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扶贫摆在重中之重位置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uc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报道,在疫情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大背景下,陕西一些企事业单位主动安置近千名贫困人口就业就学。2020年是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此举,是新时代对教育扶贫工作的创新。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中央交给教育的重大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据报道,陕西的这些企事业单位派出工作队,对11个地市1537个行政村的722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通过电话和上门进行全部排查,之后根据掌握的情况,因人设岗、就地就近帮他们就业,或统一安排入学。对有就业意向的贫困人员,组织岗前培训,并将以能力提升为重点,定期组织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实操演练,使每位工友都能熟练掌握一门技能,胜任本职工作。

  通过教育的手段来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可以有效根治贫困人口骨子里的“等、靠、要”思想,增强造血能力,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进而实现可持续脱贫。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如今已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把教育扶贫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制定了长远规划和行动方案。通过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对因残疾不能到校就读的三类残疾学生实行送教上门服务,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教育资助政策等举措,基本实现了“贫困学生零失学、残疾学生零失教、教育资助零遗漏”的目标。但在一些地方,也存在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質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家长、学生的需求等问题,离“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实现教育脱贫攻坚,完善国民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下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不学习、不受教育就要落伍。在大部分贫困人口中,除了因病因残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以及因缺乏劳动力致贫等不可抗拒因素外,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动技能低下而产生的内生动力不足是重要的致贫原因。通过教育的手段来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可以有效根治贫困人口骨子里的“等、靠、要”思想,增强造血能力,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进而实现可持续脱贫。
  据媒体报道,对24岁以下有就学意向的年轻人,陕西一些企事业单位安排他们到陕西建设技师学院免费上学,每年还有3000元的生活费补助,同时还有这些企事业单位“保证毕业后就业”的承诺,这些举措具有积极意义,既拓展了教育扶贫的途径,也丰富了教育扶贫的内涵。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组织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为教育扶贫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体现了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更多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能够参与进来,为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注入强大的正能量,助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确保2020年彻底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他文献
我是武漢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疫情期间管理了一个新冠肺炎病房,刚完成抗疫工作,现在正带领队伍投入“复工复产”。我生于1980年,刚刚40岁,迈入中年的门槛。这场疫情中,我接受了全国各地的帮助和善意,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力量。我给帮助我们的小学生回信,给初中生回信,给高中生也回信,唯独这封给青年的回信,我酝酿了很久。  说实话,这个时代,对当代的青年,不甚公平。我大学毕业那时候,正赶上国有企
期刊
近日,中国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治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并出台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10条意见和措施,其中包括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深刻认识“SCI至上”的影响、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 
期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开始限制农产品出口,这也引发多国对粮食危机的担忧。中国是否会受其影响?中国人如何端稳自己的饭碗?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给出了答复:“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  “中国不缺粮”的底气,来源于科技的不断进步。  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
期刊
焦虑恐惧、愤怒暴躁、内疚自责、抑郁失眠……灾后引入心理危机干预,给受灾群众注射“心理疫苗”,是国家在经历数次突发公共事件后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汶川大地震转瞬已过10余年。废墟消失不见,家园焕然一新。但是,平静生活之下,深藏于人们心底的伤痛却很难彻底消失。这场震撼人心的灾难,也拉开了我国大规模灾后心理干预的序幕。  然而,在不同事件中,不同人群所承受的灾害程度截然不同。处在“暴风眼”的人群、救援
期刊
“当所有潮水过去,会露出礁石。”  这些“礁石”,可能是一个个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被击倒的个体和家庭,是横亘在人类历史上的触目伤口。  这并非危言耸听。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25年后,心理疾患仍困扰着诸多事故幸存者,如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医学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等。19年前的“9·11”恐怖袭击事件,造成部分美国民众的安全感被严重削弱,至今余波未平;与传染病有关的重大公共卫生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给所有人心中带来一场“地震”,这场波及全国的心理“地震”,“震中”也在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牵头一项样本量达76530人的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疫情最为严重的2020年2月9日到2月23日,调查对象来自全国。调查结论显示,武汉公众的失眠、抑郁、疑病、强迫、躯体化、焦虑、恐惧等心理症状最为明显,武汉作为疫情中心,当地人们体验到的不适情绪更强烈,适应状态更差,需要重点关注。  这项研
期刊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的寒假变得极为漫长。长时间封闭式居家生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面临重大考验。如何识别并积极对待青少年心理问题?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吴硕琳副主任医师接受了本刊专访,她指出,父母如何正确地向子女示爱尤为关键,“认知观念正确的父母,懂得如何尊重子女的父母,以尊重示爱,是拥有良好亲子关系、沟通方式及家庭氛围的前提,也是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线保障。”出现这些状况,家
期刊
带氯字消毒剂均可用于新冠病毒消杀?左氧氟沙星可防止新冠病毒从眼部感染?红外线测温仪对身体有害?  新冠肺炎暴发以来,一些关于疫情的传言也似病毒一样开始传播,而如何做好正确防护,更是有五花八门的说法。谣言止于智者,要鉴别这类信息的真假,唯有相信科学,多学习、多甄别。  近日,几条关于新冠肺炎防治、抗菌杀毒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这些信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却又颇受关注。那么,这些传言是否真实,是否有
期刊
2020年的春天已经到来,原本万物复苏的时节,所有人的生活都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在漫长的窝家时光里,许多人久违地投入到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开始关心起粮食和蔬菜。  “民以食为天”,在当下尤显意义重大。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暴发,部分国家也纷纷颁布粮食出口禁令,令人不由得担心今年全球粮食的供应市场会不会也有一场大风暴。  在各行各业已陆续返工复工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却面临着极严峻考验:  首
期刊
在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恶化给各国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与此同时,美国疫情向全境蔓延,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国家紧急状态”,以应对美国新冠肺炎疫情。截至3月26日,全球超过60个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西班牙“封”国遏制蔓延  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3月14日宣布,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西班牙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为期15天的“封城”措施。除工作、就医或购买生活必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