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程序中指令再审的完善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r4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再审程序的修改中,指令再审成为这其中的关键部分之一。重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司法解释虽然对指令再审的部分进行了较大力度的重整,但是结合我国指令再审程序目前的现状和特点来说,指令再审仍在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干扰司法实践和刑事审判,探讨指令再审的可待完善之处势在必行。
  【关键词】指令再审;再审程序;原审
  审判监督程序,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称其为“再审程序”。只有将法的安定性原则与公平原则,此二互相冲突的原则作一仔细的权衡,如此才能维持法和平。再审是为达到实质正确的裁判时,能中断法律效力的最重要的例子。其基本思想为,当事后才被发现的新事实对该判决而言,出现了在公平性上实在无可忍受的显然错误时,则法律确定效力必须让步。[1]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可的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例外,虽然不是每个刑事案件必经的诉讼阶段,但是在刑事诉讼中仍是不可或缺的刑事审判程序,没有任何一个刑事诉讼程序可以做到完美无缺而毫无偏差可言。当然,例外的设计必须合理,从严掌握,否则就会否定禁止双重危险规则[2]。因此,裁判确有重大错误而置之不理是违反正义的[3]。而指令再审是整个再审程序中的关键性问题,也是难点之一,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议,因此笔者就此展开论述。
  一、指令再审程序立法概述
  (一)立法概述
  此次刑诉法修改对再审程序管辖的修改主要集中在指令再审部分,以及重审审判组织的构成部分。笔者在此重点讨论指令再审部分的完善。综合刑诉法以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的规定,总的来说,可以将指令再审部分概述如下:
  1.检察院提起抗诉启动的再审程序(司法解释第三百八十一条):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对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包括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可能有错误,需要指令下级法院再审。
  2.法院自行启动再审程序(司法解释第三百七十九条):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生效力裁判认为有错误的,可以指令再审,可以提审。并对可以提审的情形简单作了规定,即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正确但适用法律错误,或者案件疑难、复杂、重大,或者有不宜由原审人民法院审理。
  3.对指令再审的管辖法院和合议庭组成作了规定(刑事诉讼法新增第二百四十四条以及做出修改的第二百四十五条):上级人民法院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应当指令原审人民法院以外的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由原审人民法院审理更为适宜的,也可以指令原审人民法院审理。由原审人民法院再审的,另行组成合议庭。如果原来是第一审案件,应当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抗诉;如果原来是第二审案件,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应当依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二)指令再审管辖模式探讨
  综观再审程序的整个管辖模式,结合各国和各地区的立法特点来看,一般有三种立法模式:一是以日本法为代表的由作出原生效裁判的法院管辖。①二是以俄罗斯法为代表的以原审的上一级法院管辖。②另外一种是以法国法为代表的由最高法院或者同最高法院相关的专门机构或者组织管辖。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模式的好处就在于便于纠错,毕竟原审法院对整个案件的事实、证据都非常了解,把握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这也是结合日本整个再审制度的立法特性而言。日本法将再审事由区分的非常清楚,事实审和法律审的划分较为清晰。其他两种模式则是避开原审法院,使整个再审程序在管辖方面就力求公正。
  二、我国立法中指令再审的特点
  我国立法规定经过此次的修改也逐渐趋于细致化和规范化。
  (一)首先,针对不同的再审启动程序,指令再审的规定有所不同,考虑到不同的情形,不同的主体等不同因素,对指令再审的要求也不同。
  (二)其次,给予司法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就再审管辖问题上,究竟是该指令再审还是提审,立法运用的都是“可以”,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不致于过度死板僵化。
  (三)再者,对指令再审的再审法院较之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而言更为精确。指令再审的管辖法院也不再像过去一样,拘泥于原审人民法院,而是开始向原审人民法院以外的法院扩展。
  三、不足及完善
  由于我们国家的立法没有区分事实审、法律审,就单纯的指令再审而言,不应再单纯局限于原审人民法院了,而是应该有层级的区分。基于再审程序的设立目的等因素,首先应确定的原则是,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才有管辖权。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的原审裁判应由上一级法院管辖,建议取消指令基层人民法院或者中级人民法院再审的管辖权。一则可以提高再审的效率,二则可以减轻下级法院的负担,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处理一审和二审案件[4]。同时,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需要再审的裁判,由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或者指令除原审法院之外的高级人民法院管辖。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原审裁判仍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辖。近年来,当事人申诉不断的原因之一就是,案件进入再审程序后,当事人对原审法院的裁判不信服,即使刑诉法明确规定,由原审法院重审的,另行组成合议庭,这对申诉人来说,有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所以有必要直接避免案件进入原审人民法院进行再审,不至于浪费司法资源,确保再审裁判的权威。
  另一个麻烦就在于,刑诉法的规定:“如果原来是第一审案件,应当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抗诉;如果原来是第二审案件,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应当依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也就是说,原审未进入二审阶段,当事人在再审程序结束后就可以拥有上诉权,检察院拥有抗诉权。而对于原审程序进入二审阶段的,再审程序之后的上诉和抗诉权就被剥夺,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笔者认为,再审程序不应当再设置任何上诉程序,否则案件就进入了反复循环而无休止的境地,难保司法权威和效率。所以,再审程序无二审,一锤定音,一审终审为佳。
  注释:
  ①<日本刑事诉讼法>第438条:再审的请求,由作出原判决的法院管辖.
