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以文带文,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lord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文带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立足于课堂,以教材文本为依据,通过原文、类比、对比引入拓展阅读文本,读中感悟,学习写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关键词:以文带文;读写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语文阅读课上,找准教材文本“以文带文,读写结合”的连接点,有机补充丰富的阅读材料,使得学生对文本内容或者是写作技巧得以拥有更为深入的认知和感受,此基础之上,学以致用,进行读写结合练习,学生能有效掌握写作技巧。
  1 原文引入,读写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所学习的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从中截取一两个片段或者对原文进行改编之后,编写为一篇篇的文章。孩子们往往在学习中只能就文本本身理解感悟,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不够深入或者不够全面。“原文引入,读写结合”是指教师依据单元训练要点以及阅读教学目标找准文章读写结合点之后,从整本书或完整的篇章当中截取一部分相关文字补充延展,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于写作方法的感知,实实在在地悟透写法,从而更好地迁移运用,读写结合。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专题中《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一个片段,作者主要运用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来渲染人物性格。在开展教学时,先以文本为基础,读说结合,让学生反复体会“凤辣子”的语言,“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在不断地交流中感知人物性格特点——善变、圆滑,口齿伶俐,思维敏捷。而老师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其语言所彰显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引入《红楼梦》原文(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通过阅读,再次深入感知王熙凤的语言描写,丰富学生对王熙凤性格特点的认知——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的人物形象。王熙凤的语言符合其身份、说话的场合,更符合其性格特点,那么生活中,哪些人说话也很有特点,读写结合,随堂让学生完成。从文中归纳出表达手法,又在扩展阅读中加以深化感知,又通过读后仿写这样的读写实践活动,将其得以应用,这样的阅读教学更具有目的性,写作训练也具有针对性。
  教师围绕文本当中的读写结合点,引入阅读材料,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拓展到另一篇或者另一类文章的阅读学习当中,由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互相印证,在归纳、体会、总结中加深对于写作手法的感知,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消化、迁移和运用,从而促进读写相长。
  2 类比引入,读写结合
  “类比引入,读写结合”是指教师以教材文本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与文本写作手法相同或者主题相同的文章,进而去迁移认知引入文章的表达手法,最后应用到习作小练笔当中,读写结合。类比引入,往往能够使学生通过同类比较,发现共性,加深理解。
  《临死前的严监生》通过对严监生的两根手指和几次摇头这些细节描写,将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时抓住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细节描写,接着抓住课文留下的空白,“他伸出两根指头,想说些什么?”进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丰富的想象,补白严监生的心理活动,读写结合,感受其“守财奴”的形象。总结写法时,则发现其“抓住了手指、眼神”这样的动作细节性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最后以文带文,拓展阅读莫里哀喜剧《吝啬鬼》和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臺》这一类描写“吝啬鬼”的文章,关注人物阿巴贡的写法和葛朗台的描写方法。这种属于是相同题材的作品的比较阅读,在阅读中,反复学习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尤其是感知与本文相同的细节描写。最后读写结合,选一个学生熟悉的人,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他某个方面的细节,写出他的个性。
  3 对比阅读,读写结合
  对比阅读,是指把题材不同或者观点相反但是写作手法相近的文章引入,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出二者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点,从而再去迁移运用,读写结合。
  《桃花心木》以种树喻育人,教师采取读议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读懂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并总结出“不经风雨,难成大树”的生活启示。在写法的指导上,教师将五年级上册课文《落花生》引入,对比阅读,作者以落花生喻人,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引领学生发现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点。进而总结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技巧。借物喻人,就是用某种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质、精神等,从而充分表达感情。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接下来,教师趁热打铁,给出习作主题选项:蜡烛有无私奉献的特点,可以象征老师勤恳工作的特点。青松有一身傲骨的特点,可以象征寧折不弯的烈士。蜜蜂有____的特点,可以象征 ____。请同学们任选一题或自拟一题,写一篇借物喻人的小练笔,落实读写结合。
  “以文带文,读写结合”,老师以课内文章为依托,根据文章特点,找准读写结合点,根据写作技巧的训练点,选择“原文引入”或者“类比引入”或者“对比引入”,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章引入中,丰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学到扎实的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增多对写作材料的积累,深化写作技巧的表达,有效提升读写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黄艳梅.教出好作文[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4]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蔡新芳.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5(01).
  作者简介:
  刘露(1988.07—),女,陕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级,在职硕士,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