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以其精美的韵律,宏阔的意境,深邃的情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其形象、其气势、其哲理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课本中的“诵读欣赏”就是根据这一理念设计的。7-9年级6册课本中编入“诵读欣赏”古代诗词43篇,古文7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文在初中语文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却让人有些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索然无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曾有学生戏语古诗文:你的柔情我实在不懂。
  学生何以不懂古诗文的“柔情”?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教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致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2.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学了也没有什么用。这种“无用论”致使学生不愿意好好的学习古文。
  老师沉闷乏味的教,学生不感兴趣的学,最终导致了诗歌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无法体现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应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理念。其实,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每一篇古诗文作品,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其中蕴藏着人生的智慧和美好的情感。那如何让学生自己慢慢地靠进古诗文、爱上古诗文呢?我们必须改变“古调虽好空自爱,今人无心多不弹”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同时,在古诗文教学中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为此,我在教古诗文时,着重在以下几点上作了大胆的尝试。
  
  一、熟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无疑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课文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古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品味
  
  1.了解作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体会作者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文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介绍作者的文风;(2)介绍对作者的评价;(3)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
  在介绍作者时切忌老师一人包办,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如在教《望天门山》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中学过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或先让学生说作者,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品味文本。这是学习古诗文中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我比较喜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还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古诗文的美。这一步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古诗文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趣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水到渠成地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颔联写禅房的幽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的是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置身在这翠竹掩映,静谧无喧的氛围中,自然会有一种超尘出世之感。“幽处”的禅房在茂密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绿树成荫,百花盛开,阵阵清香,这真是使诗人神往和流连忘返的“幽处”!这一联诗人以自己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抓住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可谓“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原诗》)。
  
  三、背诵
  
  熟读了,也品味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背诵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在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背诵。
  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在学生品味文章后,和学生共同列出了一个背诵的提纲“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四、融会贯通
  
  很多老师在教到背诵这个环节后就结束了,但我在尝试后发现可以引导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古诗文鉴赏虽然重在本身,但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但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是“闲愁”,有人认为是“闲情逸致”,是“闲趣”。是悲凉还是乐观?确实不易体会,那么就让我们由此及彼,看看他在被贬期间所写的《浣溪沙》中的诗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通过这些诗文的比较阅读,我们便可体会被贬的作者在此文中表达的情感的是微妙而又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蕴涵其中,但感情有其特色性,那便是旷达。
  古诗文中的名篇佳作,曾是滋养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我想,只要我们让学生在有情的诵读中体验情感,感受语言,在强化扩展中不断的积累和运用,提高了学生古诗文的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也同样可以让古诗文中的名篇佳作成为我们今天学生的“精神后花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烟林中学)
其他文献
诗歌是高度浓缩的艺术,而高考以近体诗为主,所以,通过想象与联想,把诗歌的语言还原为合理的生活画面,就尤为必要。由浅入深,想象可以分为还原想象、补充想象与创造想象。  (一)还原想象:  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的特点,进行原汁原味的想象还原,这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  比如吴涛的“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这首七言绝句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  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语文中考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往往为之付出甚多,费时颇长。尤其是古诗词的赏析,更是令人头痛。针对诸如此类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古诗词教学五步曲,通过实践,收到了初步的效果。  第一步:识字明义,注重诵读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历代教学家都十分重视它。有道是:“熟读唐诗三
一、启发式教学不等于单纯的提问    中学语文课的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启发式教学,需要注意几个环节:(一)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对于在哪些方面进行启发,用什么
数学,无论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哪个阶段都占据着不容小觑的地位,这也就决定了它必然备受关注,尤其对刚入高中的学生而言。高中对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跑线,他们对之寄于厚望。但通过半学期或一学期的学习,有部分同学和家长对高中数学的进度与难度提出质疑:怎么越考越少了?甚至有的本身考入重点高中的同学对数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些值得深思。但数学真有那么可怕吗?其实数学本身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身
【内容摘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当前,职业教育有了蓬勃发展,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技校要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以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然而,一些技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扭曲的心理,已严重影响到办学质量和就业率。  【关键词】思想教育 产生根源 心理辅导 对策    一、技校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    1.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状态不佳  技校的学
人们与另一半待在一起时,身体里会更多地分泌一种激素——催产素,而催产素在信任、合作、共情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情侣同时也是同学和同事,那么情侣的关系会促进合作默契吗?  情侣是一种亲密关系,心理学上描述这种关系认为其和别的关系至少在6个方面有所不同:了解、关心、依赖、互动、信任和承诺。亲密的伴侣对对方经常有很多个人的甚至是秘密的了解,他们共享彼此的经历、爱好、感情以及欲望的信息,
普恩山海拔3210米,是尼泊爾西北部安娜普尔纳地区众多徒步线路上一个重要地点,攀登难度不大,拥有观赏喜马拉雅山脉的极佳位置,每年吸引大批徒步爱好者前往。(新华社记者 周盛平 摄)2月15日,一位游客在尼泊尔苗地县普恩山顶上自拍。2月15日,游人们在尼泊尔苗地县普恩山顶上拍摄日出。
【内容摘要】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能够懂得欣赏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因此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是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音乐欣赏多媒体教学多种教学手段兴趣  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语言是为了用于交流,我想这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然而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学习本族语言如此,学习英语更是如此。我们所要学的英语是能和外国人正常交流的英语,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哑巴英语。小学英语教学也不应背离这个宗旨。  而小学英语教学又不同于初高中英语教学,它是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
【内容摘要】众多作文批改方法的出现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但仍旧存在传统作文批改的一些积重难返的弊端:重“写”轻“改”,重过程轻结果,重主导轻主体等。基于此,我在本文中主要谈自己对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和效果的一点粗略见解。  “人非生而知之”,学生作文老师必须批改,在批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简单照搬。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寓教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