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上重视不够,内容观点陈旧、师资队伍素质水平较弱、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法。通过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加大制度规范力度等措施,切实做好大学安全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安全教育 分析 探索
学生安全是学校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学校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需要安全保卫部门、学生部门、心理咨询等部门共同努力,结合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多种形式的宣教项目,意在提高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普及学生的安全保护知识、提高学生救助技能以及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安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学的内容,更关乎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从目前来看,安全教育不乏纸上谈兵,还有部分高校只是将宣传标语和口号铺满校园,流于形式,而非做到切合实际进行宣传教育,再一方面,学生的安全意识严重缺乏,防范技能严重欠缺,导致的悲剧屈指可数,从这两方面来看,高校安全教育问题理应受到高校领导者、管理人以及高校学生事务研究者的重视,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
一、深化对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面对当今国际形势,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则是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本文重点对学生的安全素质进行论述,学生安全素质包括了安全知识、意识、技能、认识、行为以及安全心理状态。安全素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校园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
现代大学校园是开放式校园,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互通的关系,因此,可能对大学生人身、财产、心理健康造成伤害的因素越来越不可预知。大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社会经验,缺乏心理承受力、安全知识、技能等,直接导致了学生成为易受到侵害群体,由这些因素引发的惨痛教训不在少数。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也可能发生变化,更甚至在不法分子的引诱下,致使学生犯罪。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可能成为危害社会安全、校园稳定的不良因素,这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更应该引起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者的注意,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加强学校安保工作,保障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履行学校法定义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也都明确规定学校应把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列入教育内容。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高校对在校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
我国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在各类案件汇总中,经济案件、黑社会性质的范围呈现增长趋势,一些高科技、高智能犯罪模式有所增加。与此同时,自然灾害、传染疾病、公共安全事故以及生产事故也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些社会治安因素同时也危害着校园安全。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已经引起高校的关注,但是在实施安全教育时却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直接导致了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目标不明确,这种安全教育模式无法与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相匹配,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
(二)教育观念的、功利化、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财富欲望驱使下,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往往是要求综合素质全能的人才,这就使得高校教育工作失衡,片面的追求高材生头衔的培养,追求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忽略了安全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高校对安全教育的实施,导致了领导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安全教育教学投入资金过少,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安全教育缺乏长效机制,不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新时期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健全领导体制,强化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学校党委对于安全教育工作重视度必须要加强,学校党务、学工、保卫、教务、团委以及各院系等必须通力合作,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机制,将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具体规划上,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相关部门要制定详细的工作制度,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指导、监督具体工作的实施效果。另外,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高校发展的规划中,强化安全教育师资力量,从理论到实践做好项目规划,丰富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局面。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安全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制度的规范,良好的制度规范不仅保障学习、生活顺利开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习惯同样起到保障作用。大学生安全教育对大学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依照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学校应当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落实安全制度的同时也要做好考核机制,可实行责罚制,将安保教育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具体的人员,并将考核项目作为年度考核范畴,做到有奖有惩。从制度上保障安全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不仅完善了大学教育制度,同样对于规范学生行为、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也起到推动作用,最终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建立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做好大学安全教育工作,师资队伍是基础,资金投入是关键,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实现教育目标。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应该给予重点关注,加强安保工作者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在安全教育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员配置方面更应该受到重视,高校应当加强安全教育队伍的培养,强化这些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度,提高他们的责任心以及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学校加强队伍建设必然需要资金作为保障,只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研究,投入教学才能鼓励他们开展安全教育,才能保障他们的培训经费和后续财力支撑。建立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不仅仅是口号上鼓励,更是行动上的实施,只有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热情。
【参考文献】
[1]韩标;刘再起;黄学永.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
[2]罗立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刍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5)
【关键词】大学安全教育 分析 探索
学生安全是学校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学校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需要安全保卫部门、学生部门、心理咨询等部门共同努力,结合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多种形式的宣教项目,意在提高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普及学生的安全保护知识、提高学生救助技能以及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安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学的内容,更关乎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从目前来看,安全教育不乏纸上谈兵,还有部分高校只是将宣传标语和口号铺满校园,流于形式,而非做到切合实际进行宣传教育,再一方面,学生的安全意识严重缺乏,防范技能严重欠缺,导致的悲剧屈指可数,从这两方面来看,高校安全教育问题理应受到高校领导者、管理人以及高校学生事务研究者的重视,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
一、深化对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面对当今国际形势,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则是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本文重点对学生的安全素质进行论述,学生安全素质包括了安全知识、意识、技能、认识、行为以及安全心理状态。安全素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校园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
现代大学校园是开放式校园,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互通的关系,因此,可能对大学生人身、财产、心理健康造成伤害的因素越来越不可预知。大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社会经验,缺乏心理承受力、安全知识、技能等,直接导致了学生成为易受到侵害群体,由这些因素引发的惨痛教训不在少数。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也可能发生变化,更甚至在不法分子的引诱下,致使学生犯罪。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可能成为危害社会安全、校园稳定的不良因素,这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更应该引起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者的注意,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加强学校安保工作,保障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履行学校法定义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也都明确规定学校应把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列入教育内容。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高校对在校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
我国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在各类案件汇总中,经济案件、黑社会性质的范围呈现增长趋势,一些高科技、高智能犯罪模式有所增加。与此同时,自然灾害、传染疾病、公共安全事故以及生产事故也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些社会治安因素同时也危害着校园安全。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已经引起高校的关注,但是在实施安全教育时却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直接导致了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目标不明确,这种安全教育模式无法与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相匹配,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
(二)教育观念的、功利化、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财富欲望驱使下,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往往是要求综合素质全能的人才,这就使得高校教育工作失衡,片面的追求高材生头衔的培养,追求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忽略了安全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高校对安全教育的实施,导致了领导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安全教育教学投入资金过少,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安全教育缺乏长效机制,不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新时期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健全领导体制,强化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学校党委对于安全教育工作重视度必须要加强,学校党务、学工、保卫、教务、团委以及各院系等必须通力合作,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机制,将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具体规划上,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相关部门要制定详细的工作制度,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指导、监督具体工作的实施效果。另外,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高校发展的规划中,强化安全教育师资力量,从理论到实践做好项目规划,丰富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局面。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安全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制度的规范,良好的制度规范不仅保障学习、生活顺利开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习惯同样起到保障作用。大学生安全教育对大学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依照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学校应当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落实安全制度的同时也要做好考核机制,可实行责罚制,将安保教育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具体的人员,并将考核项目作为年度考核范畴,做到有奖有惩。从制度上保障安全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不仅完善了大学教育制度,同样对于规范学生行为、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也起到推动作用,最终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建立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做好大学安全教育工作,师资队伍是基础,资金投入是关键,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实现教育目标。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应该给予重点关注,加强安保工作者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在安全教育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员配置方面更应该受到重视,高校应当加强安全教育队伍的培养,强化这些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度,提高他们的责任心以及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学校加强队伍建设必然需要资金作为保障,只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研究,投入教学才能鼓励他们开展安全教育,才能保障他们的培训经费和后续财力支撑。建立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不仅仅是口号上鼓励,更是行动上的实施,只有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热情。
【参考文献】
[1]韩标;刘再起;黄学永.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
[2]罗立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刍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