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此技术将原有的直播转变为育苗、将湿润育秧转变为旱育秧、将密植转变为稀植,种植技术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本文就水稻旱育稀植育秧技术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省佳木斯地区占有较大种植面积。近年来,随着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加大。
1.水稻旱育壮秧技术
1.1幼苗生长特点
稻种在发芽出苗阶段,其芽鞘首先会伸出地面形成筒状无叶片及叶绿素的鞘叶,当鞘叶伸长到一定程度时,会从中抽出一片有叶绿素但无叶片的不完全叶。当这片不完全叶伸长到约1cm时,此现象就可称为出苗。
在出苗后的第2-3天,不完全叶中会抽出既有叶片又有叶鞘的过错全叶。秧苗的叶龄主要是根据完全叶的数目来确定的。在第一片叶抽出却没有展开时,秧苗呈针状,这种情况可称为立针。当秧苗进入三叶期时,种子胚乳养分已经基本耗尽,此时的幼苗可独立生活,所以此阶段也可称为离乳期。
1.2苗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水稻苗期对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粳稻出苗的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2℃,在15℃以上时才会正常健康的出苗。出苗后的日平均气温不能低于13℃,否则会对水稻的生长情况产生不利的影响。日平均温度应保持在20℃才会促进水稻壮秧。秧苗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能够忍受的最低温度分别是,播种到出苗期1℃,出苗到二叶期3℃,三叶期后5℃。同时还应确保秧田土壤中具有足够的氧气,才可保证幼苗健康生长。随着幼苗的不断生长,其对水分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多,苗前应将土壤湿度控制在40-50%之间,出苗后至三叶期阶段应将土壤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在三叶期后应将土壤湿度控制在70-80%之间。
1.3壮秧标准
由于品种、秧龄、充秧方式的不同,其壮秧标准也有所不同,但还会存在一些共同特性。
从形态上来看,健壮的秧苗整齐一致,植株个体没有较大的差异,也没有病虫害情况发生,叶片短、宽、厚,叶色呈绿中带黄色,叶枕距短,茎扁蒲状,粗壮并具有弹性,触摸可感觉到挺实感,压倒后可立即弹起,根系发达,短白且粗壮。
在生理方面来看,健壮的秧苗发根能力较强,植伤率不高,具有良好的光合能力与抗逆性,在插秧后的返青速度较快。
1.4育秧技术
1.4.1育秧前准备工作
①选地、整地、做床和架棚。培育壮秧需要一块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平坦、肥沃,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富含有机质,质地疏楹,呈酸性或中性的土壤作为秧田。接着是对秧田的整地工作,整地工作应达到床面平坦,疏松细碎,无残茬、草根等标准来进行。育秧地应在秋天或第二年早春化冻后进行浅翻,深度为10cm,在开始播种前的3-5天将土块打碎,施入适量的农肥及化肥。在通常情况下农肥的施用量为5-10kg/hm2,硫酸铵用量为25kg/hm2,磷酸钙用量为5g/hm2,硫酸钾用量为15g/hm2。接下来可按照按塑料膜幅宽及架棚片竹长度规格来进行作床工作。另外,在架设苗棚方面应确保满足牢固、抗风、保温3点要求。
②配制营养土。应根据造反适宜客土来计算配制比例,同时应按照秧田的实际面积来确定具体的配制数量,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在配制完成后进行调酸及消毒工作。
③种子处理。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项工作就是种子处理工作,种子处理工作可详细分为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晾芽等几项工作内容。
1.4.2育秧技术要点
其中关键的一项工作是将苗床地培肥,在通常情况下可施用农肥15kg/hm2,整平混匀,在床上进行调酸工作,确保10cm的表层土pH值约等于5。接下来可将土块打碎,将杂物全部去除,使床面整平压实。
为确保播种质量,应合理确定播种期,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适期早播。我省第一、第二积温带,一般气温稳定通过6℃,即4月10日-25日可播种;佳木斯属第三、第四积温带,一般气温通过5℃,即4月15日-25日可播种。
在开始播种的一天前进行一次灌溉工作,确保5cm的床土呈饱和状态,在播种当天如发现缺水情况可适当再进行一次灌溉工作。播种过程中应把种子的三分之二放入土中或浇细水使其沾在床面上,在其上覆细土1cm。
