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韵(笔名),南宁的一位单亲妈妈,用6年时间“补课”反省,用爱感化一度迷失方向的儿子阿文(化名)。一路走来,她曾为沉迷网络的儿子绝望,为儿子中考前休学迷茫,为儿子在学习和工作中习惯性“放弃”而彷徨,是内心的信念让她坚持下来了。
6年来,水韵把自己走过的“弯路”,写进博客《水韵日记》,吸引了近70万点击量。近日,记者分别采访了水韵母子,并邀请专家点评母子俩6年来的心路历程,以期给正迷失在黑暗中的家庭一些启示
离异父母在教育问题上的“分裂”状态,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王建明图
1 霹雳
中考前,儿子要弃学
妈妈日记:
2006年2月 乌云密布
中考,是人生重要转折点。可就在这么重要的“坎”上,儿子却不容我选择,在中考前两个月提出不愿上学了。
自从初二下学期起,在校寄宿的儿子忽然像变了个人:上课睡觉、交了一群“坏朋友”、旷课、抽烟、打架、网瘾……老师说,儿子成天睡觉,甚至摇都摇不醒。儿子“解释”:他经常夜间醒来就睡不着了。
为了让儿子更好地休息,我让他回家走读。不久,我意识到被骗了。儿子经常深夜外出上网,每天凌晨2时偷偷出门,早上6时在我们起床前回来,佯装起床上学。白天,儿子编造各种借口外出,可一去就是一整天。
苦口婆心,冷眼相对,软硬兼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孩子始终无动于衷。我究竟错在哪里?在孩子3岁时,我和孩子爸爸离婚了。我深知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其他孩子需要更多关爱,尽力给他创造条件:鼓励他参与体育运动,从不逼他写作业,不逼他参加他不喜欢的兴趣班……我那么爱儿子,可他丝毫体会不到。
春节后的一天,没有留下任何消息,儿子消失了。10天里,他像人间蒸发一样,电话不接,短信不回,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离开的,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
“我是被抛弃的孩子”
儿子追忆:小学四年级时,我跟着同学玩起了电脑,仅仅因为好奇好玩而已。如果当时家长或学校能够给予适当引导,我可能不会迷上电脑。可是,当时家长和学校是完全禁止学生上网的,叛逆心理让我偷溜进了网吧。
上网被发现后,妈妈为了“管束”我,把我“丢”进寄宿制学校。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一个熟人和朋友,我很委屈:我被抛弃了。学习不好,纪律又差,我感觉全世界都在否定我,我选择疯狂地玩,逃避这一切。
就这样,我和学校的一群小混混玩在一起,什么刺激好玩就玩什么。2006年春节后,因为有压岁钱,我消失了10天,在网吧吃喝拉撒睡呆了10天。其实,我那时经常连续上网两三天,因为感觉“周末呆学校和呆网吧都一样,反正家人都不在乎我”。
点评:广西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李祖枢分析,从家长角度看,妈妈平时对儿子关心不够,一出问题就“急刹车”,结果适得其反,一个急刹车可能让车子翻得更厉害。
从孩子角度看,孩子3岁时父母离异,会让他在潜意识中留下“被遗弃感”,而被送进寄宿制学校,更加深了这种“被遗弃感”。四年级的阿文正值青春期前期,渴望被认同,却无法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得到认同,所以他会在“坏朋友”身上寻找社会归属感,也会用抽烟、打架、沉迷网络等各种出格行为吸引别人关注。
很多家长只看到网瘾的表象,却看不到背后存在的普遍心理:孩子内心空虚,需要上网来填补。孩子在现实世界得不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会在网络虚拟世界寻求补偿。
2 反思
儿子为什么会“变坏”
妈妈日记:
2006年春节后 悔恨不已
就在我苦闷至极时,一场家庭教育报告,让我茅塞顿开。“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专家说,就像庄稼黄了、焉了,农民会观察土壤是否缺肥,了解自己该做什么补救措施,而不会指责秧苗。
离婚13年来,孩子爸爸对他不闻不问,他内心缺少一份父爱的支持。而我由于职业缘故,习惯指出孩子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希望他及时改正,我太想孩子好了,有时甚至“用力过猛”。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孩子很好,可现在才发现,我给他的其实是一块盐碱地,没有包容、理解和支持的滋养,而孩子只有和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在一起,他才能找到理解和支持。因为经常被愤怒淹没,我无法感受孩子那颗绝望的心,也从来没有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会变“坏”?
