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以尊重示爱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143634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的寒假变得极为漫长。长时间封闭式居家生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面临重大考验。如何识别并积极对待青少年心理问题?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吴硕琳副主任医师接受了本刊专访,她指出,父母如何正确地向子女示爱尤为关键,“认知观念正确的父母,懂得如何尊重子女的父母,以尊重示爱,是拥有良好亲子关系、沟通方式及家庭氛围的前提,也是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线保障。”

出现这些状况,家长就该重视了


  由于许多家长对情绪没有科学认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容易被忽略。而疫情就像一面放大镜,平日里的问题在此时被一一放大。
  “心理问题通常较为隐蔽,并非都是以‘自杀’这种极端方式表露。”吴硕琳医生说,在居家隔离为抗疫做贡献的日子里,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以下变化,父母就应该注意了。
  一种情况是,孩子表现为急躁,一点火儿就着,容易受激惹。这些很容易被父母理解为“孩子脾气大”或者简单归结为“青春期叛逆”,因为大人们经常把抑郁简单理解为“闷闷不乐或者寡言少语”,殊不知,青少年由于无法准确地了解自己、缺乏正确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往往发脾气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无助、不安、悲观”以及“内疚和自责”。而内疚是最负面的情绪,如此循环,抑郁情绪必会加重,如不加以早期识别,则可能会耽误孩子的健康状况。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表现为厌学,对原先感兴趣的课程提不起兴趣。“例如孩子以前非常喜欢语文,对英语的热情一般,有点讨厌数学,但通常开心地完成语文作业后,也能按时写完其他两门功课的作业;而现在,不仅数学作业不碰了,英语不想做了,就连钟爱的语文作业也拖拖拉拉,甚至表示‘不想去学校’,发展成为典型的厌学表现。”在临床病例中,厌学是较为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再有一种可能的表现是,日常行为或者人际关系方面出现异常,如笑容变少、反应迟钝。“如果一个孩子以前很爱笑,但最近不怎么笑了;以前和父母有说不完的话,而现在,父母和TA说话,半天没反应;以前爱运动,最近也不爱动了,或者总是觉得同学在疏远自己,老师在针对自己,这些人际关系体现出来了一些不该存在的‘负面认知’,这些都是青少年抑郁情绪比较隐匿的表现。”吴硕琳医生说。
  此外,睡眠不佳,饮食问题,也是一个人心理状况的重要反映。“如一段时间内处于失眠、多梦、早醒、睡觉不解乏;吃东西不香,吃什么都没有胃口;有的孩子还表现为暴饮暴食等状态。”吴硕琳医生认为,“这些孩子可能与抑郁情绪交上了朋友。”
  吴硕琳医生强调,“如上这些变化,都需要父母以尊重示爱,而不是‘不询问、不倾听’简单粗暴归因于‘孩子个性叛逆、不爱学习、性格不好’,需要给予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而不是只是关心‘成绩好坏、排名多少’,这样就能做到早发现不良情绪,让孩子得到最及时的帮助。”

发现问题,应及时接受专业治疗


  对一個人的成长而言,年少时的经历几乎会影响其一生,孩子的身心健康无小事。吴硕琳医生建议,只要发现有上述问题,家长就应带孩子立即前往正规医院进行问询,接受专业的心理认知评估与诊治。
  据吴硕琳医生介绍,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处理可以按年龄分为两类:5~11岁和12~18岁。“5~11岁的孩子,我们会在耐心会面基础上,给予相应的精神心理评估。如果出现自残或者自杀的企图及行为,则病情较重,必要时需要接受住院治疗。而轻症青少年主要表现为闷闷不乐或者脾气暴躁、行为冲动,但对生活影响不大,还能完成正常学习行为,并比较愿意与父母沟通”。
  面对不主动表达的孩子,吴硕琳医生指出,心理科医师在面对这些退缩在贝壳里,貌似冷漠,内心却脆弱无比的孩子们,需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倾听并机智地寻找沟通切入点,打开孩子们“紧闭的心门”,逐步与孩子们建立牢固的友谊。“给予孩子们足够的信任、足够的尊重,孩子们心灵放松了,愿意打开心门,愿意面对痛苦的回忆,并愿意把痛苦向你吐露,那孩子们就找到了稳固的港湾,有助于进一步的心理治疗”。
  吴硕琳医生补充道,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还需要评估父母的精神状态。因为5岁~11岁的孩子处在身心快速成长阶段,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父母的紧张焦虑或悲观情绪,以及负面认知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在家庭中不是放松而是紧张,长期下去则会引发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对于那些本就诊断为抑郁障碍的孩子们,父母本身的心理问题则会成为孩子们心理康复的严重阻碍。在亲子关系中,父母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去完善自己的内心,不断去学会尊重孩子,而不是把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简单地说,“就是从‘我觉得’转变为‘他说’‘他想做’,就至少成功了一半,就会给孩子们心理提供稳固的保障!”
吴硕琳

