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拐杖踏出的爱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s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广义上的“母语”与“外语”相对,母语教育是提高国民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综合能力的途径和载体.大学语文课程是母语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既与国民语言教育体系中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直接衔接,又是国民语言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关键环节.以提升国民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学生语言生活,一要重视大学生语言主体性的建构,引导学生在言语世界中有清醒的主体性语言意识,树立言语能力自我实现的目标;二要以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为提升途径,满足学生克服“语言困难”的需求、完善自我的需求以及实现文化创新的需求.
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指出,新型军事人才应德才兼备.从语文教育角度看,未来军人既要具备扎实的人文素养,也要具有过硬的人文能力.“大学语文”虽在培养学员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均衡、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时空局限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健全人文教育体系、拓展人文教育时空、设立人文教育档案三方面入手,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实现新型军事人才德才兼备培养目标的本质要求.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于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中职语文教师要分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渗透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效性:深度阅读国学经典,加深情感体验;应用国学经典素材,提升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国学智慧,领略国学经典魅力.
期刊
期刊
中国不断变得强大与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中文学习热潮就开始了.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使命,汉语的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传播汉语的目的不仅仅是倾听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播中华文化,在世人面前塑造一个文化强国的形象.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在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材问题、教师的跨文化素养较弱、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教材匮乏等等.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现状,指出了提高留学生学习传统
高中教育属于连接初中与高等教育的一座桥梁,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并且,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树立三观的关键时期,所以,需要密切给予此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多的关注.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大意义,其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相关需求得到满足,并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轻松、理性的应对西方文化带来的强烈冲击.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角度,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此,本文首先探究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中渗透的意义,同时分析了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对相关渗透策
译文是一种话语表征,也是建构民族身份的重要方式.而个体译者自身的民族身份定位对译作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译者的自身民族身份也受到时代背景、教育背景和社会使命的影响.成长和成熟于国家命运多舛的年代,幼年接受过儒家“哀民生多艰”思想,少年、青年融入西方教育环境的翻译家杨宪益,“爱国、忧国、为国”是其一生不变的情感主题.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也在译作中有着清晰的表达和传递.因此,对杨宪益译者民族身份内涵研究成为理解译者和译作的一把钥匙.本文基于翻译家杨宪益的通信、采访、传记、档案等相关研究文献,以时代背景、教育背景及
周文斌到任后第一次值夜班就出了大差错.前一天,省军区政治部给总编室邮箱传来一篇稿件,讲的是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李一城少将带队给桂湖为数不多的老红军之一侯天祥庆贺百岁生日.因为是省军区政治部审定的稿件,周文斌就直接在自己的采编系统里复制、粘贴上传,直接签发上版了.
期刊
传统的文学研究一般以研究者的主观经验为主,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有助于借助语料库,观察以往传统文学研究未能注意到的文本细节,实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本文以1961年普利策奖获奖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为研究对象,利用语料库的关键词列表功能和词丛功能,发现关键词的排序与小说故事情节的推进基本吻合同时也表明了小说的叙事视角,检索词“black”的词丛搭配暗含了小说所涉及的种族歧视主题.研究表明,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有助于传统文学研究实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为以直觉为基础的传统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