听完报告后,我一直强硬的心软化了,第一次对儿子笑脸相迎,说话语调也柔和下来。尽管儿子依旧一副吊儿郎当、爱理不理的样子,但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愤怒了。因为我知道,以强硬的方式,只会把儿子逼得越来越远。
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
儿子追忆:“你学习能不能自觉点?”“作业有没有做完啊?”“你这样下去,以后还考什么大学?”……从小到大,我感觉妈妈都是冷冰冰的,她只关心我的学习,似乎给我一种感觉,“只要我学习好,干什么都可以”。而只要我没写完作业,在学校挨老师批评,回到家肯定少不了一顿臭骂。
妈妈的强硬态度,让我更加不喜欢学习,我更想扮演一个坏学生,去抗争、反叛、挑战权威。于是,我抽烟,上课睡觉,不写作业,考试睡觉,沉迷网络,上网网恋……
而且,我一直感觉妈妈对我批评居多,认可很少。印象中最伤人的一次是,我半夜偷溜去网吧,被妈妈发现后,她训斥我“你还有什么用”,那时,我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意义了,反正在你们眼中我一无是处”。
点评:李祖枢说,水韵为什么对孩子要求高,恰如她自己所说的“用力过猛”,这和她的经历有一定关系。一个单亲妈妈在20多岁离异,独自把3岁孩子拉扯大,她的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成为她唯一的心理寄托,这驱使她对孩子过度管束。同时,单亲妈妈的工作压力,也会使她不时把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当下,很多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更多放在学校学习的表象上,而忽略了孩子人格培养的更深层面。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正确认知,这需要家长不断学习。
3 改变
是否上学不要紧,只要你快乐 妈妈日记:
2006年4月 豁然开朗
距离中考2个月,儿子提出不想上学了,问他想做什么,他一脸茫然。如果是以前,我会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感觉天要塌下来了。可这一次,我却想明白了,答应让他休学一年。
强迫孩子上学,对他而言无异于一种煎熬,而过去的16年里,我一直在肆无忌惮地伤害着孩子。双眼无神,神情沮丧,没有一丝阳光……他就像一只刺猬一样防备着,心灵扭曲得像麻花。他苦我也苦,与其受苦,不如让他的心灵舒展。
对于孩子,我从过去的“关注学习”,转变到“关注内心”。孩子是否上学不要紧,只要他快乐。如果他不想做的事,我绝不强迫。因为关系重于教育,关系不好,道理再对,教育也无效。
渐渐地,儿子笑了,开口说话了,眼睛有神了,愿意呆在家里,不再老想着溜去网吧……当他重新把头靠在我的肩膀上时,我感觉孩子回来了。
休学一年后,儿子提出想上学了。前面两天,他还挺开心。从第3天起,他的情绪越来越低落。两周后,他又提出不想上学了。“不去就不去。”我爽快地答应了:孩子的生命状态比上学更重要。
我的做法令很多人不解,担心孩子成为“啃老族”。而我有个信念:过去16年,我一直往错误的方向奔跑,导致孩子走到了现在。儿子就像一个遍体鳞伤的伤员,硬逼着上战场只会打败仗,他现在最需要的是养伤。我坚信,只要他是真的战士,总有一天会重新上战场的。
终于可以不上学了
儿子追忆:当妈妈答应休学时,我感觉终于卸下了一个重担。一直以来,我上学就像被填鸭似的,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写,充满了挫败感。于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避:上课睡觉、打架、抽烟……我想用这些证明自己的存在,就像好学生用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一样。
可在当下教育体制下,成绩好,考大学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可在我心底里,我认为读书不是一个人唯一的出路,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并没有上过大学。
休息的日子,我并没有完全放松,经常跟着妈妈到各地去参加家庭教育课程。同时,网络游戏放开玩,玩得多了久了,也渐渐失去了兴趣,不再像以前那么享受“偷偷”去网吧上网的刺激了。
点评:李祖枢认为,孩子休学,好的一面是给他独立思考空间;不好的一面是,孩子十八九岁的心智毕竟不成熟,对社会的认识了解不深入,万一受到社会不良青年的引诱,孩子在摆脱管束后犹如脱缰的野马,容易误入歧途。因此,这一做法未必适合每个家庭,家长们借鉴时需谨慎。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阿文之所以能脱离网瘾,和两方面是分不开的。首先,妈妈的改变让孩子吸收到了爱的能量,孩子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想让孩子改变,必须自己先改变。其次,阿文跟着妈妈学习家庭教育课程,让孩子空虚的心得到填补,渐渐地摆脱了对网络的依赖。
4 彷徨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妈妈日记:
2010年7月 释然
孩子只有初中毕业,社会接受吗?我能接受吗?我反复在内心问自己。这个世界真有人会被饿死吗?没有,除非自己想死。儿子虽然学历低,做点小生意,干点技术活儿总可以吧,只要他开心快乐。
