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梦想都开花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258399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笑梅简介
  王笑梅,通州市实验小学校长、书记,通州市教育局局长助理,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南通市科学技术拔尖人才,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多次执教全国、省市级公开课,数次应邀去北京、安徽、长春、济南等地执教公开课并作讲座。撰写的40多篇论文30多万字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国家、省级报刊发表,进行过多项省级课题研究。目前主持江苏省“十一五”立项课题,进行“小学生命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4年的教育之旅,充满劳绩,却依然诗意。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每一个深夜都是一份充实的回味。一路走来,步履匆匆,蓦然回首,梦想在心头开花。
  
  童年与梦相约
  
  我出生于教师之家。童年的我,是伴随着教室的书声牙牙学语,沐浴着校园的书香蹒跚学步的。我的全部小学和初中生活都随父母一起,以校为家。教师子女的特殊身份让我拥有了阅读“特权”——当同龄人在野外挖猪草拾稻穗的时候,我可以自由出入校图书室,阅读《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名著。上世纪70年代末,《少年文艺》、《儿童时代》、《雨花》等一些期刊纷纷复刊,在同伴们还不知道杂志为何物时,这些期刊已成为我每月的期盼。大量阅读的直接结果是我的作文每篇成为老师在班级宣读的范文,而直到工作后我才发现,这段“枕着童话入眠,伴着名著长大”的经历,让我终身受益。
  童年的我最喜欢暑假,父母双双放下手中的忙碌,带着我到乡间度假。我们家成为邻居“寄存”孩子的最佳场所,我自然成了“孩子王”。记得我小小年纪就“好为人师”,常常出谜语给小不点儿猜,教绕口令让他们学,心血来潮念几句诗,还会即兴给他们排一段小表演,有时把香烟盒裁成小方片,变成孩子们的“作业”纸。这些游戏,很让我过足“老师”瘾——我喜欢孩子们簇拥在身边的感觉。
  1981年夏天,初中毕业的我报考了师范学校。所有的老师都叫可惜,因为我的中考得分远远超过市重点中学起分线,并且有着当时人们非常羡慕的定量户口。然而我没有办法挥去埋藏在心底愈来愈浓的校园情结,没有办法泯灭教育这盏心灯对我的引领和烛照。在这期间,父亲任校长的这所乡村初中中考升学率连年在全市遥居第一,使数百名贫穷的乡村孩子跳出农门,吸引着众多县城孩子“返乡”就读,成为通州教育一景,父亲因此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享受着比乡党委书记还高的地位。我目睹乡村老百姓对父母的敬重,童年的梦想越来越清晰,填写志愿时我几乎没有犹豫就写上了父亲的母校——南通师范。
  18岁,花样的年华,凝聚着师范3年的积淀,捧着优秀毕业生证书的我,童年的梦想之花粲然开放。
  
