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中的隐喻与儿童认知心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tc_yz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认知隐喻观认为,人的思维是隐喻的,隐喻是人的基本认知手段。本文从认知隐喻观角度考察儿歌中的隐喻。得出的结论是,隐喻在儿歌中大量存在,儿童的思维是隐喻的。因为儿童的泛灵心理,儿歌充满拟人隐喻,又因为幼儿所掌握的词汇量不够,词类单一,所以儿歌中的隐喻多为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
  关键词: 儿歌 隐喻 儿童认知心理
  儿歌是供婴幼儿听、赏、念、唱的歌谣。它们或滋生于民间文学的土壤,口耳相授,代代相传,或由成人专门创作。在语言上,儿歌浅显易懂,极富节奏感,易读、易记、易唱。在内容上极为贴近儿童的生活,所塑造的形象具体、鲜明、生动、有趣。儿歌符合低幼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层次、欣赏趣味和语言能力。作为幼儿最早接触、最易吸收的一种文学样式,儿歌具有审美、认知、娱乐、教育等多种价值和功能,内涵十分丰富,可供思考与研究的东西很多,本文将重点考察儿歌中的隐喻。
  1.隐喻认知观
  隐喻曾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法,多出现于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对隐喻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文学、文体学、修辞学。然而,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雷柯夫和约翰逊为代表的一批语言学家、哲学家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认知隐喻观”。在他们的理论框架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人的思维本质上是隐喻的。语言、认知和隐喻三者密不可分。胡壮麟(1994,p55)对三者的关系概括如下:
  世界?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大脑
  ?摇?摇?摇?摇?摇?摇 语言
  认知——隐喻< ?摇 ?摇>隐喻———认知
  (文化)?摇?摇?摇 非语言 ?摇?摇?摇(思维)
  换句话说,我们用隐喻的思维认识世界,而我们世代传承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大量隐喻,也在不断构建我们的思考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儿歌是能够听懂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儿歌中的隐喻窥探儿童内在的思维模式。儿歌也是儿童最早被灌输的语言,而伴随着语言而来的隐喻也在构建着他们的认知。从隐喻的角度来考察儿歌,具有很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雷柯夫和约翰逊(1980,p5)把隐喻定义为“用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事物”,“理解”即“认知”,指明了隐喻的功能。“一个事物”是已知的、先存的和具体的事物;“另一事物”为理解的对象。认知隐喻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投射说,雷柯夫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投射到一个不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有一系列本体的或认识上的对应关系。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它是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切身体验,例如,人们理解隐喻“快乐使人积极向上”和“忧伤使人情绪低落”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下落或跌落的行为动作往往伴随着身体的不舒服、疼痛及精神上的压抑、受挫,而上升的行为则与良好的身体状态,一些积极的行为,以及较好的精神状态相关。
  雷柯夫和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指用一类表示空间方位的概念系统(如上下、内外、前后等)来映射另一类概念系统,如快乐是上,悲伤是下。本体隐喻是指用具体的实物来映射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和观念等,如思维是实体。本体隐喻又可分为实体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三类。结构隐喻是指用定义明确、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的概念来映射定义模糊、结构不完善、条理欠缺的概念,如人生是旅行。
  本文将从认知的隐喻观考察儿歌中隐喻的特点及其成因。所用语料主要来自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经典童谣100》和《新童谣100》两本书,共200首儿歌。其中既包括一些百年来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民间经典,又精选了许多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专门为孩子们创作的优美童谣,比较有代表性。
  2.儿歌中隐喻的特点及原因
  2.1隐喻在儿歌中普遍存在
  对《经典童谣100》和《新童谣100》两本书共200首儿歌进行统计,发现134首使用了隐喻,为数过半。可见无论是群众的自发创作,还是有确定作者的文学作品,都在有意或无意地使用大量隐喻。我们可以从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心理探究其原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感觉运动阶段(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岁至7岁)、具体运算阶段(7至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期)。在这些不同的阶段,儿童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本文主要涉及前两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在感觉运动阶段,婴幼儿除了本身所能感知的东西外,对世界是一无所知的,随着年龄的增長,到一岁半时,慢慢形成了永恒性客体知识,就是儿童开始有了事物的表象或概念,开始认识理解他们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东西。儿童在两岁末时开始不再仅仅进行感觉运动方面的活动,如爬行、吸吮等,而是开始想象活动:从空杯里倒水给娃娃喝,一张纸可以变成被子给睡着的娃娃盖上。这样,儿童就能在头脑之中再现事物进行思考,各种形象能在头脑中被把握,儿童不再直接跟环境打交道,而是通过环境的心理表象,与之作用。这种想象能力为儿歌中的隐喻的使用提供了可能性。这时候的儿童能够理解儿歌,并对儿歌所描述的世界十分感兴趣。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儿歌是符合儿童的想象心理的,也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向儿童引介新鲜的东西。但是,婴幼儿最熟悉、最容易理解的还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完全脱离他们日常生活的描述不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于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儿歌或成人给他们写的儿歌只有迁就他们思维发展的特点,用他们熟悉的已知事物来介绍他们不熟悉的事物。这样,儿歌中就不得不使用大量的隐喻,这是儿歌中隐喻使用的必然性。以下面两首儿歌为例:
  (1)画银线
  蜗牛蜗牛记性差,出门忘记家在哪。
  一边爬,一边画,画根银线好回家。
  (2)斑马
  小斑马,上学校,黑白铅笔买两套。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材料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了在高等院校材料专业本科阶段加强教授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必要性,结合材料专业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分析化学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效果优于其它他汀类药物。临床上常用的阿托伐他汀钙片是辉瑞公司生产的立普妥(@),价格较高,患者经济负担较重。国产
对比之前四家卫视争播《团长》的情况,重庆卫视选择的一定时期内的差异化策略还是值得称赞的。这次重庆卫视推剧的成功,首先是选剧的成功,也就是《潜伏》这部剧本身就具备了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研究本校成人教育专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当前成教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存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教学活动一派新意与生机,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这怎能不引起我们深层的思考呢?  一、语言媚俗为硬伤的直接表象  语言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中介,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往往充斥着这样的语言:“你真聪明了,回答得很好,真棒”等。这种语言是否真的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这是毫无启发性的语言,不仅不能开发学生的心智,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反而带有戏谑的味
新一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空前的。课程改革势不可挡,高中政治课教师必须积极地投入课改中。  1.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理论逻辑与生
目的:分析脊柱骨折患者接受后入路内固定术治疗后对于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36例脊柱骨折患者,对比治疗前后脊柱椎体变化情况,记录并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要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基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两种入路射频靶点消融联合臭氧盘内外注射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5月到2019年6月间到我院就诊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
研究目的:探讨1-[4-(2,3-二氢-6-丙氧基)苯并吡喃]亚胺基-3-[3-(4-甲基哌嗪-1-基)丙基]-2,4-咪唑二酮(以下称“CPUY11018”)在Caco-2单层细胞吸收模型中转运特点及在beagle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