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大师的土壤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day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进行的高等教育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向参加座谈的几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说出了他“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大师级杰出人才的培养问题。
  温总理的焦虑,实则是眼下中国大学发展,甚至是整个教育的“焦虑”。想到多年前,高校一窝蜂地响应“号召”,开始“造就”、“培养”创新型人才,并推出“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设立各类“创新学分”,创新出“创新性一票否决”,笔者意识到,一旦培养大师、造就大师口号深入人心,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各种工程、各种点子、各种名堂。大师级人才,是无法这样去造就和培养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大师级人才,靠的是人文滋养。
  人文滋养来源于鼓励个性发展的价值观念。到今天为止,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教育妨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某个学生喜欢玩昆虫,家长会一把将其抓回家,告诉他学习英语、数学和语文才是他的正事;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极力主张抹杀学生的个性。除了少数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之外,每年500多万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至少有99%以上,要求通过统一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门槛,无论学体育、学艺术、学文学、学科学,均是如此;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人们习惯于学生苦读“圣贤书”成才,却看不惯某个人唱唱歌就走红、跑跑步就成名,人们习惯于赞扬“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却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不见,“鄙视”“一夜成名”,人们习惯于把大学当作成才的唯一途径。笔者对各个学科领域诸如美术、音乐均要培养博士、硕士很是理解,学历不高,层次就不高。现在,几乎所有用人单位都把学历标准作为用人的要求之一,也就成了情理中事。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价值观之下,个性发展是多么困难的事,个性人才又是多么难以生存。不上大学、没有学历,生存都将困难,更何谈成为杰出人才。
  人文滋养来源于注重启发引导的培养理念。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以记忆能力代替了学习能力,以学习能力代替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意能力。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也延续了以前的学习方法,要么以考研为目标,努力攻克几门考研课程;要么以专升本为学习目的,一进大学校门就准备“第二次”高考,而没有以上升学目标的学生,则很多时间在茫然中度日。
  人文滋养来源于激励探索精神的考核体系。我国的教育考核与人才评价,都倾向于鼓励学生“听话”,鼓励人才“老实、本分”。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按老师和家长的话去做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就会受到表扬。学生听到最多的,是“不准”,“不许”,“不能”,“不要”。
  上课不许“乱说话”,大人场合不能“乱插嘴”。久而久之,老师和家长的选择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选择,老师和家长的管理代替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老师和家长的意志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们变得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主张。中国大学课堂上,如果老师在课堂提问,超过半数以上学生低着头担心被点名的极其普遍,更不用说学生自主提问了。就是博士生写论文,也必须“中规中矩”,否则要是有一位“专家”说你格式不规范、观点太偏颇,就可能被“毙”——这同样适用于大学教授们进行课题研究,申请课题必须投立项者所好,而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研究本身的规律去进行。我们的人才评价,依旧强调老实、本分,只关注人才对规则(规则的制订本身也存在问题)的执行,比如全勤、比如工作态度踏实,这导致人们以不出问题为标准,畏惧失败而不敢去探索、去创新。
  在这方面,也许我们可以从国外对人才的评价中找到答案。美国3M公司有一条“15%规则”,允许每个技术人员可用15%的时间去“干私活”,即搞个人感兴趣的任何东西,不管它是否与工作有关,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只要你喜欢、感兴趣就行,比如,做胶带研究的可以去做机械研究,这在公司里被认为是非常正常的,没有人来指责你,你可以天马行空。一位世界500强老总,在比较美国人才和中国人才差距时说,美国员工会在完成自己的项目时,同时关注其他同事的项目,并对其他同事的项目发生兴趣,这样会让他们有更全局的视野,发现自己从事项目可能与其他项目的借鉴与合作之处,而更多的中国员工,则只关注自身的项目,而对其他项目没有多大兴趣,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视野的局限、思维的局限也就形成了他们事业的局限。
