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对照式结构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fo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凡事都有对立面,一切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正面就有反面,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高尚就有卑贱,有美好就有丑恶。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或者一种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经对比,就可以轻易地分辨出彼此间的差异:真与假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对比,可以拨乱反正……将这种思维方式用于议论文的结构安排,就是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对照式结构。
  对照式论证就是从论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正反两个方面可以是用一种事物或意见来映衬另一种事物或意見,也可以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对比。对照式结构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破立结合型
  破立结合即先论证正面观点,再批驳反面观点;或先批驳反面观点,再论证正面观点;或边批驳反面观点边论证正面观点。无论是先立后破,先破后立,还是边破边立,文章所驳斥的错误观点都应是文章所立论点的对立面。破的目的是为了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是为了从反面证明正面的论点,以使正面的论点立得更稳,更令人信服,从而更牢固地确立正面的论点。如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拿来主义》就是运用先破后立、破立结合这种对照式结构的典范。作者先分析论证了“闭关主义”早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现在只是“送去”,则必然亡国灭种沦为乞丐,听凭“送来”“抛给”,则必会大受其害,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要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同时也完成了对“为什么要‘拿来’”的证明,然后又通过一个综合的比喻论证了怎样才是正确的“拿来”。先破后立,破是为了立,破得清楚,才能立得明白。
  二、正反对比型
  正反对比即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这种类型就是在本论部分直接摆出正反两方面的分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类型的正反对比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比”。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做“纵比”。这种类型因为思路明晰、结构简洁,而且对比鲜明、论证充分,有利于突出论点,增强说服力,好写好评,因而成了一种最受考生欢迎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论部分一般从正反两个层次证明论点(两层对照,正反顺序可颠倒):正面论证——论点+论据+小结;反面论证——论点+论据+小结。
  该说就说
  江蘇一考生
  冯小刚导演在《一九四二》发布会上,面对诸多记者“为什么要用如此直接的方式揭当年的痛处”的提问,淡淡地回了一句:“没什么值得掩饰的。”
  的确如此,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让人们看到痛处,去治疗。一直捂着伤口,不让他人知道,虽会让人赞许你的坚强勇敢,却也使得伤口溃烂,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从此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痕。
  季羡林便是一位从不掩饰自己苦痛的人。他在《牛棚杂忆》中回忆“文革”被批斗时的情景:“‘这样残酷的批斗,原来也是可以忍受得住的呀!’我心里想,‘有此一斗,以后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季老用如此通透的态度表现自己所受的屈辱与折磨,纵然写得幽默风趣,但仍能使我们窥得当年的黑暗。季老豁达而不郁结,相比之下,傅雷上吊,老舍跳湖,顾圣婴自杀……也许就因在痛苦中沉默,最终踏上了不归路,他们的逝去让中国人民一度为之叹息。如果他们能够忍受一时痛苦,也许他们的人生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国家、民族也难免如此,民族的痛就更不该掩饰了。
  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言:“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事实正是如此。当年索尔仁尼琴因《古拉格群岛》这本真实揭露了苏联黑暗社会的著作而被削去国籍、流放国外。这就显出当年苏联的心虚了。然而,即便作家被赶出国门,《古拉格群岛》也从未停止出版。忧国之痛同样弥漫于中国作家的心中。郁达夫写《沉沦》,表现中国青年身在东瀛,与日本侍女的交往中,竟然吟起了典雅的对于故国的愁思之诗:“一饭千金图报易,五噫几辈出关难。茫茫烟水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亡国之危,弱国民众的心灵压抑,激起了郁达夫深沉的悲怆。以上两位作家肩负重任,他们痛苦的心血,流淌在自己作品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激愤的情感。
  痛了,就要直接说出来,只有说出来才能引起重视,才能得到治疗。日本拒不承认侵华事实,这不仅仅是他们的耻辱,更是他们的悲哀。一个民族连自己的痛处都不敢说出来,那么他们还有什么未来可言?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想,真正有担当的人,敢于说出自己的痛处,敢于直面自己的痛处。不说出来,如何勇敢地面对?
  该说就说,没什么值得掩饰的!
