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套麦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wang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详细介绍了稻套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品种、适期播种、确定合理播种量、化控矮化、均匀播种、平均施肥、沟系配套完善、化学除草、病虫防治,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关键词 稻套麦;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0-0132-01
  
  1品种选择
  
  由于稻套麦播期较早,且分蘖节多数位于土层表面,易受冻害,因此稻套麦必须选用抗寒性好的半冬性或弱冬性品种,而不宜选用偏春类型品种。另外,所选用品种应具有植株较矮、株型紧凑、根系发达、中后期生活力旺盛、抽穗后单株绿叶较多、后期熟相好等特性。
  
  2适期播种
  
  一般应在水稻收获前7~10d播种,最长不超过15d,其原则是保证麦苗三叶期以前水稻收获结束。据调查,共生期延长到25d,越冬始期总茎蘖数、3叶以上大分蘖数、单株次生根数分别减少382.5万根/hm2、271.5万根/hm2、55.5条/hm2,苗高增加5.5cm,最后成穗数减少约1/3,穗粒数和千粒重也相应下降,减产1 500kg/hm2左右。
  
  3合理播种量
  
  稻套麦由于前期与水稻共生,低位分蘖发生少,分蘖成穗率低。因此,为夺取高产,基本苗应适当增加。适期播种田(共生期15d以内)基本苗300~375万株/hm2,播种量187.5~225.0kg/hm2。若共生期延长,播种量也适当增加。据刘集农场试验,基本苗37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6 570kg/hm2;基本苗为300万株/hm2和450万株/hm2的产量分别是6 420kg/hm2和6 360kg/hm2。基本苗600万株/hm2的产量最低,比基本苗375万株/hm2减产20%。
  
  4化控矮化
  
  稻套麦前期麦与水稻共生,麦苗容易窜高。因此,为有利于培育壮苗,促进低位分蘖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强植株防冻抗倒能力,可用多效唑拌种,一般每10kg麦种用多效唑(有效成分)0.6~0.8g。
  
  5均匀播种
  
  为确保播种均匀,可将麦种分2~3次撒播。撒播的方法是先顺稻行播40%~50%的种子,然后再垂直于稻行撒播40%~45%的种子,最后将剩余的种子撒播在田边四周。
  
  6平衡施肥
  
  水稻收获前3~6d,施复合肥150~225kg/hm2。水稻收获后及早重施壮苗肥,施复合肥525~600kg/hm2、尿素150~225kg/hm2,并均匀撒施优质有机肥30~45t/hm2。小麦越冬期或返青期施尿素75~105kg/hm2促平衡。根据苗情及时施好拔节肥,一般施尿素150~225kg/hm2,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抽穗前后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2~3次肥药混喷。
  
  7挖好沟系
  
  在小麦套种前要挖好烤田沟,要求每3~4m挖1条沟,沟深15~20cm,保证小麦播后遇雨能及时排水,遇旱能及时灌水,提高田间出苗率。此外,还必须增加沟系密度,以提高田间覆土量。采用机开沟,一般每隔2m开1道竖沟,并使沟土均匀覆盖畦面;每隔20~30m再开1道腰沟,并开好田头沟,真正做到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
  
  8化学除草
  
  稻套麦田间杂草种类与一般稻麦连作田相似,以禾本科杂草看麦娘、野燕麦为主。但出草规律不同,共有2个出草高峰,第1个出草高峰是在小麦播后到水稻收获前,出草量约占总出草量的1/3以上;第2个出草高峰是在水稻收获后11月上旬,出草量约占总出草量的2/3以上。化除药剂有6.9%瑞骠1 050~1 500g/hm2、6.9%精骠900~1 500g/hm2、50%异丙隆可湿粉3 750~4 500g/hm2,以上3种药任选1种对水375~600kg/hm2喷雾。
  
  9病虫防治
  
  小麦纹枯病一般病田病株率为10%~20%,重病田可达60%~80%以上,特别严重田块的枯孕穗率可高达20%以上,因发病造成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在病株率达20%时,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1 125g/hm2或井冈霉素水剂3 000~4 500mL/hm2,对水900kg/hm2喷防,间隔10~15d再喷1次。白粉病小麦受害后,严重地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叶片早枯,分蘖数和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掌握在孕穗至抽穗期上部3张功能叶发病率达30%时喷第1次药,如病情发展,隔7~10d再喷1次,可用20%粉锈宁(三唑酮)乳油450~750 mL/hm2喷防。赤霉病在防治上以预防为主,关键时期用药剂保护,即在麦子抽穗至零星扬花阶段,用药防治1~2次,每次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 000~3 750g/hm2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可加些叶面肥,对水750kg/hm2喷雾,药液要喷在麦穗上。防治小麦红蜘蛛,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 500倍液或50%噻螨特乳油450~750m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防治小麦蚜虫可用6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g/hm2,对水750kg/hm2在露水干后,对准穗部进行喷雾,以保证防治效果。
其他文献
介绍了蓬蘽的植物学特性及其药用保健价值,分析了其生长及应用特征,指出了其栽培应用中应当注意的要点,阐述了其应用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提出一种新的借助于运动中产生的能量对运动进行描述的模型。引入运动协调性的概念,利用支持向量机和索引序列对运动进行粗分类。采用基于Keogh下界的线性索引算法精确地度量
针对路径覆盖测试技术中如何计算被测试程序的有效控制流路径子集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一种利用LCC编译器的前端结果来生成基于一次循环策略的测试程序控制流路径子集的算法。该
多不动点约束下的网格变形算法需要用户确定不动点和操作点,针对该问题,提出多边形中心点向量的二次插值变形算法。该算法根据源、目标多边形中心点向量间旋转经过的面积与2个向量间的差值建立相似度函数,在变形过程中采用二次贝塞尔插值方法,在对应过程中利用改进的动态规划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减少变形过程中多边形内部扭曲的程度,且计算量小、对应时间短、变形效果自然。
提出一种新的利用点云进行曲面重构的算法,该算法基于点云的几何与形状特征,根据点云的几何分布进行分类和按照点的局部形状特征进行分类,对每类点进行局部网格重构,并进行后续处理以修补拓扑和几何错误。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强健有效,能生成高质量的网格,并能较好地保持模型的几何与形状特征。
据《橡胶塑料新闻》消息,美国行业研究机构弗里多尼亚集团(Freedoina)日前发布报告预测,美国工业橡胶产品需求每年将增长3.4%,到2019年有望达到244亿美元。这一趋势受到了机械产量增
氧杂蒽酮和二苯并吡喃酮是两类重要的天然产物骨架,广泛存在于天然中草药和动物体内。含有这两类结构的化合物多具有重要的药物活性。同时也是两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
从粉虱的习性、抗药性、保护地数量的增加、防治方法不当等方面分析了粉虱难于彻底防治的原因,并分别针对保护地和露地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多种物理和化学方法,以供种植农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