匠技匠艺也为获得救赎开启了方便法门,由此诞生了虔诚的工匠文化——敬畏、专注与负责的工作精神。同时,随着手工行业标准、工艺流程等的确定,工匠群体养成了以质取胜、至善尽美的制造和创造精神。工匠精神也随之而更加彰显无余了。
  二、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智造”的目标,中国需要能工巧匠,更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师。唯有工匠精神,才能使我国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乃其内核与灵魂。
  工匠精神诞生于手工业时代,发展于大工业时代,并在现代工业时代重获新生。何为工匠精神?学界尚无权威定义。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1943—)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为将事情做好而做好的愿望。[8]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态度与品质,并成为个人或群体的精神特质[9];它是从业者对待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10],是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技艺精湛的工作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11];它是工匠“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对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6],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匠人在生产或加工产品时运用高技能水平,对待产品品质独具匠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12]   综上,工匠精神可归纳出如下特点:精益求精、质量至上、至善至美、敬业乐业、专一严谨、标准规范、开放包容、注重细节、一丝不苟、永无止境。当然,不同时代赋予工匠精神不同的内涵,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有历史传承也有新时代的含义。[13]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构成工匠精神的三极——匠技、匠心和匠魂,是不变的。
  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源于工匠及其技艺。因此,匠技是工匠精神之本。桑内特《匠人》(The Craftsman,2008)指出,匠艺活动只在已发展到很高水平的技能中找到。技能水平越高越能发现问题。达到高境界后,技术不再是机械性活动,匠人更能完整地感受和更深入思考其所做之事,匠艺伦理就出现于此种熟练的境界。[14]职业教育培养学生高水准的专业技术能力,因为只有具备扎实的技能,才能真正实现职业发展的最美愿景。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匠心决定产品的价值,带来技艺的创新。匠心是匠人在创造活动中所体现的精神追求,是对内心的关照。庄子之道,是基于高技术之道,其中自然就蕴含了独特的匠心。匠技活动蕴藏了匠人的灵魂和匠心,最终上升到道的境界。具有匠心,才能打造精品,追求完美,才能将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从99%提高到99.99%。[15]匠道则是工匠精神之魂。巧夺天工之术、身怀绝技之人掌握至高的技艺,上升到对自然之道的体悟。“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匠技匠艺是可传授的,因此,职业教育通过理论与实践传授技艺。匠人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砥砺前行而将技艺升华到“道”的境界。这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广更深的思考空
  间——职业教育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应培育学生由技而道的工匠精神。
  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16]职业教育教学、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及借鉴西方职业教育模式等都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经。
  (一)创新职业教育教学,培育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培育的工匠精神,是对学生的匠技、匠心和匠魂的培养与锻造。可以说,工匠精神始于职业教育的系统学习与培养之中,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融入并贯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传授职业知识与技能,又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养成职业精神,而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则可使职业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就需要工匠之师——教授匠技、匠心与匠魂的职业教育教师,他们担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传承工匠精神的使命。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职业教育教师。在“工业4.0”时代,特别是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教师就必须具有工匠精神。如何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工匠精神?途径有二,即外培和内化。[17]他们是教师也是师傅。作为教师,他们传道授业;作为师傅,他们传授工匠之道。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中华民族的“大国工匠”之师。
  学生在校期间以专业课学习为主,因此,职业教育应不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革新培养方案,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品格与职业综合素养。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就课堂教学而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示范指导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可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育和塑造学生的专业专注、严谨细致、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与“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更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互联网的开放、创造、创新,与工匠精神的严谨、精致、专注相互融合,方能创造最新最具创意的产品。职业教育恰逢其时,最符合“互联网+”新业态模式。在线教育将职业教育延伸到每个角落,而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学习平台。在大数据时代,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愈来愈多元化和人性化,如慕课(MOOCs)在线开放式教学、翻转课堂师生线上线下学习及微课多资源精品课程学习等。慕课是一种大型在线开放课程技术,通过互联网搭建不同的课程共享平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也为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学习提供条件,甚至是终身学习的平台。另外,还可利用微信等公众平台,推送学习资源,采用师生线上互动等形式,将学习内容与课程资源结合,使课内外的学习相互补益。因此,在“互联网+”新业态背景下,应将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融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更广阔的交互式教育和学习平台。
  (二)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是指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培养技术人才的模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深化课程及教学改革,更要增强实践教学与实训环节,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到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全方位的,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等各方的支持与协作。为促进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应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工匠精神与技能教育、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使之融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之中。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职业教育应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因此,职业教育要推行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结合的学习模式。产教结合让学生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实现校企一体化。产教融合既能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技艺,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产教融合与校企双重培育工匠精神,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教师与师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此即陶行知(1891—1946)所谓的“教学做合一”[18]。在教学做的互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的磨炼,逐渐形成精益求精、专注严谨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也就含孕其中了。
  李小鲁认为,培养工匠精神最好的模式和途径当推现代学徒制。这就“必须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16]。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为纽带,以培养学徒(工匠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双方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19]现代学徒制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带来诸多变革:身份多元化,学生转变为学生与学徒;学习场所灵活化,课堂、企业都成为学习之地;学习方式交替化,理论学习向“工学”交替;考核方式综合化,单一教师考核转向两师(师傅、教师)综合考评。可见,现代学徒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发挥了纽带作用,且其自身就蕴含丰富的工匠精神。   (三)学习国外经验,培育工匠精神
