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的新方法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nme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运作过程中不断地涌现出新的问题,这就使原有的教育管理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也造成了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事实,即原有的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发展的实践也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理论的指导。而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可实践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管理研究过程中弥补了这一缺憾,为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搭起了畅通的桥梁。
  
  一、关于行动研究
  
  在西方社会科学工作者眼中,“行动”和“研究”最初是分离的,它们是用来说明由不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的活动。“行动”主要是指实践者或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研究”则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学者专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索。而最早把两词结合起来表述为“行动研究”则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情,柯立尔氏(John Collier)于1933至1945年间曾与同事共同研究改善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专家研究之结果,与其靠行政人员及社会人士执行评鉴,不如让行政人员及社会人士依据自身之需要,自行作为研究主体,或更具效果。这也被认为是行动研究法一词的起源。
  后来,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勒温(Lewin,K.)把行动研究策略直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柯雷(Corey,S.)把行动研究引入了教育界。20世纪70年代后,行动研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日益成为各国倡导的一种研究方法,同时也被引入了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领域。
  
  1.何谓行动研究
  关于行动研究的内涵,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不尽一致,可谓众说纷纭:英国学者艾略特(Elliott,J.)认为:“行动研究是通过对社会实践情境的研究去提高该情境中行动的质量……行动研究的总过程——回顾、诊断、计划、实施和效果监控——为实践者自我评估和专业发展建立一个必然的联系。《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背景的理解进行反思研究”。英国课程学者麦克考南(Mckeman,J.)认为:“行动研究乃一反思性过程,在一个给定的问题领域,人们希望借此过程改进实践或加深对问题的个人理解。探究是由实践者所从事的……行动研究是由实践者着眼于改进实践而作出的系统的、自我反思的科学探究。美国学者麦克纳(Mckernan)提出:“行动研究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课程问题的系统的自我反省探究;参与者是这种批判性反省探究过程中和反省探究结果的主人。我国有学者认为,行动研究是“教师与专业研究者联合起来,至少是教师之间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教学研究”。行动研究就是在研究者、实际工作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合作下,在现实环境中,发现问题并予以研究解决,从而提高实际工作中的行为质量。
  从以上不同学者对行动研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们的表述各异,但在表述各异的定义中却包含着行动研究的一些共同特点。因此,笔者认为,所谓行动研究,就是在研究者、实际工作者及其同事共同参与协作
  下,在实际社会生活环境中、在自然状态下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研究,旨在解决实践问题的研究方法。
  
  2.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行动研究与其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相比,既有共同之处,更具自身独有的特点。一般来说,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协同性与合作性。这里的协同性与合作性主要是指行动者与研究者的协同与合作。行动研究鼓励行动者积极反省研究,要求研究者与行动者结合,提倡行动者与研究者协作。这样行动者就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要的研究技能,改变对教育教学的职业感情;而研究者既可以从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获得第一手教育改革信息,又可以通过合作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容易为行动者所接受,较快地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中。而且,实际工作者完全应该而且也有可能同时身兼行动者和研究者两种角色。
  自然性与真实性。行动研究是一种在实际社会生活环境中、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因为,问题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境中发生,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在实际的情境中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实际问题本身及其所处的社会情境的认识与了解,而对实际问题及实际情况的理解和把握又不能够脱离实际生活环境、不能脱离问题发生的自然状况。另外,在自然条件、实际情境中的研究也为研究者和行动者带来了一个共同的“场域”、共同的工作场景。这也为研究者获得行动者的感受和认识以及全面了解问题和环境提供了条件。在实际情境中研究可以说是为行动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合点。
  目的性与效益性。行动研究是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的研究。行动研究的根本旨趣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改进(improvement)”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它既能解决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提高教育者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行动研究实质上是一个革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就在于使行动者个人或团体自身的实践能够改善,而不是其他人实践之改善。教育研究的旨趣是为了获取真理,而科学概括出来的研究知识并不能直接地驱使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某一情景中的参与者能够对自己所处的情境有一个真正的了解。而行动研究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启蒙过程”,实践者不但直接参与了研究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其平等的一个成员,而不是某种权威教诲的聆听者。总之,行动研究的“改进”并没有一个终结的目标,行动研究就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二、行动研究对教育管理研究的意义
  
