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详细介绍了稻套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品种、适期播种、确定合理播种量、化控矮化、均匀播种、平均施肥、沟系配套完善、化学除草、病虫防治,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关键词 稻套麦;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0-0132-01
1品种选择
由于稻套麦播期较早,且分蘖节多数位于土层表面,易受冻害,因此稻套麦必须选用抗寒性好的半冬性或弱冬性品种,而不宜选用偏春类型品种。另外,所选用品种应具有植株较矮、株型紧凑、根系发达、中后期生活力旺盛、抽穗后单株绿叶较多、后期熟相好等特性。
2适期播种
一般应在水稻收获前7~10d播种,最长不超过15d,其原则是保证麦苗三叶期以前水稻收获结束。据调查,共生期延长到25d,越冬始期总茎蘖数、3叶以上大分蘖数、单株次生根数分别减少382.5万根/hm2、271.5万根/hm2、55.5条/hm2,苗高增加5.5cm,最后成穗数减少约1/3,穗粒数和千粒重也相应下降,减产1 500kg/hm2左右。
3合理播种量
稻套麦由于前期与水稻共生,低位分蘖发生少,分蘖成穗率低。因此,为夺取高产,基本苗应适当增加。适期播种田(共生期15d以内)基本苗300~375万株/hm2,播种量187.5~225.0kg/hm2。若共生期延长,播种量也适当增加。据刘集农场试验,基本苗37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6 570kg/hm2;基本苗为300万株/hm2和450万株/hm2的产量分别是6 420kg/hm2和6 360kg/hm2。基本苗600万株/hm2的产量最低,比基本苗375万株/hm2减产20%。
4化控矮化
稻套麦前期麦与水稻共生,麦苗容易窜高。因此,为有利于培育壮苗,促进低位分蘖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强植株防冻抗倒能力,可用多效唑拌种,一般每10kg麦种用多效唑(有效成分)0.6~0.8g。
5均匀播种
为确保播种均匀,可将麦种分2~3次撒播。撒播的方法是先顺稻行播40%~50%的种子,然后再垂直于稻行撒播40%~45%的种子,最后将剩余的种子撒播在田边四周。
6平衡施肥
水稻收获前3~6d,施复合肥150~225kg/hm2。水稻收获后及早重施壮苗肥,施复合肥525~600kg/hm2、尿素150~225kg/hm2,并均匀撒施优质有机肥30~45t/hm2。小麦越冬期或返青期施尿素75~105kg/hm2促平衡。根据苗情及时施好拔节肥,一般施尿素150~225kg/hm2,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抽穗前后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2~3次肥药混喷。
7挖好沟系
在小麦套种前要挖好烤田沟,要求每3~4m挖1条沟,沟深15~20cm,保证小麦播后遇雨能及时排水,遇旱能及时灌水,提高田间出苗率。此外,还必须增加沟系密度,以提高田间覆土量。采用机开沟,一般每隔2m开1道竖沟,并使沟土均匀覆盖畦面;每隔20~30m再开1道腰沟,并开好田头沟,真正做到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
8化学除草
稻套麦田间杂草种类与一般稻麦连作田相似,以禾本科杂草看麦娘、野燕麦为主。但出草规律不同,共有2个出草高峰,第1个出草高峰是在小麦播后到水稻收获前,出草量约占总出草量的1/3以上;第2个出草高峰是在水稻收获后11月上旬,出草量约占总出草量的2/3以上。化除药剂有6.9%瑞骠1 050~1 500g/hm2、6.9%精骠900~1 500g/hm2、50%异丙隆可湿粉3 750~4 500g/hm2,以上3种药任选1种对水375~600kg/hm2喷雾。
9病虫防治
小麦纹枯病一般病田病株率为10%~20%,重病田可达60%~80%以上,特别严重田块的枯孕穗率可高达20%以上,因发病造成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在病株率达20%时,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1 125g/hm2或井冈霉素水剂3 000~4 500mL/hm2,对水900kg/hm2喷防,间隔10~15d再喷1次。白粉病小麦受害后,严重地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叶片早枯,分蘖数和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掌握在孕穗至抽穗期上部3张功能叶发病率达30%时喷第1次药,如病情发展,隔7~10d再喷1次,可用20%粉锈宁(三唑酮)乳油450~750 mL/hm2喷防。赤霉病在防治上以预防为主,关键时期用药剂保护,即在麦子抽穗至零星扬花阶段,用药防治1~2次,每次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 000~3 750g/hm2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可加些叶面肥,对水750kg/hm2喷雾,药液要喷在麦穗上。防治小麦红蜘蛛,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 500倍液或50%噻螨特乳油450~750m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防治小麦蚜虫可用6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g/hm2,对水750kg/hm2在露水干后,对准穗部进行喷雾,以保证防治效果。