  说到具体的治疗方法,吴硕琳医生表示,“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临床心理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方法。认知行为治疗的主要着眼点,是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上,通过纠正错误认知进而改变行为。“如果情况比较严重,还需要使用药物治疗。根据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2019年提出的儿童与青少年抑郁管理指南中指出,轻度的抑郁障碍可以给予严密的观察,并给予团体治疗、非定向支持治疗等,如经评估无法满足治疗的要求则需要进行个体化认知行为疗法,或者辅助的家庭治疗。5~11岁中度以上抑郁的孩子,需要接受家庭人际关系心理治疗,以家庭为重点的治疗,精神动力分析,或者个体化心理治疗。而12岁及以上相同程度抑郁的孩子,则接受个体化心理治疗就可以。”吴硕琳医生说。此外,她还特别提到体育运动也是非常好的改善抑郁情绪的方式,对于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据了解,在国外,运动干预已经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新选项。尤其在给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常布置家庭辅助治疗,让患者多参加各种体育运动。

  5~11岁的孩子处在身心快速成长阶段,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父母的紧张焦虑或悲观情绪,以及负面认知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在家庭中不是放松而是紧张,长期下去则会引发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对于那些本就诊断为抑郁障碍的孩子们,父母本身的心理问题则会成为孩子们心理康复的严重阻碍。

  与5~11岁的孩子相比,12~18岁青少年抑郁情绪的管理上,对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则不一定是必须的,但也不能忽视,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吴硕琳医生强调,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父母应及时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医生会做全面评估,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不要碍于面子、盲目自信,或者本身就有病耻感而耽误了孩子治疗的最佳时间”。

身心健康,需要父母“以尊重示爱”