服务员、做销售、学技术……休学的日子,儿子一直在尝试,可都持续不了多久,就败下阵来放弃了。有一次,他提出要参加打游戏比赛。我纠结了,他好不容易脱离网瘾,又要玩游戏。可当我看到他用心地写《训练方案》时,我觉得他开始思考了,只要用心就是一种进步,我便答应了,为儿子买齐了比赛的装备。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比赛当天,他还邀请我一起观看比赛,令现场很多和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很好奇:一个家长居然对儿子玩游戏如此支持。儿子最终取得城区第二名的成绩,这给他很大打击:他一直以为自己很厉害,甚至想以此为生,可现实却很残酷。之后,他又打了一次比赛,成绩依然不理想,他最终放弃了以此为职业的想法。
“放弃成了他的习惯。”虽然儿子一直在放弃,但我觉得他在学习。16年来,我剥夺了他做选择的权利,他也丧失了选择、判断的能力,没有做过自己,几乎不认识自己。而他现在在不断选择和放弃中找回自己,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也是在为他的生命“补课”。
寻找自己的价值感
儿子追忆:在学校,我一直没有能力证明自己。出社会后,我努力想在工作中证明自己,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可我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很想努力,却发现力量不足,身边人异样的眼光让我找不到工作的价值感。
可能,对于很多人而言,工作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可作为一名“90后”,我认为如果工作仅仅为了生存,而内心不快乐、不舒展,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一直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和使命感。
点评:李祖枢认为,阿文妈妈的改变,从一个“过于管束”的极端,变到另一个“缺少引导”的极端。因为缺乏有效引导,以及自身能力有限和思维不成熟,阿文在职业探索路上走了很多弯路。有时候,孩子摔跤后,家长不妨搀扶一下,再陪孩子走一段路,这样他或许走得更远。
对于阿文的职业观,李祖枢持保留意见。李祖枢认为,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人必须在生存的前提下,才能谈发展、快乐、尊重等。阿文认为“只为快乐”工作,其实是源于背后妈妈的支持。
5 信念
只要阶梯向上,你会站起来的
妈妈日记:
2011年2月 欣慰
当初,我只是因为倾诉内心苦闷,在博客上写《水韵日记》。没想到,日记引起很多家长共鸣,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些建议。原来,很多家长也像曾经的我一样,对于“问题孩子”迷茫无助。
其中,不少南宁的家长找上门来,希望和我多一些交流。我不经意地发现,儿子在和陌生家长交流时谈吐自如,条理清楚,语言组织能力甚至比我还强。更重要的是,他“过来人”的经历,更是给了家长们一个不同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这时,儿子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感,他想帮助更多的家庭走出迷茫,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于是,他开始系统学习家庭教育、心理学、咨询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并邀请专业人士加盟,合伙成立家庭心理咨询公司。
孩子会不会再次放弃呢?不断有人问起。我想,放弃的过程也是学习选择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只要他的人生台阶是向上的,他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尝试和进步。我坚信终有一天,他会像痊愈的战士一样重赴战场。
希望传递更多教育理念
儿子追忆:在和一些“问题孩子”的家长交流中,我发现不少家长就像被迷雾遮挡了双眼,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这些家长们更需要认识自己的孩子,弄明白孩子到底怎么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而我曾经走过的“弯路”,让我更了解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帮助家长们看清这些问题。
记得几年前,一名家长对于网瘾的孩子,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可就是无济于事。于是,我就和这名家长分享了我曾经的经历,当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万般空虚无聊下,就逃避到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刺激。而当现实生活中有了精神寄托后,人就不会再沉迷网络了。
看着家长恍然大悟的样子,我找到了久违的价值感。从那时起,我敞开一个“问题孩子”的心扉,乐于和别人交流、分享,我希望自己能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唤醒那些不快乐的人,向他们传递更多正确的教育理念。