  理论研究者习惯于埋头书斋进行思辨研究,对一些困扰实际管理者的各种现实问题,他们缺乏应有的关注。这样也就导致管理实践者也得不到理论研究者实实在在的帮助,也就难免会出现仅凭经验作决定的行为。也就是说,理论研究者在搞研究时,没有深入教育管理改革的实际,没有与教育管理的行动者交流,更没有把教育管理的行动者引入研究过程,这样搞出来的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教育管理的实际,确实是一直困扰教育管理研究者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行动研究方法的引入则可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对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行动研究为教育管理研究方法开辟了新路
  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研究方式还比较呆板,还一直未能超出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基本范式,离多样化也还有一定的距离。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虽然进行的方式不同,但他们却拥有着相同的设定和本质。它们都强调找普遍性、一致性、统一性、相似形、精确性,都宣称从研究客观的、外在的教育管理现象入手揭示教育管理的规律。在它们看来,教育管理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探寻普遍结论及其规律。因此,这两种研究的企图和理想都是极其相似。教育管理要面对和回答不断变化的现实管理实践问题,仅靠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就已显不够。因此,教育管理研究要走出困境,寻求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研究方法,而行动研究的引入就为教育管理研究开辟了新路。
  行动研究改变了行为科学群体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以前社会科学家们从事研究的程式是,先对某一群体或某一现象做某些方面的观察、分析研究,然后把研究结果及其建议、见解写成文章、著作,研究工作到此结束,这是典型的书斋式、象牙塔式研究。研究者们并不在意其研究结果的作用与反馈,研究者们更没有将这种反馈作为影响现实生活、组织、团体、个人的一种方式。从实践的角度看这样的研究往往不会引起现实生活人们的广泛关注,更谈不上被接纳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样的研究只能束之高阁,让尘埃和岁月来表明现实生活对此的漠视。行动研究法正是切中了这一弊端,以改变现实世界为己任,为改变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提供了一
  种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为教育管理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2.行动研究架起了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在教育管理研究中,由于研究者往往具有期望获得所谓的客观的、超出个别、具体现象之上的“一般知识”的强烈倾向。因此,研究者总是站在“知识发现者”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会有意或无意地与实践活动、实际工作保持一定距离,即保持相对独立性。反过来,这种与实际工作者的距离也强化了实际工作者以本人的实际经验作为工作依据的倾向,而对理论研究漠不关心或望而却步。这就无形中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而行动研究提倡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一方面要求实际工作者积极反思,参与研究,另一方面要求他们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由此使原来单纯的研究者由“局外人”转变成为“参与者”,从只对“发现知识”感兴趣转变为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同时,研究者的参与也可以使他们更直接、更深入地观察行动者和行动过程,并用实际工作者认同的语言把共同研究的成果表述出来,以便实际工作者改进他们的行动和工作。行动研究正是通过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的合作与沟通,使实践者成为研究者、研究者成为实践者,弥合了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它把研究整合到教育情境中,使得理论能够在改进教育实践中起到直接的作用。由此,行动研究就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之间架起了桥梁,也缩短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
  