  德国精神病学家罗伯特·萨默曾说,没有任何行为可以脱离环境。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形成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其中外部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而对每位青少年来说,家庭环境是其最早接触的一环,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成长环境。无疑,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吴硕琳医生认为,首先,父母需要学会尊重孩子。 “你怎么不拿第一名”“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做不了……”来自父母的质疑、否定和比较是不少人的童年阴影。在吴硕琳医生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父母把自己的孩子跟别家的孩子比,打压、否定自家的孩子,是非常不理智的教育方式,往往得不偿失。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诉求,才是爱孩子的正确方式。只有父母遇事不过度指责,采取鼓励式、开放式的沟通方法,才能让孩子从家庭中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获得安全感,在家里才能获得放松、愉悦的情绪。
  其次,父母要学会向孩子认错。生活中,有些父母大道理都懂,但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控制不住情绪对孩子大吼大叫。“父母犯错不要紧,但一定要记得事后跟孩子真诚地道歉,获得孩子的原谅。当然也不能认为道歉有用,继续随便对孩子发脾气。”吴硕琳医生说,孩子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他们并不会因为你说了“对不起”而看不起你,反而会对你更加信服,从内心感受到你的尊重与爱,会以你为榜样,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但是,有些家长却走了另一个极端,由于害怕孩子们犯病,就一味地忍让,百依百顺,把爱演绎成为了溺爱,这样不但不能纠正孩子的负面认知,反而还会减少孩子的受挫感,减弱孩子的心理抗压能力。“不给我买品牌衣服和鞋子,我就不学习”,类似的情况,生活中比比皆是,父母在面对问题孩子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与修正。孩子们得到正确的家庭引导,也着实是医生治疗的增效剂。
  从小婴儿到少年,孩子的成长时常给父母带来惊喜,偶尔也会伴随忧伤。而想要孩子平安、健康地长大,父母需要给予正确的爱——??以尊重示爱而非溺爱。同时,亦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合力,共同引导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才华学识,又有健康心理、优良品德的青少年,未来成为祖国栋梁。
  吳硕琳,神经病学博士,现任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担任多家国内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外杂志编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杂志论文6 篇,共发表国内外论著20 余篇,参与编写多部专著及多项国家级课题。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等,以及伴发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及家庭关系心理治疗等。
其他文献
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和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等事故的发生,令学界和社会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关注度显著增加。  英国是全球最早关注公共突发事件对公众心理影响的国家之一,通过多年积累,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已具备体系化、社会化、专业化等特点。2016年3月11日,在日本宫城县名取,人们悼念东日本大地震的遇难者。  第一,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已被纳入英国国民医疗体系(NHS)。患
期刊
在线授课、在线问诊、健康码、远程会议、码上招聘、码上复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一系列数字工具得到广泛应用,在政府决策、企业生产、个人生活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新基建”不仅担负起应对疫情、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重任,也是中国经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和“基石”,是推动改革深入和创新发展的新型基础动力。新基建的火爆,除了源于自上而下的政策号召,同样与自下而上的行业实践密不可分
期刊
国家卫健委3月31日宣布,从4月1日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在每日疫情通报中,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报告、转归和管理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4月1日,国家卫健委首次通报了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相关情况。3月3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30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367例。为什么此前不通报“无症状感染者”?  河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
期刊
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  是不幸的,东西皆为瀚海,沙漠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96%。  埃及又是幸运的,正如希罗多德所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自南向北贯穿埃及全境,为埃及提供了96%的可持续淡水,哺育了埃及96%的人口。这三个96%让开发利用尼罗河,解决“人—地—水”的矛盾就成为每一位埃及领导人最关心的问题。尼罗河上的费鲁卡( 河船),撒哈拉在阿斯旺后面。想發达,修大坝  现代埃及之父
期刊
我是武漢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疫情期间管理了一个新冠肺炎病房,刚完成抗疫工作,现在正带领队伍投入“复工复产”。我生于1980年,刚刚40岁,迈入中年的门槛。这场疫情中,我接受了全国各地的帮助和善意,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力量。我给帮助我们的小学生回信,给初中生回信,给高中生也回信,唯独这封给青年的回信,我酝酿了很久。  说实话,这个时代,对当代的青年,不甚公平。我大学毕业那时候,正赶上国有企
期刊
近日,中国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治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并出台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10条意见和措施,其中包括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深刻认识“SCI至上”的影响、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 
期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开始限制农产品出口,这也引发多国对粮食危机的担忧。中国是否会受其影响?中国人如何端稳自己的饭碗?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给出了答复:“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  “中国不缺粮”的底气,来源于科技的不断进步。  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
期刊
焦虑恐惧、愤怒暴躁、内疚自责、抑郁失眠……灾后引入心理危机干预,给受灾群众注射“心理疫苗”,是国家在经历数次突发公共事件后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汶川大地震转瞬已过10余年。废墟消失不见,家园焕然一新。但是,平静生活之下,深藏于人们心底的伤痛却很难彻底消失。这场震撼人心的灾难,也拉开了我国大规模灾后心理干预的序幕。  然而,在不同事件中,不同人群所承受的灾害程度截然不同。处在“暴风眼”的人群、救援
期刊
“当所有潮水过去,会露出礁石。”  这些“礁石”,可能是一个个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被击倒的个体和家庭,是横亘在人类历史上的触目伤口。  这并非危言耸听。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25年后,心理疾患仍困扰着诸多事故幸存者,如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医学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等。19年前的“9·11”恐怖袭击事件,造成部分美国民众的安全感被严重削弱,至今余波未平;与传染病有关的重大公共卫生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给所有人心中带来一场“地震”,这场波及全国的心理“地震”,“震中”也在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牵头一项样本量达76530人的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疫情最为严重的2020年2月9日到2月23日,调查对象来自全国。调查结论显示,武汉公众的失眠、抑郁、疑病、强迫、躯体化、焦虑、恐惧等心理症状最为明显,武汉作为疫情中心,当地人们体验到的不适情绪更强烈,适应状态更差,需要重点关注。  这项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