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和正确方法为目标的。长期以来,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学研究,但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生是如何安排的则较小涉及。为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在重视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学法指导,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新课标特点,从模仿、尝试、操作、总结、创造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数学学法指导的研究。
一、加强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感悟学法
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的品德、习惯最初都始于有意或无意地模仿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行为。同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并直接来自于教师示范。如教师书写方法、运算方法、解答和检验应用题的方法,以及教师常用的分析推理方法,皆为学生进行模仿的对象。教师示范质量的高低,提供模式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模仿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自己作出正确的示范来供学生模仿。
二、引导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法
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多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去分析和研究,去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采用的操作方式和内容主要是如何使用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把要学的几何体转化为已学的几何体来进行有关计算式的推导等。如教学“你说我摆”时,让学生在同桌合作拼积木的过程中抽象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直观认识它们之后,再通过制作模型、折纸等来加深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并从中建立起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三、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尝试中掌握学法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再现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自学新知,主动地参与感知探索,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提供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学习方法的机会,使他们在尝试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掌握学法。进行有关的计算教学时,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16-9=?”随便出现很多算法,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得出16-9=7;把16分成9和7,因为9加7等于16,所以16减9等于7.。。。。象这样由学生自己尝试发现的计算方法,他们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四、总结迁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许多好的学习方法都是分段逐步发展的,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知识时都会发现新方法。正是这一不断循环的过程,使得学生的认识方法和能力一步步向更高水平发展。例如在刚教学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后及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法进行总结,在进一步教学一位数乘三、四位数时,更可与上节学法相沟通,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五、开放练习,让学生在创造中延伸学法
新课标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时重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在形成练习或数学活动课中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或开放性习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思维,沟通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与提高。例如在教学可以怎样分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并得到多种结果:按蔬菜、水果分;按红色、绿色分;按有柄、无柄分;按吃根、吃叶、吃果分……后几种回答出于教师预料,虽然不一定标准,但展现了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数学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具备学习的能力,这是新课标的基本概念,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事实证明,从模仿、操作、尝试、总结、创造五个层次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实验,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达到“乐学、会学、善学、创造性地学”的目标有较好的效果。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更具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具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参与意识,自学能力强,思维灵活性得到更大发展,学习成绩也有较大提高。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培养,持之以恒。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并成为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一辈子受用不尽”。
(作者电话:13595462687;信箱:gzld200812@126.com)
一、加强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感悟学法
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的品德、习惯最初都始于有意或无意地模仿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行为。同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并直接来自于教师示范。如教师书写方法、运算方法、解答和检验应用题的方法,以及教师常用的分析推理方法,皆为学生进行模仿的对象。教师示范质量的高低,提供模式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模仿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自己作出正确的示范来供学生模仿。
二、引导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法
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多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去分析和研究,去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采用的操作方式和内容主要是如何使用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把要学的几何体转化为已学的几何体来进行有关计算式的推导等。如教学“你说我摆”时,让学生在同桌合作拼积木的过程中抽象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直观认识它们之后,再通过制作模型、折纸等来加深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并从中建立起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三、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尝试中掌握学法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再现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自学新知,主动地参与感知探索,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提供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学习方法的机会,使他们在尝试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掌握学法。进行有关的计算教学时,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16-9=?”随便出现很多算法,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得出16-9=7;把16分成9和7,因为9加7等于16,所以16减9等于7.。。。。象这样由学生自己尝试发现的计算方法,他们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四、总结迁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许多好的学习方法都是分段逐步发展的,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知识时都会发现新方法。正是这一不断循环的过程,使得学生的认识方法和能力一步步向更高水平发展。例如在刚教学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后及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法进行总结,在进一步教学一位数乘三、四位数时,更可与上节学法相沟通,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五、开放练习,让学生在创造中延伸学法
新课标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时重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在形成练习或数学活动课中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或开放性习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思维,沟通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与提高。例如在教学可以怎样分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并得到多种结果:按蔬菜、水果分;按红色、绿色分;按有柄、无柄分;按吃根、吃叶、吃果分……后几种回答出于教师预料,虽然不一定标准,但展现了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数学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具备学习的能力,这是新课标的基本概念,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事实证明,从模仿、操作、尝试、总结、创造五个层次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实验,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达到“乐学、会学、善学、创造性地学”的目标有较好的效果。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更具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具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参与意识,自学能力强,思维灵活性得到更大发展,学习成绩也有较大提高。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培养,持之以恒。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并成为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一辈子受用不尽”。
(作者电话:13595462687;信箱:gzld2008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