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讲授

来源 :文学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tob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不断变得强大与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中文学习热潮就开始了.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使命,汉语的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传播汉语的目的不仅仅是倾听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播中华文化,在世人面前塑造一个文化强国的形象.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在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材问题、教师的跨文化素养较弱、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教材匮乏等等.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现状,指出了提高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并在结尾给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给予工作者一些帮助.
其他文献
笪重光,字在辛,又字太辛,号君宜,又号江上外史,祖籍江苏句容.rn先代为官宦世家,曾祖、祖父、父亲均系朝廷命官.他聪明好学,家教渊源很深.顺治九年(1652),笪重光中进士,授刑曹晋郎中,关中恤刑,不久提升为湖广道监察御史、江西巡按.他为政清廉,兴教惠民,在任监察御史时,洁身爱民,秉公执法,严惩贪污,铁面无私,直声很高,当时朝野无不收敛.康熙皇帝也夸奖他,“朕留心访察,他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
期刊
田家诗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体裁,是反映农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诗歌,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田家诗的创作.田家诗在先秦时期就开始萌芽,魏晋时期进一步发展,唐代开始形成规模,在北宋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一直到明清时期此类题材的诗依旧不断出现.我国古代田家诗历史悠久,创作群体庞大,作品数量众多,其中不乏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因其对田园风物、民风民俗、农事活动、民生疾苦、农技农具的多样化表现,使其成为反映我国古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面镜子,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古代农事诗的发展历史及思想内容.
期刊
小说《大马士革剃刀》围绕着左门鼻与陈玉伋两个老实街居民,通过剃刀的三赠三还,体现了传统道德在当代的异化,以及人们内心“表里不一”的悖论.本文从“传统道德的异化”、“剃刀式的性格”、“对于传统道德异化的反思”三个层面,探索小说如何展现当代人继承优良传统,又如何找到现代思维与传统观念平衡点的问题.
颜色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作为文化思想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大量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容,颜色词在汉语词汇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在日常交际中被频繁地使用.颜色词的文化义早已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密不可分,通过学习颜色词的文化义,可以增强学习者对汉民族独有的文化心态和情感意义的认知,更全面的学习汉语知识,“五色”是汉语颜色词里最基本的五种颜色,本论文主要以“五色”的文化义进行分析,来更好地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的文化义是如何具体展开教学的.
广义上的“母语”与“外语”相对,母语教育是提高国民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综合能力的途径和载体.大学语文课程是母语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既与国民语言教育体系中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直接衔接,又是国民语言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关键环节.以提升国民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学生语言生活,一要重视大学生语言主体性的建构,引导学生在言语世界中有清醒的主体性语言意识,树立言语能力自我实现的目标;二要以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为提升途径,满足学生克服“语言困难”的需求、完善自我的需求以及实现文化创新的需求.
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指出,新型军事人才应德才兼备.从语文教育角度看,未来军人既要具备扎实的人文素养,也要具有过硬的人文能力.“大学语文”虽在培养学员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均衡、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时空局限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健全人文教育体系、拓展人文教育时空、设立人文教育档案三方面入手,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实现新型军事人才德才兼备培养目标的本质要求.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于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中职语文教师要分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渗透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效性:深度阅读国学经典,加深情感体验;应用国学经典素材,提升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国学智慧,领略国学经典魅力.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