  ②<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第417条:有管辖权的法院或审判组织应高于作出原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法院或审判组织一个级别,或对之有一定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德]克劳斯·罗科信.刑事诉讼法[M].吴丽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41.
  [2]陈光中,郑未媚.论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改革[A].陈光中.刑事再审程序与人权保障[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7.
  [3][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M].张凌,于秀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361.
  [4]郭志媛.完善刑事再审审理程序的几点建议[A].陈光中.刑事再审程序与人权保障[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2.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代法治国家中法律指挥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运作和发展,公民的行为靠法律规范指导,公民的权益需要法律保障,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并用“偷换新郎”的案例加强论证,进而反映出法律在维护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方面巨大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法律;和谐;权益;作用  优美的歌声旋律总是带给我们美感,在歌声里,我们好像从自己的故事里走进歌唱者的故事里,情不自已;或者,在这声
期刊
【摘要】由于网络的特性、法律的不完善等,使网络正义产生自我冲突,即内在人性对正义的保护和外在表现对他人利益的侵夺。以人肉搜索为例,我国隐私权尚不完善,而对人肉搜索的正义造成了很大的挑战。要从立法、行政、业界等方面增强对隐私权的保护,规范人肉搜索。最终探求网络正义自我冲突的化解,从而维护人们心中真正的正义感。  【关键词】网络正义;隐私权;人肉搜索  一、网络正义  正义是一种人类道德生活中体现的一
期刊
【摘要】刑事诉讼目的,就是指国家进行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目标,国家对刑事诉讼的需要并基于对刑事诉讼的认识,所预先设定的对刑事诉讼结果的认识。刑事诉讼目的就是设计运用刑事诉讼制度所要获得的结果。根据诉讼目的的内容不同分为:刑事诉讼目的、民事诉讼目的和行政诉讼目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两个基本诉讼目的。惩罚犯罪,就是指依法给予犯罪人一定的惩罚制裁,自古以来就是刑事诉讼法的应用之一。保障人
期刊
【摘要】曾经的农村村医、赤脚医生如今逐渐老龄化,但由于他们没有其他的生存技能,部分人员在退休后重操旧业走上非法行医的道路。本文对于近年来在淮安淮阴区出现的以老龄人员为主要犯罪主体非法行医犯罪现象,从案件具体情况、产生原因、对策建议等方面讨论涉罪老龄人员非法行医问题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老龄人员;非法行医;刑事处罚  行医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特殊行业,国家对行医者的资格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期刊
【摘要】承运人依法享有海上运输货物的留置权,但随着社会进步、经济飞速发展,各种运输关系复杂,承运人往往感到真正行使留置权很难,即使经验丰富的法官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本文就是对有关海上货物留置权的主要法条,即《海商法》第87条和第88条进行分析,找到其中的缺陷与不足,并且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海商法;承运人;海上货物运输留置权  海上货物留置权是法律赋予承运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有力保障,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民间金融的一种形式,作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融资机制,民间借贷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本文旨在从律师实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入手分析民间借贷案件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对保障民间金融的平稳运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民间借贷;律师实务;举证责任;逾期还款  一、民间借贷之界定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之间、自然人与其它组织之间的借贷。银行借贷为一种
期刊
【摘要】抵抗权制度已经被一些国家的宪法和行政法所确认,我国法律中虽未明确提出抵抗权这一概念,但在理论界予以承认,并且在一些法律规范中得到体现。本文将对抵抗权及其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的《行政强制法》的法律规范进行梳理,分析在行政强制行为中,抵抗权的行使空间。  【关键词】抵抗权;公定力;无效行政行为;行政强制法  一、抵抗权  (一)抵抗权的含义  关于抵抗权,一个比较早且比较明确的定义是:人
期刊
【摘要】合同当事人一方出现违约行为,但并非恶意违约,通过其他方式可以保证守约方合同目的实现的,可不支持守约方要求解约的诉请。  【关键词】约定解除权;非恶意违约;无条件适用  一、基本案情  原告诉称:原、被告签有《房屋租赁合同》,约定原告将自有私房租于被告,租期从2011年9月20日至2017年9月19日止,同时约定被告应在2011年11月19日前支付上半年租金27万、2012年3月19日前支付
期刊
【摘要】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给国内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但其背后也隐藏着较大风险。为了解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与发展,本文对其面临的风险及法律制度做了剖析,从宏观和微观上两个角度研讨了其法律制度及风险防范问题。  【关键词】金融控股;主要风险;法律制度  根据我国相关金融报告的数据表明,中国金融业的增长确实总体上趋于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有不少金融风险。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健全金融控股
期刊
【摘要】建国后我国死刑数量经历了“少多少”的变化过程,尽管有了一定限制,但相较于国际废止和限制死刑的趋势,仍显滞后。死刑的改革必将是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关键词】死刑;数量变化;改革;限制与废止  一、死刑数量变化与我国死刑政策现状  (一)建国后死刑数量的变化  死刑,是以国家或社会的名义有组织、有计划的剥夺社会成员的最基本、最重大的权利——生命权的极刑,是以国家或社会的名义施于个人的最残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