关键词 稻套麦;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0-0132-01
1品种选择
由于稻套麦播期较早,且分蘖节多数位于土层表面,易受冻害,因此稻套麦必须选用抗寒性好的半冬性或弱冬性品种,而不宜选用偏春类型品种。另外,所选用品种应具有植株较矮、株型紧凑、根系发达、中后期生活力旺盛、抽穗后单株绿叶较多、后期熟相好等特性。
2适期播种
一般应在水稻收获前7~10d播种,最长不超过15d,其原则是保证麦苗三叶期以前水稻收获结束。据调查,共生期延长到25d,越冬始期总茎蘖数、3叶以上大分蘖数、单株次生根数分别减少382.5万根/hm2、271.5万根/hm2、55.5条/hm2,苗高增加5.5cm,最后成穗数减少约1/3,穗粒数和千粒重也相应下降,减产1 500kg/hm2左右。
3合理播种量
稻套麦由于前期与水稻共生,低位分蘖发生少,分蘖成穗率低。因此,为夺取高产,基本苗应适当增加。适期播种田(共生期15d以内)基本苗300~375万株/hm2,播种量187.5~225.0kg/hm2。若共生期延长,播种量也适当增加。据刘集农场试验,基本苗37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6 570kg/hm2;基本苗为300万株/hm2和450万株/hm2的产量分别是6 420kg/hm2和6 360kg/hm2。基本苗600万株/hm2的产量最低,比基本苗375万株/hm2减产20%。
4化控矮化
稻套麦前期麦与水稻共生,麦苗容易窜高。因此,为有利于培育壮苗,促进低位分蘖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强植株防冻抗倒能力,可用多效唑拌种,一般每10kg麦种用多效唑(有效成分)0.6~0.8g。
5均匀播种
为确保播种均匀,可将麦种分2~3次撒播。撒播的方法是先顺稻行播40%~50%的种子,然后再垂直于稻行撒播40%~45%的种子,最后将剩余的种子撒播在田边四周。
6平衡施肥
水稻收获前3~6d,施复合肥150~225kg/hm2。水稻收获后及早重施壮苗肥,施复合肥525~600kg/hm2、尿素150~225kg/hm2,并均匀撒施优质有机肥30~45t/hm2。小麦越冬期或返青期施尿素75~105kg/hm2促平衡。根据苗情及时施好拔节肥,一般施尿素150~225kg/hm2,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抽穗前后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2~3次肥药混喷。
7挖好沟系
在小麦套种前要挖好烤田沟,要求每3~4m挖1条沟,沟深15~20cm,保证小麦播后遇雨能及时排水,遇旱能及时灌水,提高田间出苗率。此外,还必须增加沟系密度,以提高田间覆土量。采用机开沟,一般每隔2m开1道竖沟,并使沟土均匀覆盖畦面;每隔20~30m再开1道腰沟,并开好田头沟,真正做到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
8化学除草
稻套麦田间杂草种类与一般稻麦连作田相似,以禾本科杂草看麦娘、野燕麦为主。但出草规律不同,共有2个出草高峰,第1个出草高峰是在小麦播后到水稻收获前,出草量约占总出草量的1/3以上;第2个出草高峰是在水稻收获后11月上旬,出草量约占总出草量的2/3以上。化除药剂有6.9%瑞骠1 050~1 500g/hm2、6.9%精骠900~1 500g/hm2、50%异丙隆可湿粉3 750~4 500g/hm2,以上3种药任选1种对水375~600kg/hm2喷雾。
9病虫防治
小麦纹枯病一般病田病株率为10%~20%,重病田可达60%~80%以上,特别严重田块的枯孕穗率可高达20%以上,因发病造成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在病株率达20%时,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1 125g/hm2或井冈霉素水剂3 000~4 500mL/hm2,对水900kg/hm2喷防,间隔10~15d再喷1次。白粉病小麦受害后,严重地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叶片早枯,分蘖数和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掌握在孕穗至抽穗期上部3张功能叶发病率达30%时喷第1次药,如病情发展,隔7~10d再喷1次,可用20%粉锈宁(三唑酮)乳油450~750 mL/hm2喷防。赤霉病在防治上以预防为主,关键时期用药剂保护,即在麦子抽穗至零星扬花阶段,用药防治1~2次,每次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 000~3 750g/hm2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可加些叶面肥,对水750kg/hm2喷雾,药液要喷在麦穗上。防治小麦红蜘蛛,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 500倍液或50%噻螨特乳油450~750m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防治小麦蚜虫可用6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g/hm2,对水750kg/hm2在露水干后,对准穗部进行喷雾,以保证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