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鳍扎伤也可能致命

来源 :健康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k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门诊来了一位奇怪的农村妇女,医生发现她的右手上臂和右侧腋窝长了两个奇怪的大包,摸上去不痛不痒,医生也觉得非常奇怪,追问农妇病史。患者自诉一个月前在邻居家吃了两口猪血,然后上肢出现疼痛,不久后患者就发现身上出现了这两个奇怪的包块,大的如鸡蛋大小。
  一开始医生怀疑是含有猪肉绦虫的猪血,由于没有将猪血煮熟,而引发皮肤肉芽组织增生;后来又怀疑农妇在劳作时被蚂蝗等毒虫叮咬所致;还有其他医生怀疑是隐匿性的乳腺癌、淋巴瘤、淋巴结核等可能。为了进一步诊断,医生给肿块进行了穿刺,穿刺结果为肉芽组织增生和局部组织坏死,以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针对结核的特定检查(T- SPOT)以及活检组织特殊染色,确定排除结核感染和真菌感染。
  这时,家属告诉医生一个月前患者右手曾被鱼刺扎伤,随后出现手指的感染,但没多久手指自愈,患者也就没有放在心上,直到右手臂出现两个大包才惶恐地来医院求医。恰巧此时,患者的包块也出现了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所以,医生确定患者是伤口感染发炎。经过一段时间的抗生素治疗,农妇手臂上的包块逐渐消失,最终痊愈出院。
  外科医师说,其实鱼刺上带有非常多的微生物,很多资料显示,鱼身上有链球菌、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弧菌,这些微生物均有可能导致感染。
  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小的刺伤,由于伤口小而深,极易携带刺伤物上的细菌,当其他位置出现并发灶时,原发灶已经愈合,往往很难发觉和判断继发病灶的真正病因,从而延误病情诊治,增添不必要的医疗开销。各种刺伤可以将人皮肤上的细菌带入组织,木刺和金属刺伤可能携带致命的破伤风杆菌,同时还有可能将人皮肤上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携入组织深处。无论是哪种微生物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均有可能导致患者最终死亡,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如果患者感染一些未知和不明的微生物,还可能导致医生束手无策,所以及时和正确的处置小刺伤非常有必要。
  小贴士:
  万一碰到刺伤也不必惊慌,通常情况下,应先尽量去除刺伤物如:鱼刺,木刺等,并尽可能挤出残血。在家中可用自备的聚维酮碘,(俗称“碘伏”),然后再到医院寻求进一步的处理诊治。如果这一小刺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其他文献
阐述了煤巷锚网支护的作用原理及施工中的注意事项,并就煤巷锚网支护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以分析,对煤巷锚杆支护的实际施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低熔点合金/聚合物复合材料是一类新型的功能复合材料。其中的低熔点合金可以在聚合物加工的温度范围内转变为液态,为在加工过程中实现填料的形态转变和导电复合材料中导电通道
新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加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本文认为,从纵向历史的角度,
攀枝花市大力推进德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将入纳入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全市五个县区24年学校积极推进“智慧德育管理系统”试点工作,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
摘 要: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虚拟世界,文章科学地揭示虚拟世界的语言学习特点,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找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契合点,探究虚拟世界外语学习互动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虚拟世界;外语学习;研究  中图分类号:3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50-03  一、引言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外语教
为矮人带来福音的人──记全省劳动模范、重庆矮身材研究所所长戴帜本刊记者凰鹰1995年1月,戴帜被美国中华医学会吸收为会员,被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编入国际名人辞典,同年被四川
产后的妈妈们和上了年纪的阿姨们,你们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咳嗽、打喷嚏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甚至在大笑、走路、跑跳、提起菜篮子的时候也有尿液流出……因此,你在朋友聚会时不敢开怀大笑;爱跳广场舞的你从此远离舞伴;你不再轻易出门,不再轻易和人交往;害怕别人闻到自己身上的尿臊味……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之为压力性尿失禁,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盆底疾病会给女性带来尴尬,严重影响女性的生
浙江省是全国率先组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省份之一。2005年9月,为了推进卫生强省建设,浙江省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5]50号),组
介绍一种利用8051单片微机技术对多电机回路进行过载保护的方法,提出了该技术的实施思路和程序设计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目前,随着心血管诊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使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展为慢性心衰阶段,再加上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