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低学段的朗读教学策略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ong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读”占鳌头。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词句的理解比较浅显,再加上错词错句、停顿不当,常常使朗读缺失美感,又何以要求他们读出喜欢的方式[1]?为此,教师有必要研究引导学生朗读的有效策略。
  一、掃清障碍,读通读顺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朗读前扫清生字词障碍,并引导其在前后鼻音、鼻音边音、平翘舌音的区分和轻声等易出错的方面多加注意。以《树和喜鹊》一文为例,教师可让学生找出生字词和易读错的字词,如邻(lín)居、安安静静(jìng)、种(zhòng)树、快乐(lè)、只(zhǐ)有、叽叽(ji)喳喳和招呼(zhāo hu),通过学生互相提醒和“小老师”带读,可初步扫清朗读的“拦路虎”。又如,读准“一”的变调也是本课朗读的重点。教师可让学生先读相关词,如一(yì)棵树、一(yí)个鸟窝、天一(yí)亮、天一(yì)黑、一(yì)起,然后指导学生读包含这些词的句子,进而再朗读全文。如此,从词至句、由段到章,可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作品。须知,只有在扎扎实实读准字词的基础上,才能要求学生读得流畅、读出感情、读得精彩。
  二、示范指导,润物无声
  小学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表明这一阶段为起步阶段,教师的指导和示范非常重要。与录音范读相比,教师亲自示范更能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表现欲,就像演唱会一样,现场气氛更能感染人[2]。
  朗读中的逻辑停顿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受语言内容逻辑层次及文意的制约。根据语句内容的要求,合理划分语组,在句中做一些短暂的停顿,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语言的结构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于听者的思考回味[3]。因此,在遇到较长的句子时,教师应向学生示范如何恰当断句。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句子应停顿为: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教师在范读前可提醒学生:“这个句子有点儿长,想要读好可不容易。老师读的时候,看谁的小耳朵最会听,看谁能模仿老师来挑战一下。”当教师的范读使学生沉浸于美好的语言情境时,也自然而然地传递了语调、节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而对于古诗,教师也可示范利用停顿有节奏地读。如边做手势边读,让学生说说停顿的规律,之后在大屏幕上显示标有停顿节奏符号的整首诗,鼓励学生对照朗读,读出节奏感。如对于一年级教材中的《池上》一诗,教师可示范抑扬顿挫地朗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通过把韵脚读得长而响亮,既读出了节奏感,又突显了诗中“小娃”天真淘气的样子,增强了小孩儿偷采白莲的画面感。而在读“不解藏踪迹”时语调上升,音量逐字加大,力度渐强,语尾音节上扬并拖长;读“浮萍一道开”时用降调,由强渐弱,语速平缓。如此,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的语调配置交错对应,即可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4]。
  三、熟读精思,情声相谐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关键词句对学生进行点拨,使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变成具体鲜活的视觉表象,以悟促读,以情促读。
  例如,课文《一分钟》讲了一个名叫元元的男生在闹铃响后多睡了一分钟,出门又遇到红灯没赶上公共汽车,最后步行到校,迟到了20分钟的故事。教师提问:元元为什么要再睡一分钟?从哪里看出他很困?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打哈欠”“翻身”等,在让学生注意“欠”本是四声,和“哈”组成词语而变成轻声之后,可让学生表演打哈欠,体会并读出元元的懒惰与满不在乎。接着,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刚想”,朗读时用升调,由低渐高,发音短促,以体现元元的心急如焚。接下来请学生表演红灯亮时元元可能会有的反应(如叹气),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叹气(如失望、心情不好、后悔等)。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音调由高渐低,以表现元元内心的懊悔和气恼。最后,请学生想象:元元看到公交车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他会怎样跑,在追赶汽车的过程中又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摔倒、呼喊、流汗等)?但他再怎么追赶,汽车还是开走了。所以在朗读“眼看”一词时声音提高、加重或延长,以表现元元的焦急和后悔,所以再次叹气。而在读“元元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所以他决定走到学校”时,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表现元元无可奈何的心情。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朗读更深刻地认识到:要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四、形式多样,展现风采
  朗读教学应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如将学生分成男生组与女生组合作朗读《升国旗》,并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辅以手势和眼神,情绪饱满,以充分表达对国旗的敬重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小公鸡和小鸭子》《荷叶圆圆》《要下雨了》《动物王国开大会》《棉花姑娘》等童话中的语言充满童趣,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于《静夜思》《小池》《寻隐者不遇》《画鸡》《风》等古诗,可采取配乐朗读,通过音符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追求“以字行腔,字声和谐”,从而使朗读更富感染力。
  综上所述,朗读用有声语言表达情绪,能使文字更富生命力。教师要灵活运用朗读方法,把握文章气韵,巧妙点拨[5],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郭晓茹.情有“读”钟,情在读中——小议低年级朗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6(65):31,46.
  [2]张淑宁.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J].教育艺术,2016(12):68.
  [3]洪健.课文朗读中的逻辑停顿浅谈[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1):86-87.
  [4]陈永林.诗韵·诗意·诗境——从《泊船瓜洲》谈古诗朗读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2(1):21.
  [5]肖忠,李雪琴.让朗读焕发生命力——浅析低年级的朗读指导[J].新课程(小学),2014(2):121.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快乐体育理念起源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起步较晚,这一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体验、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带着运动的乐趣学习体育,非常适宜中学体育教学。本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综合度高、兼顾工程与系统思想的特点,是发展STEM教育的良好平台。可参考STEM教育的6E模型,将其运用于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结合科学探究思维和工程设计实践,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STEM;通用技术;融合;高中;核心素养  近年来,以跨学科整合为核心,通过问题学习、项目学习以及工程设计等方式[1]提升学生综合
[摘 要]相比课内阅读,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少了精读任务,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上更具优势。教师可通过精心选择阅读材料,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设计阅读日志,结合课堂指导与课后作业,通过持续的报刊阅读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  [关键词]报刊阅读;课外阅读;核心素养;阅读日志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
[摘 要]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是幼儿感受大千世界中数量关系、时空关系的重要途径。但是,乡镇幼儿园在实施数学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教学目标制定脱离《3—6岁儿童学习与發展指南》、教学方法使用单一、教学内容的选择缺少深度、缺乏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以及适宜的教学材料等问题。鉴于此,提出立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制定教学目标,融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数学教学
时标理论是为了统一连续和离散变量的分析而建立的.运用时标动力系统的理论获得了高阶非线性动力方程解的渐近性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门限签名和代理签名属于具有特殊限制的数字签名,它们都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该文基于改进的RSA密码体制,提出了一个新的实用的(t,n)门限代理签名方案,该方案在自适应性选择消息攻击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了全国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通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在原定的开学时间基本实现了“不停学”的目标。而为了防止疫情的扩散,线上直播教学成为了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教师变主播,学生成观众。  事实上,“停课不停学”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所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但这种特殊所带来的教学领域的变革
皮划艇激流回旋是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集技能、体能、智能于一体,在欧洲得到广泛开展,并纳入奥运会比赛项目,日益成为关注度非常广泛的一项水上运动。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项
针对汽车冲撞行人抛出速度问题,利用人体直杆模型,运用有关力学原理,得出汽车与行人第一次冲撞后人体的转动角速度和平动速度,进而讨论了不同冲撞车速下人体倒向发动机罩的可
《水浒传》中的违法事件为数不少,仅作者详细描写的就有75件。其中来自统治层的有13件,来自被统治层的有62件。统治层的违法行为数量虽少却不可消解,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