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及严峻性,很多工作都是要依赖学生干部来协助完成。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选拔、培养、管理方面查摆问题,结合笔者近年来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具体实践,提出个人一些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选拔、培养、管理学生干部的措施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干部 选拔 培养和管理工作 研究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244-01
在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核心人物。他们既是学生中的先行者,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力助手,在学生群体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现阶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层次的不同、社会认知度的不同、自我目标定位的不同、心理素质的不同等特点,要求学生管理工作日趋精细化、专业化、职业化,这也凸显了在学生群体中选拔、培养、管理学生干部严峻性和重要性,学生干部的质量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做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各高职院校在此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存在问题
(一)选拔工作缺乏规范性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的选拔上,部分学生干部是由学生投票选举出来或由管理工作部门在入学第一学期直接任命产生;这类学生干部绝大部分围绕任命者,学生小团体转,只要不违反校规校纪或学习成绩极差都会连贯到定岗实习。这种选拔方式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缺乏竞争激励和社会生存淘汰更新,必然造成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采用“2+1”教学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的时间,使得一届学生干部真正任职周期很短只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出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部门重任用轻培养的问题,造成学生干部心态浮躁,重结果轻过程不善于总结提高,认为只要完成上传下达的任务就万事大吉,学生干部无法根据岗位职责进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生干部队伍不稳定的局面。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干部采取了一系列培养措施,但多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策略,培训方式采用传统的填鸭灌输方式进行培训,造成效果不佳。
(三)管理考核缺乏科学性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部门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对于学生干部任职往往终身一贯制。管理部门会在考核上因学生干部付出了劳动,也牺牲了学习时间,往往会采取补偿制,在发放奖学金、评优评模、推荐入党等方面给予倾斜。人情化管理考核方式缺乏量化细化,导致考核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重大偏差,无法客观评价学生干部的真实表现,以致考核评价学生干部有失公平,长此以往,管理部门将失去公信力,工作将陷入危机。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有效提拔、培养及管理措施研究探析
(一)建立健康健全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1.选拔学生干部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乐于奉献”的原则,把真正热心为同学服务,并具备较强政治素质、表里如一、良好的专业成绩、责任心强、在学生中威信高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
2.严格选拔程序,力求优中选优,力求一次选准。可以借鉴我国遴选公务员办法,首先设置岗位,在全校全系范围内公开招聘;其次,学生结合自身特长爱好,自愿报名;对报名者,学生管理部门进行资格审查;然后,组织成功报名的学生进行公开竞选,同时选拔对象征求广大师生意见,确认干部人选;在一定期限内对其就行试用,试用合格,组织聘用。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体系
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培养计划和方案,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的激励机制,为学生干部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创新高职学生干部培训方式。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无小组讨论、游戏、观看影片等受欢迎的培训方式纳入学生干部培训上,激发学生积极性及潜能;将社会工作理念、企业管理理念运用到学生干部的培养,提升学生干部自信心和责任心,协助他们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增强其沟通能力和技巧。
2.优化培训内容,重视加强学生干部思想德育教育,强化其服务意识,开展技能培训,科学定位,合理引导平衡学习与工作关系,增加心理素质培训内容,增强学生干部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适应能力。
(三)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管理规章考核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干部队伍成与败,关键要看规章制度管理机制的优良。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制定学生干部管理办法,完善运行、监督、考核、激励等机制,提升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增强学生管理部门管理能力。
1.引导指导机制
鼓励学生干部做事敢于动手,管理者敢于放手,敢于让学生干部担担子,但放手不等于撒手,要适时给与引导和帮助,把握好关键,使学生干部能得到锻炼,让其产生自豪感、责任感,激发其工作潜能,增强学生干部工作主动性,进而达到工作育人的目的。
2.监督运行机制
日常工作期间,实行学生干部月例会制度,针对工作存在问题进行适时指导;每周举行一次学生干部碰头会,通报本周工作情况,大家共商共议,形成良好的工作实施机制;每学期举办“分享经验,寄语未来交流座谈会”,建立“传、帮、带”梯队机制;建立一整套的学生干部监督与管理准则,成立监督部,及时制止和纠正学生干部错误。
3.激励考核机制
学生干部在践行学生本份的同时,又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服务管理工作,平时的付出要比一般同学要多,适当的奖励激励措施势不可少,学生干部管理部门可以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以精神奖励为主,可以将学生干部的工作业绩与评优评模挂钩。与评优评模挂钩,需建立一整套學生干部考评制度与考评细则,采用多级考评,学生评议、班主任评议、辅导员评议、学生干部交叉评议等方式。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完成的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把握联系学生干部实际,从高职学生需求出发,从完善选拔制度,建立培养体系入手,完善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在各高职院校领导、党委和学生工作领导部门的统筹规划下,学生干部队伍就会朝着健康、有序、科学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志斌.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张兵.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J].科技创业.2012(08)
[3]徐敏珊.基于企业管理理念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
