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演绎中的表演学理论应用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声乐表演是一门蕴含美的艺术,也是全面展示演唱者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表演学理论是声乐艺术演绎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演唱者在演绎中真实再现原创作品,并进行有创造性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探讨表演学理论在声乐艺术演绎中的应用,促进声乐艺术更好发展。
  關键词:声乐艺术;表演学理论;主观创造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后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声乐艺术演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聆听与鉴赏声乐作品的过程中,能提高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升华精神层次。表演学理论在声乐艺术演绎中的意义不言而喻,是推动声乐艺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声乐艺术演绎本质
  艺术是创造美的重要途径,如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都是美的表现形式,都有独立的艺术作品供人们欣赏。而声乐艺术具有特殊性,具有很强的表演性,仅仅凭借音符、乐谱是无法向受众传递思想、传递情感的,没有表演的支撑,声乐作品就是一种书面符号,无法传达深刻意义。因此,声乐艺术演绎需要表演者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容、内涵,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无声的文字通过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的表演形成能够直击受众内心的声乐作品。不难发现,表演在声乐艺术演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哲学层面而言,声乐艺术演绎其实是再次创作的过程,是将作者精神世界转化为物质的过程,将观念中的音符、乐谱直接转化成感官的感受,这就对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表演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强的表演学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原作品进行再创作、再创造,赋予作品生命力,进而引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表演学理论知识对于培养表演者丰富的、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表演学理论知识在声乐艺术演绎中的应用价值极高。
  二、声乐艺术演绎中表演学理论的应用
  一直以来,对于声乐作品的演绎需要表演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需高度重视对声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切忌忽略了对表演艺术的研究。将声乐技术和表演艺术的研究高度统一起来,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促使表演者具有超高的艺术演绎才能,进而表演者才能够对声乐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诠释,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造。基于表演学角度而言,规范、优质的表演技术能够让表演者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释放自身的艺术才能。这就要求表演者在声乐艺术演绎中深度挖掘自己的特点、才能,声乐演唱技能培训时有针对性倾注自己的表演技巧、情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演绎者,不仅需要具备魅力无限的嗓音,更需要具备充满吸引力的肢体语言,并有良好的艺术素养。
  三、声乐艺术演绎中表演学理论应用的意义
  (一)提高对艺术再创造的质量与水平
  要想完美诠释声乐艺术作品,需要表演者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进行艺术再创造,为受众演唱出完美的作品。但这对表演者的艺术想象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需要表演者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用充满魅力的歌喉唱出优美的曲调,向受众传递作品的内容,并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表演学理论中非常强调表演者的理解力,理解力是指对人物、事物、生活的理解能力,对声乐作品内容、角色的分析能力,从本质上来说,需要对人性、对艺术具有深刻的理解能力。在声乐艺术演绎过程中,表演者将作品升华为生活,将虚构的表演艺术深化成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这就需要表演者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具有较强的语言和身体表现力。声乐艺术演绎者对作品的再创作,其实都是以创作者的心理活动、心理体验为基础和前提的,作为表演者,应充满智慧,并具备丰富的思想情感,如此才能在理解作品内涵,理解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基础上有更高水平的发挥。
  (二)激发表演者的主观创造力
  声乐艺术演绎不仅需要诠释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现实,更要在很大程度上凸显表演者的主观创造力,赋予了主观创造力的声乐作品其演绎生命力更加顽强。基于此,要注重提高表演者的艺术修养,引导和督促他们朝着更高的艺术境界发展。一般来说,作为表演者,要加强对作品再创造的理解能力,深刻领悟作品中的内涵价值。在表演之前,表演者要明白作品表达和需要传达的思想,在理解作品内容与内涵的基础之上,将作品看成一首凝聚情感、以音符形式呈现的古诗,进行反复朗诵,进而在循序渐进中把握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大部分表演者都能够把握好声乐作品中存在的各种音乐要素,尤其是蕴含的表演理论知识,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赋予作品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内心情感,进行演唱。一名优秀的声乐演绎者一生都在研究艺术作品,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活动以调动内心真实情感,仔细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对可以激发想象力的素材进行积累,积极想象生活中的真实情节,在潜移默化中把握声乐艺术作品的内涵,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培养想象力的过程中,表演者能够结合具体歌曲内容来创作音乐形象,为每首音乐作品打造一个完整统一的主人公形象,真正做到情真意切。
  (三)增加表演者对生活素材的积累
  一般来说,在声乐艺术演绎过程中,艺术表现多是利用声音与肢体语言来实现的,需要表演者注重积累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进行理解和模仿,并运用到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去。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加强表演者对声乐艺术作品的理解,还能积累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进而让想象力更强,情感也越细腻、越丰富。但从本质上来看,日常生活中表演者要想增强艺术想象力,需要其拥有扎实的表演学理论知识功底,较强的演唱技能,并注重丰富自己的生活,观察生活,注重通过鉴赏书法、美术等艺术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拥有乐观的心态,从生活中积累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那些诗情画意的画面。
  (四)有效推动真实和创造性的统一
  在声乐艺术演绎过程中,需要表演者充分展现声乐作品的艺术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事业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21世纪的声乐艺术演绎更加注重强调系统性,在演绎过程中,不仅需要有表演者活灵活现的形态、动作,还需要乐器的实时伴奏。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声乐艺术演绎必须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只要是能够引发受众强烈情感共鸣的元素,都可以运用到创作中去。表演学理论要求表演者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受众的内心真实感受,并进行深度剖析研究,从而激发更加丰富的创作灵感、音乐理念,并为后续声乐艺术演绎提供良好的服务,真正把握声乐作品的内涵与价值,从本质上掌握声乐艺术演绎的真谛,进而创作出更加真实、富有创造性的声乐作品,实现声乐艺术演绎与表演学的完美结合。
  (五)与时俱进,赋予时代元素、民族风格
  无论是什么声乐艺术作品,都拥有独特的创作背景。因此,在每部声乐艺术作品演绎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递创作者的创作灵感,还要注重渗透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感。首先,作为声乐艺术演绎者,在掌握声乐情感的同时,也要把握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民族特色,并渗透到表演情境中去,加深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其次,声乐演绎需要与时俱进,密切联系生活,渗透更多反映时代进步的元素,创作出更多彰显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引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受众强烈的欣赏兴趣与热情,并发挥受众群体的力量,传播声乐演绎的时代性、艺术性,促进声乐艺术演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结语
  一直以来,声乐艺术演绎十分强调人文关怀,注重融入人的内心真实情感,这就需要表演者拥有良好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在掌握表演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扎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生活经验、细腻的情感来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充分发挥表演学理论知识的作用,赋予声乐作品顽强的生命力,引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声乐作品艺术性、感染性、生命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喆.试论声乐舞台表演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6(2):160.
