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ha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出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初中语文学科“工具性”理念甚深,一些教师上课时往往将课文条分缕析得支离破碎,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难以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的课程标准突破了以往的局限,在以不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的基础上,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那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进行粗浅探讨,以供参考。
  一、在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中严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深刻地理解一篇文章的内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是基础。但在语文教材中,由于篇幅的局限性,对每篇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往往只有简单的注释简略的介绍,信息量较小,而学生看了之后由于印象不深,能记住的也只是寥寥,不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此,教师每次讲新课前均花一定时间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就显得意义不大了。语文教材中的作者,都是各个时代的“活榜样”,无论是孔孟、司马迁,还是朱自清、钱钟书,无论是史怀哲、普希金,还是川端康成、海伦凯勒,他们有的是博闻强识,有的是恬然退隐,有的是慷慨激昂,有的是坚忍不拔,他们的雄才大略、坚贞执著、理想报复……无一不令人敬仰及怀想追慕,也正因为他们是这样的“人”,因此,他们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就会写出“那样”的文章,哪怕是丢官,哪怕是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时,切忌泛泛而谈,而是要结合作者的禀性为人、文采学识、逸闻趣事等进行教学,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此,学生自然能跟随作者的身世沉浮而同喜同悲,那还有什么记不住的呢?
  二、在基础知识教学中严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对字音形义的考查历来是中考的必考点,也是较为客观的得分点,一些老师为了学生能在中考中能顺利拿下字音形义,教学中总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多音字、多义字、形近字等内容,且不厌其烦地反复训练,既枯燥乏味,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往往效果却并不理想。那么,是否意味着字的音形义就不急不讲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那如何讲,如何记,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自然还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众所周知,汉字是表意文字,追本溯源,当前很多字义与古代已相去甚远,一个字义的变化表面看丝毫不起眼,但很可能是历史的惊天逆转才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才流变成今天人们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字音形义的教学时,应根据汉字造字的特点,落实到字词的讲解中去,只有做到了字中有人,字中有情,才能动人,才能让死去已久的文字重新地活在学生的心中,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的领悟并牢记于心。
  三、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严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中,用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触摸、碰撞作者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受,领会正确的人生态度及情感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如在教学《乡愁》一文时,笔者先组织学生欣赏配乐朗诵《乡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诗人写下这首诗时的感情。接着,采用配乐读、师生对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方面的“亲密基础”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歌中的优美词句,其间穿插教师的范读及点拨,并请一些学生走上讲台激情美读。如此,通过循序渐进,学生对该诗歌便产生了一个由感知到感受,由感受到感悟,进而受到感染的升华,并认识到邮票、船票、海湾等有关意象,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如此,由于学生“入境始与亲”,他们融入课文情境,介入到深切的体验过程之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认知的共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这实际上是利用教材中听说读写的关系,从外在和内在的角度,正确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培养。
  四、在作文教学中严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只有有品味、有内涵的作文教学,才能使写作实践的过程成为个体生命深化思维、升华情感、发展个性的教化和陶冶的进程,使学生的灵魂通过文字洗礼而得到升华。因此,对初中作文教学而言,作文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做些写作技巧的“工具性”训练,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感受、体验、直觉、妙悟、移情等心理机制,让学生在感动、欣赏、玩味之余,达到于漪老师所说的“学生能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笔端,能写出情真意切,文从字顺的文章”这一目标。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首先,积极推荐学生阅读他们喜爱的又能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的美文。古人曾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所在。但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投机取巧,让学生背诵一些好的范文,如此,短期内也许会有一定功效,但笔者以为,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极大地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感受及需求,而只是一味地强调了作文的工具性,治标不治本。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因此对于作文教学中的工具性,我们也要考虑它的美学性,当然,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并注意提醒学生该读什么以及怎么读。其次,要讲究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性。作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而不是仅仅强调学会写作文,往大的方面说,作文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具体写作方法及要点等“工具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此外,人文性、思想性以及情感性的统一历来是语文教学本身强调的内容之一,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不过此处强调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要他们自己动情、明白事理,若学生真正做到了在写作中融入个人情感,将作文中的人文性与情感性统一起来,那么,其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血有肉,情真意切了。
  总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既是无数语文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待。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更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
  【参考文献】
  [1]陈爽.浅谈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J].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2011(10):6-7.
  [2]李猛.试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150-152.
  [3]陈永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水乳交融[J].学问. 现代教学研究,2012(2):2-3.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也可以改变学生的心境,增加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基本的途径为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及广泛的课外阅读。重视并努力探索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高中哲学比较抽象而且比较难懂,学生普遍的感觉是难以理解,造成哲学教学很难开展。成语典故为哲学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巧妙运用成语典故
针对目前木质素基SiO2复合纳米颗粒聚集严重及木质素负载量低,难以应用的现状,以碱木质素为主要原料,先通过磷酸化改性制备磷酸化碱木质素,再利用酸析共沉法将1.2份磷酸化碱木质
介绍了庭院空间的概念,对庭院空间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从建筑的整体布局、满足人们的需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化建筑空间等方面,阐述了庭院空间的建造方法,以发挥庭院空间应有的
结合Viewpoint-Challenge and creativity in postmodern planning一文中对规划者在后现代规划中的机遇与挑战的理解,阐述了对规划者角色变化的个人观点,提出了对规划者的更
阐述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内涵,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经济发展动态性的特征,通过对传统小城镇规划静态性特点的剖析,指出传统小城镇规划的缺陷.
“惩戒”是一个永恒但又“刺痛”人心的教育话题,本文以“孟母”及“狼爸’’家庭教育方式的探讨出发,阐述了惩戒应持有的理性态度及实施惩戒的原则。
研究了沸石固定化铜绿假单胞菌GF31的氯氰菊酯降解特性及强化修复效果。综合考虑氯氰菊酯特性及其传质等因素,选择沸石为载体进行固定化,电镜扫描结果显示,菌株GF31能较好地生长
为实现对惯性约束聚变(ICF)靶用空心玻璃微球(HGM)纵横比的调控,基于对干凝胶法制备HGM炉内成球过程的分析,建立了HGM纵横比的定量控制模型,实验研究了载气组分和压力对HGM直径和
从几种国外老年人居住的建筑模式入手,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对老年公寓的建筑模式、设计要求、投资现状及发展前景作了较深入地阐述,指出修建老年公寓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