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两优571水稻在六安市的示范表现及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an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深两优571是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成的中籼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本文介绍了该组合参加安徽省六安市2016年水稻新品种展示和2017年水稻新品种示范的种植表现,并总结提出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以期为深两优571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深两优571;示范表现;栽培技术;安徽六安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021-01
  深两优571是安徽喜多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用深08S、R571配组育成的中籼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1],2016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稻2016004。深两优571参加了安徽省六安市2016年的水稻新品种展示和2017年水稻新品种示范,表现出熟期适中、株型紧凑、耐肥抗倒、丰产性良好等优良性状。为促进深两优571在六安市推广种植,现将其展示、示范表现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产量表现
  深两优571在2016年六安市水稻新品种展示中,六安木厂展示点533 m2,折合产干谷10 816 kg/hm2,居10个参展品种的第1位;在金安区张店镇展示点1 200 m2,折合产干谷10 636.5 kg/hm2,居9個参展品种的第2位;2018年参加安徽省六安市水稻新品种示范,平均产量10 432.5 kg/hm2;2018年参加安徽省省级展示,产量8 842.5 kg/hm2,在参展的68个中籼品种中,是省专家组综合评价为“好”的8个品种之一,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在六安市具有良好的推广性。
  2 特征特性
  2.1 全生育期
  在六安木厂4月26日播种,全生育期138 d;在金安区张店4月28日播种,全生育期137 d;在六安木厂示范4月30日播种,全生育期137 d,平均137.3 d,与Ⅱ优838相仿。
  2.2 农艺性状
  在六安作一季中稻种植,株型紧凑,剑叶挺直内卷,茎基部及稃尖无色,熟期转色好,平均有效穗数258万穗/hm2,株高117.5 cm,穗长29.9 cm,每穗总粒数 214.7粒,结实率89.7%,千粒重25.2 g。
  2.3 抗性
  经安徽省植保所鉴定:中抗稻瘟病,抗稻曲病,感纹枯病,中抗白叶枯病。2016年展示田间表现抗病、抗倒[1]。2017年示范田间未有明显的病虫危害和倒伏发生。2016年该品种抽穗扬花期与8月上旬的第二段高温天气相遇,未造成结实率下降,2017年的高温天气和8月下旬的大风多雨天气,均未造成该品种的结实率明显下降和倒伏发生,2017年湖北省农业大学耐高温性鉴定为1级。
  2.4 品质分析
  深两优571稻米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该品种达部颁四等食用籼稻品种品质标准。稻米外观品质好,食味佳。精米率73.8%,垩白粒率89%,垩白度0.7%,透明度2级,碱消值6.7级,胶稠度80 mm,蛋白质含量10.2%。
  3 栽培技术
  3.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根据当地温光资源,合理安排播栽期,播种量150 kg/hm2左右,大田用种量15 kg/hm2左右,适施秧田肥,培育壮秧,栽前综合防治病虫,不带病虫下大田。
  3.2 及时移栽,合理密植
  秧龄30 d内为宜,提倡宽行窄株栽插,栽插株行距15 cm×30 cm或17 cm×27 cm,一般肥力中等偏上的田块建议在19.5万~22.5万穴/hm2之间[1-2],每穴2粒种子苗。
  3.3 肥水运筹
  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比例为1.0∶0.5∶1.0,总施氮量一般为180~210 kg/hm2,基肥氮、钾肥占40%左右,磷肥占80%~100%,分蘖肥单施氮肥,烤田复水增施钾肥或复合肥,穗粒肥侧重钾肥。采用寸水移栽,落干后上水除草,再落干露田上浅水,反复至茎蘖达240万个/hm2时及时烤田,旺苗、泥深田重烤。孕穗期干湿交替田不干,抽穗期保持田间浅水,遇高温可上深水。后期干湿交替,成熟前7 d断水[1-2]。
  3.4 病虫害防治
  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病虫情报及田间发生情况,及时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及水稻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1]。该品种虽中抗稻瘟病和抗稻曲病,但生产上还应特别注意防治,尤其是稻瘟病重发的地区。一是开展秧田期的防治,确保不带病移栽。二是注意大田不可长期关水,实行浅水常露田,苗够要及时、充分烤田。三是氮、磷、钾配合使用,中期严格控制氮肥,注意群体不要过大,特别注意控制无效分蘖。四是药剂防治。雨水多的年份,应及时防治稻曲病,抽穗前10 d左右进行第1次防治,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剑叶与倒二叶枕平,第2次防治是在第1次喷药后7~10 d,或观察田间抽穗率达80%时再施药1次[3-4]。
  4 参考文献
  [1] 胡宗兵,曹洪,王成荣.杂交水稻新品种深两优571选育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技术,2016,44(18):88-89.