  3.行动研究可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行动研究是以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在教育管理中,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育决策者、学校校长、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所以,行动研究不局限于某一教育管理理论学派的主张和理论知识,而是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践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践者、实际工作者对实践和实际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当然,行动研究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并不等于行动研究对“一般知识”和“理论”的发现和产生没有帮助。它只是更强调从具体、特殊到一般和普遍,更强调已有的理论和知识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的应用,强调渗透在行动计划的经验和理论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修正、补充甚至证伪,强调知识和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体现其有效性和真理性而得到发展。因此,从这个层次来说,行动研究可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行动研究在教育管理研究中的运用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其倡导者提出概念的同时,也对它的步骤及操作模式进行了研究。扬绍旦1981年就曾指出行动研究法的步骤:选定研究问题;设立研究假设;拟定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检讨改进;整理资料;作出结论。柏格(Borg)于1993年将行动研究的步骤分析为:界定问题;拟订计划;阅读相关文献;修正原定计划;选择研究程序;实施方案;解释资料。柯雷则将行动研究的程序确定为:明确问题;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和过程;按设计进行行动,并对行动进行记录,收集证据以确认目标实现到什么程度;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之间关系的一些一般原则;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五个相连续的步骤。我国台湾学者也总结出了一个非常操作化的行动研究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提出报告。
  其实,无论哪一种操作模式,其中都隐含了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具体到教育管理领域,首先就要由各级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或教育教学中寻找问题。这种问题的寻找一般要有一个从一般问题到具体问题,从普通问题到关键问题的过程。而且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且有较强的针对性,即最终使问题的焦点定在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上。找到问题后,就要分析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其次,是要设计行动改进方案。行动改进方案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一方案中必须对如何改进行动作出具体明确的说明和解释。再次,是实施改进方案。实施改进方案就是按照改进方案去操作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注意:按照改进行动的操作定义去操作,即按要求去改进。另外,如果发现原来设计的改进行动有问题,只要理由充分应及时丰富完善。最后,搜集反馈信息并分析评估改进的效果。实际上,在教育管理中,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在明确了行动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之后,应当自觉地按照行动研究的要求去操作,从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管理行为。当然,也不必完全拘泥于行动研究的概念,更不能把行动研究当作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去死搬硬套,而要依据行动研究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秋凌.行动研究述评[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2]扬绍旦.行动研究法及其实例[J].国教辅导(月刊),20卷,第4期.
  [3]秦金亮,李忠康.论行动研究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4]温恒福.搞好教育行动研究[J] .黑龙江教育, 2001(Z2).
  [5]贺乐凡.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1(2).
其他文献
传媒伦理学研究对繁荣发展中的媒体实践起到校准作用 ,它既是一个新兴课题 ,又是一个热门课题。最近出版的《彩色的天平———传媒伦理新探》在考察中外传媒伦理发展历史的前
我局职工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大搞矿山机械化,1974年研制成功自动摘挂钩矿车,简化了列车编组和解组的操作,提高了运转效率,减少了操作人员,现已成批投产。自动摘挂钩装
目的:颈椎术后的轴性症状多见于颈椎后路手术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其优点在于在椎管减压解除神经症状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保留颈椎的
一、教育信仰点亮生命rn人要干好一件事,尤其是教育事业,如果没有信仰作为精神支柱,那么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而不是一辈子奋斗的事业.的确,吴凡老师有着坚守信念
本文结合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通过课堂观察,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英语公共课教学时的课堂提问形式、等待时间、问题分配和反馈状况进行了分析
圆锥破碎机中的直衬套、锥衬套,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是用青铜类铜合金制造的。由于破碎机工作时,衬套受到复杂的载荷作用,常常产生裂纹或局部震碎而报废。使用寿命一般在半年左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悉心考察和研究,创立了唯物史观,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局限于“欧洲中心论”这个狭隘的思维框架中,马克思 In the 1840s, Marx fo
目前国产B_(22)六角中空钎钢,材质为55SiMnMo。贵阳钢厂生产的该成份成品钎杆在我矿的使用寿命虽然很高,但其损坏部位大都是钎梢及钎尾处,几乎没有从中间断裂的情况,也没有
彩色科技录像片《群孔层爆强采快出》是我国第一部记录地下开采矿山进行新采矿方法——大直径深孔采矿法研究过程的科学纪实片。它记述的内容为国家科委重点攻关课题。参加试
一、教育异化倾向的新内涵    尽管教育异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变动所带来的教育环境的变化频繁,使得教育异化问题必然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如为了配合精英教育目标向大众教育目标的转变,在我国高校和中学进行了诸如课程设置等的改革,其结果不仅中学的“应试教育”没有消灭,还出现了高校的“应业教育”(即应付就业教育)。教育改革本来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意,但为什么会出现此类问题,导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