  点评
  文章正反对比,拿捏精准。主体部分由个人之痛延伸到国家、民族之痛,写索尔仁尼琴、郁达夫身处痛苦境地却胸怀天下黎民,再写日本的相形见绌,不愿也不敢承认自己的错,将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两相对比,便将“该说就说”这一论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其他文献
法律不外乎人情。在法律面前,人情似乎显得有些卑微,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所谓“法外施恩”便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增添的一道人性光辉。  意大利的一位普通民工海因茨生活本就不富裕,无奈妻子又患上了癌症,当时有一位医师配置出了解药,200美元成本的药却被卖出2000美元的高价。海因茨想尽办法只凑出了1000美元,医师却连赊账都不愿意。无奈之下,海因茨选择了偷药,结果被抓进了警察局。偷窃是大罪,是绝不允
期刊
【9分钟限时训练】  对“舆论暴力”的清醒批判  ——关于电影《搜索》  ◎刘海波  《搜索》不过是揭开了今日某些媒体权力膨胀的一角:一段随机抓拍的手机视频未经任何求证,连起码的平衡报道原则都不顾,就冠以道德批判的倾向性标题发布;次日虽然收到了当事人的道歉视频,但为了保持公众对于事态与媒体的关注度,不惜压而不报。操纵事件继续发酵。影片中媒体及其从业者为收视率和关注度炒作的“白领不让座事件”,不过是
期刊
有人喜欢春天的朝气蓬勃,也有人喜欢冬天浪漫的雪,而我却喜欢上了2016年的秋天。喜欢上秋天,绝不单单是因为它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更不是因为它秋风扫落叶的沧桑感,而是喜欢上它的微妙。  这微妙在于秋天的花不再有春、夏时期的饱满、灿烂,但它那种清雅别致和虽败犹荣是任何一個季节的花都无法比拟的。与秋天的花相遇在一个清晨,我在晨跑的路上,被路边一朵紫蓝色牵牛花深深地吸引。只见嫩绿的叶子围绕在花旁边,身上滚动
期刊
又入深秋。  秋之所染,处处如一,含情脉脉。一秋复一秋。秋秋相异,秋秋含情。  眼前的一切是熟悉的。对于我来说,西安是一个并不算陌生的城市——然而它又是全新的,对于我的生活,对于我的心情。回到这里时便入秋了,九月,秋意几乎微不可感,依旧有烈如夏日的骄阳,依旧有酣畅淋漓的大雨。总不可能四季如春的——我这样想着,然后便进入了金秋的十月、十一月,气温骤降,风似乎也凛冽了起来。原本想抽空去街道上走一走,感
期刊
设题规律:  1.一般就文章的重点、疑难点等关键处设题,如文章的标题、文章的结构、有特色的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从文本出发,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2.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3.小说阅读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考生对文本内容作深入解读。  答题方法:  一、人物类探究  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  
期刊
老房子的三十根柱脚在短暂的夏天散发着甘甜的朽腐味,地板上满是过去日子的灰烬。墙角长满白伞黑褶的菌子。晚上,风穿行于宽大的带雕花木栏杆的走廊上,呜呜作响。听见的人说那是女人难产的呻吟。不知由于什么缘故,老房子主人家到了四代前往下都是独子单传,每个媳妇非得难产三次方能顺产下一个聪颖过人的男孩。总之,在昔日村寨的一片废墟上,白玛土司家的老房子仍像一个骨质疏松的梦境一样静静耸立。井台的石板被太阳烤裂了,裂
期刊
碧蓝而浩大的天空,就这样铺天盖地地闯进眼帘,让人一点儿防备也没有,冲击着自己疲倦的发了霉的心情。  阳光懒懒地照进窗来,浓得跟花生油似的。之所以那么油黄,是因为窗外木兰树的叶子已经黄了,落了一地,好像有人用黄色的毯子将草地盖了起来。  我仰著头呆立窗边,好久才回过神来,下定决心:出去走走吧!  走出大门,阳光倾泻下来,整个世界都是晶亮亮的。公园里悠扬的音乐声随风飘来,我的心也不由随之起伏。回头望了
期刊
感谢信是集体单位或个人对关心、帮助、支持本单位或个人表示衷心感谢的信件。根据寄送对象不同,感谢信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直接寄送给感谢对象,一种是寄送对方所在单位有关部门或在其单位公开张贴,还有一种是寄送给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媒体公开播发。  感谢信一般是由标题、称谓、正文、结语、署名与日期五部分组成的。  标题:我们可以只写“感谢信”三字;也可以加上感谢对象,如“致张子鸣同学的感谢信”;
期刊
雨中登长城,秋风萧瑟无限意。  雨是今天的雨,长城是昨日的长城。  北国深秋的雨,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温柔缠绵亦如南国梅子黄时雨。雨催开伞的花,红的,绿的,黄的,叫不上颜色的,八达岭的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便蔚成伞的花圃;傘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满世界各色皮肤的,都来了,都来到这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一起笑着,嚷着,用手指点着,谁也不肯让心神稍歇。十月的潇潇雨不曾邀来雷声
期刊
不怕不会写,就怕写走题。这几乎是所有考生对待作文的心态。同一则作文材料,横看成岭侧成峰,虽然最后都交了符合要求的文章,但立意却有高下。亦如打靶,十环八环四环虽各有所获,但差距也客观存在。怎样才能在审题环节保证命中十环呢?这就要知晓并把握高考作文的目的与作文命题的硬标准。  高考作文可以看成是学生在高中接受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无论从目的还是功能上讲,高考作文都在“检验、指导”学生怎么去做人。万物有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