在播种后的第6-7天应做好相应的保温措施,确保水稻出苗情况,温度最高不可高于40℃。出齐苗后可将地膜揭除,此时可将温度保持在约30℃。当第一片叶展开后,应逐渐加大通风量,将温度降到约25℃。在三叶后可逐渐开始自然炼苗。次后可逐渐减少灌溉次数,同时应及时进行补肥工作,以免发生立枯病。
2.田间管理
2.1插秧时期
我省在早春季节气温不是十分稳定,温度上升速度较慢。因此,应适当将插秧日期提前,缩短插秧期。期间应按照秧苗成活的最低界限温度来确定插秧期,不可盲目的将插秧日期提前。水稻在3.5-4叶龄的成活最低界限温度约13℃,4.5-5叶龄的成活最低界限温度约14℃。同时也要考虑到抽穗情况。
2.2本田管理
2.2.1前期管理
①灌溉。插秧后立即建立秧苗高度2/3的水层,以水护苗。返青后,把水层降低到3厘米,建立浅稳水层,有利于根的生长和吸收,以保证在幼穗分化前达到计划要求的茎数。
②追肥。为确保分蘖的数量与质量,可在返青后进行适当的追肥工作。具体的追肥量应按照土质与产量水平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沼泽土可施用氮肥总量的15%-20%。对于沙质稻田而言,可分次进行追肥工作,在通常情况下可分为2次施用,在返青后施用尿素45kg/hm2,在6月10日左右施用尿素55kg/hm2,硫酸钾30kg/hm2。对于其他土类而言,可施用氮肥总量的25%-30%。在追肥后的3-4天内不可进行排水或串灌工作,应尽可能的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2.2.2中期管理
①灌溉。为确保幼穗分化情况,应建立3cm的浅水层,不可深灌,在分化后的第15天左右水稻就可进入孕穗期,此阶段是水稻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对水分及温度反应最敏感的阶段,对水的需求量也很大。因此,此阶段一定不能出现断水情况,期间可继续保持3cm的浅水层,在温度降到17℃、有低温冷害时,可将水层加深到10-20cm,直到抽穗前的2-3天,可将水层恢复到3cm。
②追肥。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肥最多的时期就是长穗期,此阶段应按照水稻的实际长势来决定追肥量。当植株矮小,颜色淡黄不转绿,叶片窄而短时,说明水稻缺肥,可在抽穗前的15天左右(下转第34页)(上接第31页)进行追肥工作,期间可施用氮肥总量的5%-10%即可,钾肥可提早7-8天施用。
③防稻瘟病。防治此病可采用20%三環唑粉剂500倍液0.1kg/hm2,在抽穗前的第2-3天,天气较为晴朗时进行喷雾即可。
2.2.3后期管理
①灌溉。抽穗到乳熟末期阶段不能断水,应维持3-5cm的浅水层,直到蜡熟期可进行间歇性的灌水工作,在田间保持3cm的浅水层后,交替进行直到收割的前7-10天可停止灌水工作,使水分自然落干。
②除草。在籽粒完全成熟前,应将田间的稗穗全部去除,防止下一年出现草荒情况。
【关键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省佳木斯地区占有较大种植面积。近年来,随着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加大。
1.水稻旱育壮秧技术
1.1幼苗生长特点
稻种在发芽出苗阶段,其芽鞘首先会伸出地面形成筒状无叶片及叶绿素的鞘叶,当鞘叶伸长到一定程度时,会从中抽出一片有叶绿素但无叶片的不完全叶。当这片不完全叶伸长到约1cm时,此现象就可称为出苗。
在出苗后的第2-3天,不完全叶中会抽出既有叶片又有叶鞘的过错全叶。秧苗的叶龄主要是根据完全叶的数目来确定的。在第一片叶抽出却没有展开时,秧苗呈针状,这种情况可称为立针。当秧苗进入三叶期时,种子胚乳养分已经基本耗尽,此时的幼苗可独立生活,所以此阶段也可称为离乳期。
1.2苗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水稻苗期对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粳稻出苗的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2℃,在15℃以上时才会正常健康的出苗。出苗后的日平均气温不能低于13℃,否则会对水稻的生长情况产生不利的影响。日平均温度应保持在20℃才会促进水稻壮秧。秧苗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能够忍受的最低温度分别是,播种到出苗期1℃,出苗到二叶期3℃,三叶期后5℃。同时还应确保秧田土壤中具有足够的氧气,才可保证幼苗健康生长。随着幼苗的不断生长,其对水分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多,苗前应将土壤湿度控制在40-50%之间,出苗后至三叶期阶段应将土壤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在三叶期后应将土壤湿度控制在70-80%之间。
1.3壮秧标准
由于品种、秧龄、充秧方式的不同,其壮秧标准也有所不同,但还会存在一些共同特性。
从形态上来看,健壮的秧苗整齐一致,植株个体没有较大的差异,也没有病虫害情况发生,叶片短、宽、厚,叶色呈绿中带黄色,叶枕距短,茎扁蒲状,粗壮并具有弹性,触摸可感觉到挺实感,压倒后可立即弹起,根系发达,短白且粗壮。
在生理方面来看,健壮的秧苗发根能力较强,植伤率不高,具有良好的光合能力与抗逆性,在插秧后的返青速度较快。