点评:李祖枢认为,人们常说“四十不惑”,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自我、修正人生发展方向的过程。值得欣慰的是,阿文这几年的职业探索没有偏离正轨。更值得欣慰的是,他有一位愿意自我反省、陪伴儿子一起成长的好妈妈。
李祖枢提醒,阿文认为打工不快乐,说没有价值观或使命感,实际上是在逃避。每次打工时,他做了多久?感悟了什么?这些他都不知道,只是纯粹为打工而打工。他建议阿文可以先去打工,体验真正的生活和人生。这种打工不是为生存而打工,而是为发展而打工,这会为他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积累更多经验。
6年来,水韵把自己走过的“弯路”,写进博客《水韵日记》,吸引了近70万点击量。近日,记者分别采访了水韵母子,并邀请专家点评母子俩6年来的心路历程,以期给正迷失在黑暗中的家庭一些启示
离异父母在教育问题上的“分裂”状态,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王建明图
1 霹雳
中考前,儿子要弃学
妈妈日记:
2006年2月 乌云密布
中考,是人生重要转折点。可就在这么重要的“坎”上,儿子却不容我选择,在中考前两个月提出不愿上学了。
自从初二下学期起,在校寄宿的儿子忽然像变了个人:上课睡觉、交了一群“坏朋友”、旷课、抽烟、打架、网瘾……老师说,儿子成天睡觉,甚至摇都摇不醒。儿子“解释”:他经常夜间醒来就睡不着了。
为了让儿子更好地休息,我让他回家走读。不久,我意识到被骗了。儿子经常深夜外出上网,每天凌晨2时偷偷出门,早上6时在我们起床前回来,佯装起床上学。白天,儿子编造各种借口外出,可一去就是一整天。
苦口婆心,冷眼相对,软硬兼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孩子始终无动于衷。我究竟错在哪里?在孩子3岁时,我和孩子爸爸离婚了。我深知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其他孩子需要更多关爱,尽力给他创造条件:鼓励他参与体育运动,从不逼他写作业,不逼他参加他不喜欢的兴趣班……我那么爱儿子,可他丝毫体会不到。
春节后的一天,没有留下任何消息,儿子消失了。10天里,他像人间蒸发一样,电话不接,短信不回,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离开的,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
“我是被抛弃的孩子”
儿子追忆:小学四年级时,我跟着同学玩起了电脑,仅仅因为好奇好玩而已。如果当时家长或学校能够给予适当引导,我可能不会迷上电脑。可是,当时家长和学校是完全禁止学生上网的,叛逆心理让我偷溜进了网吧。
上网被发现后,妈妈为了“管束”我,把我“丢”进寄宿制学校。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一个熟人和朋友,我很委屈:我被抛弃了。学习不好,纪律又差,我感觉全世界都在否定我,我选择疯狂地玩,逃避这一切。
就这样,我和学校的一群小混混玩在一起,什么刺激好玩就玩什么。2006年春节后,因为有压岁钱,我消失了10天,在网吧吃喝拉撒睡呆了10天。其实,我那时经常连续上网两三天,因为感觉“周末呆学校和呆网吧都一样,反正家人都不在乎我”。
点评:广西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李祖枢分析,从家长角度看,妈妈平时对儿子关心不够,一出问题就“急刹车”,结果适得其反,一个急刹车可能让车子翻得更厉害。
从孩子角度看,孩子3岁时父母离异,会让他在潜意识中留下“被遗弃感”,而被送进寄宿制学校,更加深了这种“被遗弃感”。四年级的阿文正值青春期前期,渴望被认同,却无法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得到认同,所以他会在“坏朋友”身上寻找社会归属感,也会用抽烟、打架、沉迷网络等各种出格行为吸引别人关注。
很多家长只看到网瘾的表象,却看不到背后存在的普遍心理:孩子内心空虚,需要上网来填补。孩子在现实世界得不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会在网络虚拟世界寻求补偿。
2 反思
儿子为什么会“变坏”
妈妈日记:
2006年春节后 悔恨不已
就在我苦闷至极时,一场家庭教育报告,让我茅塞顿开。“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专家说,就像庄稼黄了、焉了,农民会观察土壤是否缺肥,了解自己该做什么补救措施,而不会指责秧苗。
离婚13年来,孩子爸爸对他不闻不问,他内心缺少一份父爱的支持。而我由于职业缘故,习惯指出孩子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希望他及时改正,我太想孩子好了,有时甚至“用力过猛”。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孩子很好,可现在才发现,我给他的其实是一块盐碱地,没有包容、理解和支持的滋养,而孩子只有和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在一起,他才能找到理解和支持。因为经常被愤怒淹没,我无法感受孩子那颗绝望的心,也从来没有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会变“坏”?