  [2]申丽杰.论文化艺术修养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3]陈莅菡.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美学问题探讨[J].艺术科技,2016(9):183.
  [4]任婧文.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美学问题探讨[J].北方音乐,2018(20):89.
  作者单位:
   曲靖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商业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多级电影院线的逐步建成,一大批经由成熟市场检验的我国当代青年导演的优秀影视作品在视觉语言尤其是影像空间的建构上显示出了更为多元的话语路径。这一话语流变的产生依赖于新一代观众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整体视觉文化的进步,同时它也带来了电影视觉信息传达的全新可能。文章尝试从影像空间的角度探究我国当代青年导演作品中影像空间的建构路径及其隐藏的影像功能,在以
期刊
周嘉齊、黎美岁、田文雨、严波作品
期刊
李伟賢、叶子康、周已程、周正男作品
期刊
摘 要:《求证》是一部优秀的话剧作品,荣获了2001年度普利策戏剧文学奖、托尼奖最佳话剧剧本奖、外百老汇戏剧评论家最佳戏剧奖、戏剧编辑最佳剧作奖提名等。尽管《求证》整部剧作中贯穿着数学论证和数学家们之间的学术对话,但这并不是一部关于数学的剧作,父女关系才是“全剧的心脏”。父亲的离世对女儿凯瑟琳的精神打击,一度让她萎靡不振,逃避现实,情绪失控。文章试图从创伤角度,对女儿凯瑟琳的创伤表现以及复原之路进
期刊
摘 要:艺术哲学是整个艺术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最终的思想体系,同时也是艺术这个大世界中最后一个构架,是最基础的工程。艺术哲学研究艺术形式背后的逻辑,这里所提到的逻辑更多是观念与思想方面的。在艺术哲学的研究中,不仅要注重艺术与人类的关系,还要注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崇尚自然。艺术家是独特的,所创作的作品也应是独特的。每个作品以其独特的灵魂带领读者去体悟,去深思,去感受艺术的生命力。  
期刊
摘 要:全球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断深化,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哲学家福柯的自由观与主体性的哲学分析角度出发,探讨在艺术创作领域如何发掘自身的精神性,如何通过对自我的关注(自我暗示)思考自己的创作方向。面对如今科技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我们难免会在创作中迷失自我,无法给自己定位,倘若我们不断关注自我,突破规训的限制,不断进行理论实践,那么我们很快便会发现作品与自
期刊
摘 要:在当今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艺术作品创作表达问题日益突出。以绘画作品为例,绘画艺术不仅仅局限于材料技术的创作体现,也关乎着艺术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而综合媒材介入艺术作品中,是对作品更好的演绎,也是当代艺术作品创作及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综合媒材介入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的现状展开探究,分析综合媒材介入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意义与发展前景,以有效提高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水平。  关键词:综合媒材;艺术
期刊
摘 要:千年古村落上甘棠,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中文物古迹比比皆是,石刻、凉亭、古桥自唐代以来,一直保存着大量的石刻。石刻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印迹和历史变迁,上甘棠村的石刻极富人文特色,文章对它的产生与发展、特点以及当代价值进行研究。  关键词:上甘棠村;月陂亭;石刻  注: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湘文化遗产保护‘关联耦合’空间形态研究——以湘贺古道永州段为例”“湖南
期刊
摘 要: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汴京建都,史称北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此后北宋统治了中国167年,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带给了市民音乐发展的机会。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即位,后于临安建都,史称南宋。此时江南的经济发展大有起色,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市民音乐;音乐特征;商品经济  市民音乐是指主要存在于城市之中,在市民之间广泛传
期刊
摘 要:近些年国内音乐演出市场活跃,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在不断地开发不同类型的演出以应对市场细分的趋势。但对于小城市来说,客观存在的诸多制约性因素导致了其音乐市场长期处于一个不太健全的发展环境中。文章通过对小城市音乐演出市场的调研发现,合理地调整演出市场中的不足之处,对其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小型城市;演出市场  文艺类演出特别是专业的艺术演出在国内的大中城市是比较常见而且也是相对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