1.4育秧技术
1.4.1育秧前准备工作
①选地、整地、做床和架棚。培育壮秧需要一块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平坦、肥沃,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富含有机质,质地疏楹,呈酸性或中性的土壤作为秧田。接着是对秧田的整地工作,整地工作应达到床面平坦,疏松细碎,无残茬、草根等标准来进行。育秧地应在秋天或第二年早春化冻后进行浅翻,深度为10cm,在开始播种前的3-5天将土块打碎,施入适量的农肥及化肥。在通常情况下农肥的施用量为5-10kg/hm2,硫酸铵用量为25kg/hm2,磷酸钙用量为5g/hm2,硫酸钾用量为15g/hm2。接下来可按照按塑料膜幅宽及架棚片竹长度规格来进行作床工作。另外,在架设苗棚方面应确保满足牢固、抗风、保温3点要求。
②配制营养土。应根据造反适宜客土来计算配制比例,同时应按照秧田的实际面积来确定具体的配制数量,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在配制完成后进行调酸及消毒工作。
③种子处理。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项工作就是种子处理工作,种子处理工作可详细分为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晾芽等几项工作内容。
1.4.2育秧技术要点
其中关键的一项工作是将苗床地培肥,在通常情况下可施用农肥15kg/hm2,整平混匀,在床上进行调酸工作,确保10cm的表层土pH值约等于5。接下来可将土块打碎,将杂物全部去除,使床面整平压实。
为确保播种质量,应合理确定播种期,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适期早播。我省第一、第二积温带,一般气温稳定通过6℃,即4月10日-25日可播种;佳木斯属第三、第四积温带,一般气温通过5℃,即4月15日-25日可播种。
在开始播种的一天前进行一次灌溉工作,确保5cm的床土呈饱和状态,在播种当天如发现缺水情况可适当再进行一次灌溉工作。播种过程中应把种子的三分之二放入土中或浇细水使其沾在床面上,在其上覆细土1cm。
在播种后的第6-7天应做好相应的保温措施,确保水稻出苗情况,温度最高不可高于40℃。出齐苗后可将地膜揭除,此时可将温度保持在约30℃。当第一片叶展开后,应逐渐加大通风量,将温度降到约25℃。在三叶后可逐渐开始自然炼苗。次后可逐渐减少灌溉次数,同时应及时进行补肥工作,以免发生立枯病。
2.田间管理
2.1插秧时期
我省在早春季节气温不是十分稳定,温度上升速度较慢。因此,应适当将插秧日期提前,缩短插秧期。期间应按照秧苗成活的最低界限温度来确定插秧期,不可盲目的将插秧日期提前。水稻在3.5-4叶龄的成活最低界限温度约13℃,4.5-5叶龄的成活最低界限温度约14℃。同时也要考虑到抽穗情况。
2.2本田管理
2.2.1前期管理
①灌溉。插秧后立即建立秧苗高度2/3的水层,以水护苗。返青后,把水层降低到3厘米,建立浅稳水层,有利于根的生长和吸收,以保证在幼穗分化前达到计划要求的茎数。
②追肥。为确保分蘖的数量与质量,可在返青后进行适当的追肥工作。具体的追肥量应按照土质与产量水平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沼泽土可施用氮肥总量的15%-20%。对于沙质稻田而言,可分次进行追肥工作,在通常情况下可分为2次施用,在返青后施用尿素45kg/hm2,在6月10日左右施用尿素55kg/hm2,硫酸钾30kg/hm2。对于其他土类而言,可施用氮肥总量的25%-30%。在追肥后的3-4天内不可进行排水或串灌工作,应尽可能的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2.2.2中期管理
①灌溉。为确保幼穗分化情况,应建立3cm的浅水层,不可深灌,在分化后的第15天左右水稻就可进入孕穗期,此阶段是水稻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对水分及温度反应最敏感的阶段,对水的需求量也很大。因此,此阶段一定不能出现断水情况,期间可继续保持3cm的浅水层,在温度降到17℃、有低温冷害时,可将水层加深到10-20cm,直到抽穗前的2-3天,可将水层恢复到3cm。
②追肥。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肥最多的时期就是长穗期,此阶段应按照水稻的实际长势来决定追肥量。当植株矮小,颜色淡黄不转绿,叶片窄而短时,说明水稻缺肥,可在抽穗前的15天左右(下转第34页)(上接第31页)进行追肥工作,期间可施用氮肥总量的5%-10%即可,钾肥可提早7-8天施用。
③防稻瘟病。防治此病可采用20%三環唑粉剂500倍液0.1kg/hm2,在抽穗前的第2-3天,天气较为晴朗时进行喷雾即可。
2.2.3后期管理
①灌溉。抽穗到乳熟末期阶段不能断水,应维持3-5cm的浅水层,直到蜡熟期可进行间歇性的灌水工作,在田间保持3cm的浅水层后,交替进行直到收割的前7-10天可停止灌水工作,使水分自然落干。
②除草。在籽粒完全成熟前,应将田间的稗穗全部去除,防止下一年出现草荒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