[4]张红亮.当前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与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
[5]吕胜.关于新时期高职学生干部培养的思考[J].教育管理.2011(02)
【关键词】高职学生干部 选拔 培养和管理工作 研究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244-01
在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核心人物。他们既是学生中的先行者,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力助手,在学生群体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现阶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层次的不同、社会认知度的不同、自我目标定位的不同、心理素质的不同等特点,要求学生管理工作日趋精细化、专业化、职业化,这也凸显了在学生群体中选拔、培养、管理学生干部严峻性和重要性,学生干部的质量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做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各高职院校在此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存在问题
(一)选拔工作缺乏规范性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的选拔上,部分学生干部是由学生投票选举出来或由管理工作部门在入学第一学期直接任命产生;这类学生干部绝大部分围绕任命者,学生小团体转,只要不违反校规校纪或学习成绩极差都会连贯到定岗实习。这种选拔方式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缺乏竞争激励和社会生存淘汰更新,必然造成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采用“2+1”教学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的时间,使得一届学生干部真正任职周期很短只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出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部门重任用轻培养的问题,造成学生干部心态浮躁,重结果轻过程不善于总结提高,认为只要完成上传下达的任务就万事大吉,学生干部无法根据岗位职责进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生干部队伍不稳定的局面。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干部采取了一系列培养措施,但多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策略,培训方式采用传统的填鸭灌输方式进行培训,造成效果不佳。
(三)管理考核缺乏科学性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部门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对于学生干部任职往往终身一贯制。管理部门会在考核上因学生干部付出了劳动,也牺牲了学习时间,往往会采取补偿制,在发放奖学金、评优评模、推荐入党等方面给予倾斜。人情化管理考核方式缺乏量化细化,导致考核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重大偏差,无法客观评价学生干部的真实表现,以致考核评价学生干部有失公平,长此以往,管理部门将失去公信力,工作将陷入危机。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有效提拔、培养及管理措施研究探析
(一)建立健康健全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1.选拔学生干部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乐于奉献”的原则,把真正热心为同学服务,并具备较强政治素质、表里如一、良好的专业成绩、责任心强、在学生中威信高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
2.严格选拔程序,力求优中选优,力求一次选准。可以借鉴我国遴选公务员办法,首先设置岗位,在全校全系范围内公开招聘;其次,学生结合自身特长爱好,自愿报名;对报名者,学生管理部门进行资格审查;然后,组织成功报名的学生进行公开竞选,同时选拔对象征求广大师生意见,确认干部人选;在一定期限内对其就行试用,试用合格,组织聘用。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体系
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培养计划和方案,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的激励机制,为学生干部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创新高职学生干部培训方式。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无小组讨论、游戏、观看影片等受欢迎的培训方式纳入学生干部培训上,激发学生积极性及潜能;将社会工作理念、企业管理理念运用到学生干部的培养,提升学生干部自信心和责任心,协助他们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增强其沟通能力和技巧。
2.优化培训内容,重视加强学生干部思想德育教育,强化其服务意识,开展技能培训,科学定位,合理引导平衡学习与工作关系,增加心理素质培训内容,增强学生干部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适应能力。
(三)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管理规章考核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干部队伍成与败,关键要看规章制度管理机制的优良。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制定学生干部管理办法,完善运行、监督、考核、激励等机制,提升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增强学生管理部门管理能力。
1.引导指导机制
鼓励学生干部做事敢于动手,管理者敢于放手,敢于让学生干部担担子,但放手不等于撒手,要适时给与引导和帮助,把握好关键,使学生干部能得到锻炼,让其产生自豪感、责任感,激发其工作潜能,增强学生干部工作主动性,进而达到工作育人的目的。
2.监督运行机制
日常工作期间,实行学生干部月例会制度,针对工作存在问题进行适时指导;每周举行一次学生干部碰头会,通报本周工作情况,大家共商共议,形成良好的工作实施机制;每学期举办“分享经验,寄语未来交流座谈会”,建立“传、帮、带”梯队机制;建立一整套的学生干部监督与管理准则,成立监督部,及时制止和纠正学生干部错误。
3.激励考核机制
学生干部在践行学生本份的同时,又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服务管理工作,平时的付出要比一般同学要多,适当的奖励激励措施势不可少,学生干部管理部门可以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以精神奖励为主,可以将学生干部的工作业绩与评优评模挂钩。与评优评模挂钩,需建立一整套學生干部考评制度与考评细则,采用多级考评,学生评议、班主任评议、辅导员评议、学生干部交叉评议等方式。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完成的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把握联系学生干部实际,从高职学生需求出发,从完善选拔制度,建立培养体系入手,完善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在各高职院校领导、党委和学生工作领导部门的统筹规划下,学生干部队伍就会朝着健康、有序、科学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志斌.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张兵.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J].科技创业.2012(08)
[3]徐敏珊.基于企业管理理念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
[4]张红亮.当前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与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
[5]吕胜.关于新时期高职学生干部培养的思考[J].教育管理.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