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选译七]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8686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中国文化中的道教1、朝廷和祭祀还没有一种研究直接涉及道教和朝廷的关系,或涉及皇家祭天和道教仪式在结构上的姻亲关系。不过,这些论题已在别的场合零星地触及,其中的大多数在本编年史的其它地方也提到过。同样,存在的问题仍是多于答案。中国的皇帝不仅是掌权者?..
其他文献
本文从四川省的宗教现状出发,对四川省的宗教法制建设工作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本文认为要认识中国宗教首先要正确认识中国的神。文章对诸神起源论作了简单反思,讨论了中国古代的动物神、人神、自然崇拜等。
三官即天、地、水三官。《三国志·卷八·张鲁传》记载有五斗米道的“请祷之法”三官手书”;三官崇拜反映了道教的核心观念“不死”与“仙化”,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探讨道教起源的可能。道教起源于巴蜀早期原始宗教,前人于此已有所论及,可惜语焉不详。本文欲蜀的鱼凫图腾崇拜考察其渊源,以就教于方家。
儒家和基督教都提倡“爱”,但“爱”在二者中性质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仁爱”,力求君民互爱,这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追求充满“仁爱”的社会秩序。这种仁爱和爱神的关系不大。基督教要求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具有“圣爱”性质。因上帝爱我,我也要像上帝爱我那样去爱邻人,人们彼此相爱是为了爱神。儒家的“仁爱”要运用一定的善恶标准进行选择,是将“小人”排斥在外的;基督教的爱具有极大的超越性,主张爱一切人。
葛洪的“玄”、“一”、“德”观点,是对老、庄道家的“道一美”思想的改造发和展,是“道一美”观从哲学到宗教转化的标志。这对我们全面准确分析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其美学史价值,正确理解、评价和定位葛洪之后的道教美学思想,都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本文以内丹学在宋代思想史上之意义为题.试图透过对宋代道教的时代特征的分析,以探索道教与时代的关系。文章通过“内丹学的思维特征”、“内丹之心统性命”、“内丹的自我超越”等三个命题的讨论,认为:道教发展至宋代,孕育出了内丹学。宋代内丹学不断地追求自我提升,以达到自我超越,复归于生命的真正本源,并自觉认识到与传统养生学及炼丹的区别。作者将此称之为“内转”,且指出它与宋代的文化趋势一脉相通。
四、举业之学如前所述,袁了凡的著作,主要表现了他的举业之学和(立命篇)等善书思想的两个方面思想。他立志于举业,根据《立命篇》的记载,是因为孔某的预言。如后面所要讲到的,袁氏世代弃举业从医,但到了了几父亲袁仁(号参坡)的时候,对儒学具有很高的造诣,显示...
本文通过南宋时人宁全真所述《上清灵宝大法》的考析,说明道教科仪中包含着一些医学养生的义理。作者指出.在该书内的咒语诗词尽管映射着宗教的神秘主义内容,但从所创造的境界看,却有一定的精神治疗的功用,值得我们加以总结。
《比丘尼传》撰成于梁代,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本文考述了见于该传中的蜀地比丘尼事迹,并在对这几篇传记的语言进行分析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比丘尼传》的真实和可靠。有一定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