  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
  
  曾记得,初上讲台的我,最深的体会是当教师实在太苦。想想吧,教师一天的工作又怎能用8小时来衡量,从备课到上课到作业批改,从日常事务到班队活动,从补习功课到找学生谈心,哪一处不让你流几身汗操几分心?哪一天不让你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呢?然而,就是在这日复一日平凡的运作中,我渐渐品味出其中的“趣”——一种当教师的乐趣。孩子们一次精彩的发言,一段感情真挚的朗读,一份娟秀工整的作业,一篇充满童趣的作文,都会使我怦然心动,乐从中来。尤其让我钟情和迷恋的是变化多端、生动活泼的课堂,在我的眼中,课堂是老师萌发思想的土壤和个性张扬的天地,课堂是孩子灵感的发源地,“一颗沙子里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在我成长的最初几年中,受益最大的就是经历一堂堂公开课的磨砺。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十八九岁的我们无疑成为各种公开课和赛课的主力。我工作第一年就担任学校实验班的老师,第一学期就面向全市300多名青年教师执教公开课。随后,组内研究课、校内示范课、实验班展示课、县级竞赛课接踵而至。最难忘怀的是第一次去乡镇上《试航》这一课,东余乡地处海边僻壤,周围乡镇的老师听说实小的老师送教下乡,不远几十里从海晏、海丰等地赶来,黑压压的听课人挤满了大礼堂。年轻的我第一次借班上课,面对一个个陌生的孩子,台下校长主任为我捏了一把汗。乡村孩子淳朴的脸庞,渴求的眼神,吸引和打动着我,满怀着对孩子的真情,凭着课前充分的准备和课堂的灵感与激情,年轻的我终于“试航”成功。
  有人夸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天生的灵气和悟性,其实只有我知道自己在40分钟之外所花的心血。“机会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记得上《小溪流的新家》一课时,为了录一段溪水流动的声音。我在自来水龙头前模拟了几个小时;为了指导《瀑布》一课的朗读,我边洗碗边揣摩,情不自禁地练出了声。搞得爱人连忙关紧门窗,免得外人听见以为家有傻妻:为了上好《繁星》一课,我一连几个晚上独立在阳台仰望星空……对教学的专注与投入,使我的课堂别具个性特色,课堂成为我和孩子们生命成长的沃土。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立足小课堂,我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语文大课堂。陶行知先生“以宇宙为学校,奉自然为宗师”的理念指引着我,苏霍姆林斯基“蓝天下的学校”启发着我,李吉林老师“生活大情境”的思想感召着我。“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先生的话,激动着我年轻的心。在老校长赞许的目光中,在老教师们热情的鼓励下,我带领孩子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蓝天下的课堂。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孩子们漫步乡间,做一支麦笛,采几朵野花,捉一只蟛蜞,编一顶柳帽;田野跋涉,河滩嬉戏,负重远行,草地休憩……夏天,我带孩子们去听蝉的鸣叫,看露水滚动的荷叶,踩雨后的水洼,捉草丛中乱跳的蚱蜢……秋天,到校园里拾几片落叶,躺在草地上欣赏天空飘忽不定各具姿态的云朵……大雪纷飞的早晨,我带着孩子们“踏雪观景”。天空中,洁白的雪片漫天飘洒,纷然而下;地面上,身着五彩冬装的孩子们欢腾雀跃,尽情嬉闹,兴奋之余,诗兴大发……
  无数次和孩子们一起亲近大自然,不断地感知着周围明丽的世界,大自然把所有枯涩的语词化作可视、可触、可闻、可感的具体生动的形象,孩子们思维的小溪便潺潺地、源源不断地流淌起来,智慧也就开始生根、发芽……大自然成为我进行“绿色作文”实验的天然情境场,多彩的生活丰富着孩子的感知和表达,我的快乐作文实验因此成效显著,孩子人人喜欢作文,个个发表作文,孩子们自己办报纸,出专集,童稚的习作留下孩子生命的记忆,多彩的活动绚丽着斑斓的童年。
  大自然不仅激活了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更让孩子的精神在自然中沐浴。在树林里,在深草里,在夏日繁 星闪耀的天空下,让孩子敞开心灵,与大自然和其他生命心神合一。孩子在静谧的大自然中,感觉到万物皆有生命,在接近、观察大自然中,产生对生命更深切的体味。大自然——既是我的“绿色的作文课堂”,更是为孩子准备的“人生课堂”。自然像一位睿智、风趣、亲切的朋友,她的平静与美丽,她的力量与庄严,她的神奇与壮观,感动着孩子,启迪着智慧,陶冶看性情。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对生命的同情,当一个人能和自然和谐相处时,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也一定能变得更加和睦。
  
  打开另一扇门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荣誉和鲜花蜂拥而至:在学校,我成了年轻的骨干教师,并被提拔为教导主任;在小镇,我成为家长点击率高的名师;在全市教育系统,我成了小有名气的教坛新秀。似乎已经功成名就,然而,我的心里却感到莫名的不踏实,因为我自我感觉走到了业务发展的高原期,我感受到教学理论的匮乏、教学风格的单一和教学技艺的停滞,我知道我的前面横着一道坎儿,这道坎儿就是我自己。要越过这道坎儿,很难。
  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让我迎来了事业发展的第二次春天。2001年10月,我有幸到长春教育学院参加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3个月集中学习,我们聆听了全国著名专家、教授所作的几十场精彩报告和专题讲座。最先接受了新课程改革的信息,了解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慧理论、创造教育理论……专家们崭新的观点、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幽默的言辞让我如沐春风。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会聚一堂,各地教学风格的交汇,南北教学理念的碰撞,开阔了我的视野。
  长春培训回来,喜逢通州市名师沙龙成立,2002年3月,经过选拔和考核,我有幸成为通州市名师沙龙的一名成员,从此,我的专业发展驶进了快车道。沙龙营造的浓烈的学习氛围,不断澎湃着我们的教育激情;沙龙严格规范的制度,时刻唤起我们内省的自觉:沙龙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刷新着我们的理念。
  最难忘每次研讨会上同伴们畅所欲言,滔滔不绝。有一点融通后的心领神会,也有激烈争论后的面红耳赤:有由衷的首肯,也有尖锐的批评;有鼓励的掌声,也有泼洒的冷水。学友情谊,弥足珍贵,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都有一段经历,都有一个使命,都有一种思想。我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到求实的精神,在对事业的追求中学会人格的伟岸,在倾心的交往中学到道德的执著,在讨论活动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水本无波,相荡而起涟漪;石本无华,相撞而起火花。能量在相荡相击中释放,思想在争论研讨中萌发。沙龙的融合氛围使学员们达到了心灵的交汇,智慧的碰撞,灵感的闪光。
  不知不觉中,我思维方式在变革,教育理念在提升,教学技艺在飞跃。我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精致严密”到“自主开放”,课堂风格从“清新明快”到“灵动诗意”。我倡导“从儿童的视野审视教材,用儿童的思维感悟文字,以儿童的认知设计流程,让儿童的灵感充溢课堂”;我追求语文课堂的和谐美、节奏美、情境美、韵味美,努力使课堂成为“儿童的课堂,生命的课堂”。
  