  综上可知,大师级人才的培养,并非独立事件,并非高等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工程、一些活动就可解决的难题。这需要整个社会、整个教育重新全面思考教育,思考人才培养,彻底转变教育观、人才观,中国的大师级人才就会不期而至。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四五月间市场很有可能进行一次幅度为15%-20%的大调整,随后,A股仍将走回它的上升通道。    2007年1月25日(周四)早上9点左右,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机构投资部基金经理黄顺祥,接到了一个来自中金公司销售人员的电话,向他推荐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一份最新报告,报告的内容,是对2007年“加息”问题的分析预测。  在前后差不多的时间段里,应该有不少金融机构的资金管理者,收到了相同的电话
如果我们做善事的动机不够纯粹,事情不但做不好、做不长久,不良的动机也会被大家识破。    欧莱雅中国的副总裁兰珍珍总是时尚界的话题人物。她在上海有栋与柯灵比邻而居的小洋房,挂着赵无极送的画作,喜欢着一袭丝绒旗袍、品上等滇红、听意大利歌剧。2003年与洪晃、孙莉联袂推出自传"激情女性三部曲"。39岁时欣然迎接小生命的到来,但她与相伴多年的法国情人都觉得结婚对于他们已经不重要。  近日兰珍珍在北京接受
要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最基本的政策着眼点就是动员更多的资源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之所以发生巨大改善的基本经验。1月31日《经济观察报》载周其仁文章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在需求猛增的情况下,资源动员的能力却十分低下:1978-2005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加了77倍、个人卫生开支增加了198倍,而同期医院、诊所、医生和护士数目的增加却分别只有1-2倍
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只要走入校门,坐进课堂,即九九归一,皆为学子。如今,中国但凡有点儿名气的大学,处处可见旁听生的身影。北京大学等名校周边,游学一族更已成为一个显眼的庞大群落。  他们称自己为“边缘人”,因为常常会有身份的尴尬。他们多不缴费,当然也就没有学籍、文凭和奖学金;他们来去自由,却不能名正言顺地走进图书馆和食堂。绝大多数的游学族,日子过得颇为清贫,不过,在慨叹“长安居,大不易”的同时,他们
有了名称,旁听生就从“暗处”走向了“明处”,也引来了更多的关注    2001年3月,北大旁听生柳哲在失意中,称自己为“北大边缘人”没想到这个概念后来变成了从蔡元培时代起就存在的旁听生群体的称谓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还特意撰写一篇《北大边缘人》,激励这些好学向上的游学者  陈平原如此解读“北大边缘人”——  “这里的所谓‘边缘人’,挑战的是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构成‘中心’的北大传统或整个现代教育制
沙龙的影响力仍然笼罩以色列政坛    截至2007年1月4日,沙龙已重度昏迷了整整365天一年前,这位以色列极富魅力也极具争议性的政治巨人倒下了那一天,他在自己位于内盖夫沙漠的农场里突然中风,之后被送到医院急救整个国家不安地等待着,但自那以后,号称“推土机”的沙龙就一直昏迷,他躺在救护车里的那张照片也几乎成了他在世间的最后身影  医生们说,在这一年里,“他的状况很稳定”;但是,失去了他的以色列政坛
爱因斯特奉行的是对等交换原则,成员国之间每送出一个跨国实习生,就要同等接受一个国外实习生,进入本国的企业或者高校科研院所。  德国人托马斯·布伦纳(ThomasBrenner)在上海金都路的奥斯特(中国)有限公司上班,他曾是爱因斯特中国办公室自己接受的第一个海外实习生,由于工作出色而被企业留了上来。“他是通过我们爱因斯特到中国实习并最终留在这里工作的第一批外国人之一。”爱因斯特(中国)秘书长郭涵芳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洋学生愿意到中国企业来学习和工作,他们在得到众多中国朋友和工作经验的同时,也把中国视为自己未来事业发展的热士。  冬日清晨,上海中远两湾城的一套公寓内。  刚被闹钟叫醒的泰国小伙Art(泰文原名Panlop Huaykan)伸着懒腰走进厨房,差点撞上啃着面包正要出门的德国青年扬·克里斯托弗·伊伯斯巴赫(JanChristoph Ebesbach)。两人用英语打了声招呼
提及腐败分子,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头发花白、面容苍老的当事人在法庭上痛哭流涕,“我辜负了组织的培养”。一直以来,反腐领域存在“59岁现象”,一些干部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心理,在即将退休的节骨眼贪污腐化。  而现在,这些情况则更多地出现在许多年轻的腐败分子身上。  据多地检察机关介绍,从干部任用看,35岁一般是划分年轻干部的时间点,干部贪腐“35岁”现象凸显贪腐年轻化倾向,从已查
美俄之间围绕着乌克兰而爆发的冲突正在以“舆论与经贸战”形式急剧升级。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打三张牌:一张通过对乌克兰政府武力围剿乌东亲俄武装的支持,加剧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冲突,以将乌克兰彻底从俄罗斯切割出去,从而孤立俄罗斯联邦;这就是为什么“国际主流媒体”对发生在顿涅茨克的血腥战争几乎只字不提,其中包括美国“军事顾问”的现身、乌克兰亲俄民众平民伤亡的剧增和大量的战争难民(已经超过50万)等;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