  放眼全球,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日本管理举世闻名。这些国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并将其融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之中。强化工匠精神的塑造、培养与传承,是德国、日本二战后制造业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10]它们重视职业教育,一以贯之地培育准职业人的工匠精神,有传承更有发展。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我国培育工匠精神极具参考价值。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学生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要成为合格技工,学生必须接受3年及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后,则进工厂做学徒3~5年;只有合格并通过技师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技师资格证书——上岗证。考核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品德、团队意识、精益求精等。这就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工人的自身素养。德国工匠精神与其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紧密相关。2016年数据表明,65%的年轻人在双元制体系中接受职业培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技工,支撑和保障了“德国制造”的品质与品牌。当然,德国还有完善的法律和行业制度,保障其制造质量,培育和提升工匠精神。可见,德国双元制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由学校教育、企业内教育和社会公职教育共同构成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为日本的工业制造提供了重要保障。日本的工匠或手工艺人被称为职人。职人的技术炉火纯青,而弟子或学徒则无资格称职人。日本的职人文化绵延不绝,其工匠精神的传承离不开职人,其产学合作和职教立法等则提升了日本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其经济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的职业教育与联邦经济战略及州的发展目标相结合,校企结合,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融会贯穿整个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并及时进行调整。职业教育对教师资格有严格规定,尤其重视实践和技术能力。普高负责实施职业教育职能,这为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社区学院则面向大众和就业,成为美国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约80%的学生参与以2年制为主的高职教育,近70%的学生注册生涯与技术教育。美国以高等教育为载体,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社区学院,培养现代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制造业强国之所以享誉世界,乃因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以及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我国应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家在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教育管理方式、校企合作方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寻找最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
  四、结语
  随着“工业 4.0”的到来及“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的提出,中国各行各业都呼唤工匠精神。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18世纪之交,欧洲才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概念。19世纪后,西方始以学校形式进行“技术教育”。1974年,UNESCO提出“技术与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1999年,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首次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一詞。2012年,第三届世界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用“职业技术技能发展”(TVSD)代替TVET。21 世纪以来,中国将职业教育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的战略重点,使职业教育进入了黄金时期。[20]十九大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已转向了“完善体系、构建技能强国”。职业教育在此担当起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是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用与审美的诗性融合。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 [2017-12-1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 庄西真. 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 中国高教研究,2017(5):92-97.
  [3] 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 中国教育报,2016-05-13(5).
  [4] 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5] 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
  [6] 李宏伟,别应龙.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7]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廖申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
  [8] 德日“工匠精神”怎么学?“慢工细活”不浮躁[EB/OL]. [2016-03-l0].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03/8686355.html.
  [9] 愈跃. 德国工匠精神及其培育[J]. 中国高校科技,2017(9):47-48.
  [10] 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职教论坛,2014(22):66-69.
  [11] 徐健. 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极致绽放[[J]. 江苏教育,2015(11):38-39.
  [12] 徐宏伟. 工匠精神的“理性之维”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策略[J]. 职教论坛,2018(2):91-95.
  [13] 匡瑛. 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2018(1):39-45.
  [14] 理查德·桑内特. 匠人[M]. 李继宏,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4-5.
  [15] 栗洪武,赵艳. 论大国工匠精神[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1):158-162.
  [16] 李小鲁. 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 当代职业教育,2016(5):4-6.
  [17] 徐宏伟.“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师角色转型研究[J]. 职教论坛,2017(18):8.
  [18] 周洪宇.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51.
  [19] 孔宝根.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20] 陈新光,张海萍,张雅韵. 关于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 科学发展,2018(1):106-112.
其他文献
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情,并根据微课的特点,运用启发式方法对微课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以"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VLAN虚拟局域网"为案例,验证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推动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提出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精神内涵,为
摘 要:采用问卷法调查天津一所以工见长的985高校工科类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以此分析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对策,旨在对提升工科类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有所裨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加强专业实践活动和实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体系,提高职业准备积极性。  关键词: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倾
近年来,一股兴于积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收藏之风,势头强劲地吹遍了神州大地。一时间,大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物”纷纷浮出水面。
近年来,太康县畜禽养殖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伴随着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养殖区域布局、畜禽排泄物等畜禽养殖面源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现,已成为制约该县畜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期刊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种猪联合育种协作组组织技术人员对组内的23家种猪企业进行了巡回现场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和育种技术指导,共测定、遗传评估种猪21.21万头,公布优良种猪5.71万
随着天气转暖,无论是长毛的狗,还是短毛的猫咪,都开始褪去“冬装”,准备清凉的“夏装”了。家中无处不在的毛毛,难免给主人带来烦恼,更会影响家人的健康。这里汇集了一些从预防到治
基于CIPP教育评价模式,从理念与目标、组织运作、教育资源、课程与教学及学习成效等五个维度构建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实施成效的评价模型。利用模型,编制访谈提纲,对江苏省苏南
为提升畜禽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能力建设,提高肉、蛋、菜等产品稳定供应能力,财政部、农业部2011年开始在河南省实施“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畜牧项目”,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