  当校长也当名师
  
  2003年夏天,我通过公开竞聘,成为通州市实验小学的校长。由一个业务型领导走上了学校全面管理的岗位,我面临全新的挑战。
  晨风中,我漫步校园。蕊春园内,紫竹摇曳,群芳吐艳,成片的香樟树高低错落,绿意葱茏,小鸟在枝头欢唱,活泼的孩童在林间蹦跳……如此生动的生命图景让我震撼。哦!,校园,就是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生命之林”,老师和孩子,就是那一棵棵鲜活的生命之树。校长的职责,就是让师生丰富而智慧的生命在春的枝头尽情地欢舞,自由地律动!灵感闪过,思想生成。于是,构建“生命化校园”成为我们构建学校特色的主旋律。
  陶行知说:“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想:“校长之最大快乐,应该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老师。”我把让每一个教师获得成功作为自己的生命追求,为教师营造自由成长的生态环境,用学习、实践、反思、写作引领教师走向成功,让校园成为师生生命栖居的家园,成为师生放飞生命智慧的乐园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生命化的校园,焕发着孩子生命的活力,绽放着教师生命的精彩,作为校长,我收获着教师和孩子成长的快乐。
  学校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在倍感欣慰的同时,我隐隐感觉一种不安。这丝不安来自何处?我叩问心灵。啊。纷扰我的,是久久萦绕在心头的语文教学之梦,是积聚在心头的课堂教学情结。由于全心投入行政的事务,我所挚爱的语文教学离自己渐行渐远,对业务、学术的疏离。让我有了漂浮和不安的感觉。是的,语文教学是我成长之根,语文课堂是我成长之土,我的心灵告诉自己,必须回到平地,回归学术。为了让行政与学术双轨运行智慧对接,我开始实施“瘦身空心”策略,窄化校长职责的外延,聚焦重点的事务,为校长的工作“瘦身”,为行政事务做减法,留下更多的时间进入课堂,和老师一起研讨、对话、反思、提炼。每个学期我都会安排几天时间,离开行政,纯净思想,“空心”进行学术“恶补”——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聆听前沿的学术讲座,吸收大量的信息,丰富自己的感受,尽情享受远离行政的潇洒。
  为了克服潜在的惰性,我还运用外力强迫自己再回学术圈。南通市开展名师第一梯队培养对象遴选,我丢下包袱,自我加压,和其他青年教师一起参加封闭备课、现场抽签上课、论文答辩等多个项目,历时一天半,通过专家打分、测评、考察,我最终得以入选。南通市教育局师资处、导师团对入选者期待很高,要求很多,任务很重,诸如完成个人规划、确定研究课题、定期会课、提交论文、开辟个人博客等。制定了详尽的细则,每年考核,不合格者中途将被淘汰出局,这无疑为我多加了一道“紧箍咒”。戴着这道“紧箍咒”,我用双倍的努力证明:公务繁忙不是校长远离业务的托词,学术和行政可以巧妙融合双轨运行。
  是的,其实行政也是学术,校长可以实现学术研究和行政管理的渐进靠拢,实现学术板块和行政板块的巧妙融合。随着生命化校园的理念在学校德育、评价、师资队伍管理、学科教学等多个领域的成功实践,我产生了对语文学科更高层面的思考。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尝试提出了“生命语文”的教学主张。这项课题成为省“十一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学校众多的老师成为“生命语文”的响应者和实践者。我和教师们一起观摩试验课,举行沙龙研讨,激烈碰撞争鸣,共同界定“生命语文”的内涵,探讨“生命语文”课堂的特质。我的办公室常常夜间灯火通明,映照的是我和伙伴们围坐在一起研讨的身影。从过去个体自我发展变为现在的群体共生同长,从学术个体到建立学术圈、到建构学术场,我通过行政完成了对学术的放大功能,实现了学术与行政的有效链接和巧妙融合,也实现着自己“当校长也当名师”的梦想。
  培训着教师的培训,成长着教师的成长,快乐着教师的快乐,我和老师们一起行走在共同成长的大路上。“山花烂漫含笑枝头”,在追梦的历程中,我感受着生命的充盈,享受着生命的幸福,体会着生命的超越。憧憬着生命的创造。是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生命冲动无时无刻不在创造自身和新的东西,人永远要做的,就是不断创造全新的自己。
  今天,每一个梦想都开花——
  明天,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
其他文献
协调价值取向 保障素质教育功能发挥    在论及教育价值时,人们几乎没有关注教育实践主体对教育价值的主动选择和反作用,忽略了不同教育实践群体之间、教育实践群体与国家教育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教育实践主体的价值冲突影响着教育功能实现的方向,导致教育功能发挥局部失常和整体功能发挥的减弱。  高考价值取向对基础教育实践主体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指引着中学办学指向。只有拨正高考价值取向,才能确保素质教育功能
[摘 要] 一次函数应用题是中考的重点题型,通常结合了图像的应用题需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从审图入手,通过提取关键点的方式求函数解析式,然后利用代数的准确性来分析问题.  [关键词] 一次函数;图像;应用题;数形结合;审图;待定系数法  近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出现了一些紧密结合图像的一次函数应用题,具有图形抽象、结构新颖、知识综合的特点,对于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要求较高,如何利用图像信息来转化分析问题