  [2] 吴光线.深两优5814中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8):45.
  [3] 黄自聪.水稻机插秧的优势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3):34-35.
  [4] 薛亚光,杨建昌.水稻超高产生理特性与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9(6):8-12.
其他文献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乡村旅游迫切需要提质增效升级。以始兴县为例,指出其在具备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鲜明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仍存在着产品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缺乏、服务设施滞后和品牌建设落后等问题,重点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如何在现有资源和产品的基础上,通过资源组合、线路联合、产业融合、产业集聚以及优质服务来提质增效升级,
摘要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实行轮作和间作套种、规范脱毒种苗繁育、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实施休棚期土壤消毒技术以及增施微生物菌剂和复合微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等综合技术措施,使大棚草莓生产达到绿色、土壤健康、病虫兼治、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关键词 大棚草莓;土传病虫害;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6.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6-0111-01 
摘要 于2017—2018年度在蒙城县开展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淮麦33、烟农999、瑞华520、淮麦29、紫麦19、安农0711、华成3366、涡麦9号、百旱207、百农207、济科33、皖垦0901等综合性状较好,单产水平较高,根据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及综合抗逆性等因素,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麦;品种筛选;安徽蒙城;2017—2018年度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不同杀菌剂对降香黄檀和油茶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效果。结果表明,98%溴菌腈对降香黄檀和油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分别为0.019 5 mg/mL和0.001 1 mg/mL;其次是97%吡唑醚菌酯和96.8%苯醚甲环唑;81%氨基寡糖素在供试浓度下几乎无任何抑制活性。  关键词 降香黄檀;油茶;炭疽病菌;杀菌剂;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 S481
摘要 近年来,潜江市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与产业化建设步伐,但仍然存在农业生产成本全面上升、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科技转化,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品牌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本文介绍了潜江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分析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摘要 大棚秋延甜瓜栽培技术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可以弥补秋季甜瓜生产上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为填补长安地区秋延甜瓜的空白,引进4个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根据外观、口感、抗病性、延收性、丰产性等指标对各品种进行了对比,以期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的秋延甜瓜品种应用于大棚栽培。结果表明:冰糖雪梨在此次试验中表现最出色,长势强健,抗病性较强,产量最高,口感脆甜,极耐储运,适宜在长安区进行秋延茬种植,综合表现
摘要 红枣是我国的特有果品,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本文对目前红枣品种资源的营养评价和红枣的加工利用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红枣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红枣产业延伸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枣;品种;营养评价;加工利用  中图分类号 S665.1;TS264.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6-0238-03  Overview o
摘要 本文介绍了四川高海拔山区适宜种植甜樱桃的自然地理条件,阐述了甜樱桃种植现状及产业发展优势,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引进和扶持企业、提升栽培技术管理水平、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等对策,以期为加快四川高海拔山区甜樱桃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甜樱桃;种植现状;产业优势;问题;对策;四川高海拔山区  中图分类号 S6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
摘要 综合利用卫星、雷达、加密自动气象站及天气实况等资料,从环流形势、常用物理指数、卫星云图及雷达产品等方面对2015年8月20日盖州市部分乡镇冰雹及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涡形势为此次强对流天气建立了不稳定层结,提供了动力来源;低层暖湿、中层干冷及弱的垂直切变为强对流天气触发机制;冰雹发生时,雷达回波强度最大达到64 dBZ,低层有钩状回波存在,同时径向速度存在逆风区,VIL有突然增
摘要 连续多年对天水地区玉米螟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探明了为害天水玉米的主要虫害为玉米螟,初步掌握了该虫在天水地区的发生情况、危害程度及生活史。在掌握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试验了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提出了在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前,采用白僵菌封垛,减少虫源基数;在玉米螟成虫发生期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在成虫产卵初期、盛期连续2次释放赤眼蜂的绿色防控措施。通过绿色防控方法适期集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