时代需要创新型的人才。一个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的。为此,我经常利用晨会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竞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说出对某件事与众不同的观点。对观点把握有3点要求:一是观点要准确;二是力争观点新颖、不落俗套;三是简明地阐述观点得以成立的条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规定参赛人员以小组为单位,每提出一个正确的观点,该小组加10分,提出的观点既正确又新颖的多加5分。一次晨会课,我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1-42页  [教学实录]  激将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口算。早听说咱们班同学口算特厉害,所以准备了几组题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齐声响亮报出答案)  师(赞许地说):真棒!不过别急,这几题都是我们学过的口算加法,如果把这几题加点难度,你们还会做吗?仔细观察!  (课件将每一道题改变一个数字成为新的算式)  师:瞧,
根据江苏教育报刊社2008年1月发出的《关于组织小学青年教师参加2008年“教海探航”征文活动的通知》精神,全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广泛发动,认真评选,推荐到江苏教育报刊社的应征稿件有8000余篇。江苏教育报刊社组织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等组成的评委会,对来稿进行了初评、复评、终评,评出一等奖34篇,二等奖90篇,三等奖266篇。现将评审结果公布如下:
美国管理学家皮特认为:“客观看待和正确理解员工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正当需求是奖励的基础,是奖励的出发点。如果对于员工的需求和价值观理解错误,那奖励也就无从谈起。”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曾经谈到翔宇激励教师的原则是“功者享其禄,能者享其位,勤者享其薪”。在《什么是管理》一文中,卢志文更是指出“管理就是拿捏欲望”。在笔者看来,拿捏欲望的本质就是要求校长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将奖励个性化以适应不同教师的需
摘要:留白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一种大智慧。本文从留白的形式、策略,以及在艺术课堂教学中如何留白这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留白;形式;策略;运用    留白的形式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师生的教学行为也应该如此。这种“不为”体现在艺术课堂教学中就是留白,具体有如下几种形式: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三者的共同经验是教学的基础和条件。(如图,阴影部分是共同经验。)
《陶行知教育文集》,随手一翻似感很普通,里面的文章没有抢人眼球的标题,没有咄咄逼人的训斥,没有特意修饰的文法,其叙述风格平实得似乎是一个朴素的老农在与你聊天。但它出自“大家”,无限经典。从事教育不读这本书,他的专业成长是会迷失方向的。  有些人对陶行知不以为然,认为那个穿“长袍马褂”的老头讲的话、做的事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与今天那些洋洋洒洒的教育新理论、新突破相比,好像也不那么超前、时尚,这实际上是
一思,本课的切入点在哪里?    以什么样的情境作为问题的切入点,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现实生活情境,还是选择五年级教材中呈现的基于抽象数学知识的情境?很显然,从表层上看,生活情境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但怎样才能不让情境流于形式,具有数学价值,能激发探究欲望呢?经过充分思考后,最后选择以体育彩票中奖情况作为切入点。主要缘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例题呈现的是10个连续的自然数。这个材料本身具有特
对洋思人提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响亮口号,曾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在薄弱学校里认为洋思这种提法“过于绝对”、“夸大了教育的功能”的声音尤多。然而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应当成为每位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的自励、自强之歌,并理直气壮地唱响之。  我们应当看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内涵指向不仅仅是教育的结果,更是一种道德,一种精神。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其内涵的结果指向而言,其实并不存在“过于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