听完报告后,我一直强硬的心软化了,第一次对儿子笑脸相迎,说话语调也柔和下来。尽管儿子依旧一副吊儿郎当、爱理不理的样子,但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愤怒了。因为我知道,以强硬的方式,只会把儿子逼得越来越远。
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
儿子追忆:“你学习能不能自觉点?”“作业有没有做完啊?”“你这样下去,以后还考什么大学?”……从小到大,我感觉妈妈都是冷冰冰的,她只关心我的学习,似乎给我一种感觉,“只要我学习好,干什么都可以”。而只要我没写完作业,在学校挨老师批评,回到家肯定少不了一顿臭骂。
妈妈的强硬态度,让我更加不喜欢学习,我更想扮演一个坏学生,去抗争、反叛、挑战权威。于是,我抽烟,上课睡觉,不写作业,考试睡觉,沉迷网络,上网网恋……
而且,我一直感觉妈妈对我批评居多,认可很少。印象中最伤人的一次是,我半夜偷溜去网吧,被妈妈发现后,她训斥我“你还有什么用”,那时,我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意义了,反正在你们眼中我一无是处”。
点评:李祖枢说,水韵为什么对孩子要求高,恰如她自己所说的“用力过猛”,这和她的经历有一定关系。一个单亲妈妈在20多岁离异,独自把3岁孩子拉扯大,她的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成为她唯一的心理寄托,这驱使她对孩子过度管束。同时,单亲妈妈的工作压力,也会使她不时把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当下,很多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更多放在学校学习的表象上,而忽略了孩子人格培养的更深层面。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正确认知,这需要家长不断学习。
3 改变
是否上学不要紧,只要你快乐 妈妈日记:
2006年4月 豁然开朗
距离中考2个月,儿子提出不想上学了,问他想做什么,他一脸茫然。如果是以前,我会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感觉天要塌下来了。可这一次,我却想明白了,答应让他休学一年。
强迫孩子上学,对他而言无异于一种煎熬,而过去的16年里,我一直在肆无忌惮地伤害着孩子。双眼无神,神情沮丧,没有一丝阳光……他就像一只刺猬一样防备着,心灵扭曲得像麻花。他苦我也苦,与其受苦,不如让他的心灵舒展。
对于孩子,我从过去的“关注学习”,转变到“关注内心”。孩子是否上学不要紧,只要他快乐。如果他不想做的事,我绝不强迫。因为关系重于教育,关系不好,道理再对,教育也无效。
渐渐地,儿子笑了,开口说话了,眼睛有神了,愿意呆在家里,不再老想着溜去网吧……当他重新把头靠在我的肩膀上时,我感觉孩子回来了。
休学一年后,儿子提出想上学了。前面两天,他还挺开心。从第3天起,他的情绪越来越低落。两周后,他又提出不想上学了。“不去就不去。”我爽快地答应了:孩子的生命状态比上学更重要。
我的做法令很多人不解,担心孩子成为“啃老族”。而我有个信念:过去16年,我一直往错误的方向奔跑,导致孩子走到了现在。儿子就像一个遍体鳞伤的伤员,硬逼着上战场只会打败仗,他现在最需要的是养伤。我坚信,只要他是真的战士,总有一天会重新上战场的。
终于可以不上学了
儿子追忆:当妈妈答应休学时,我感觉终于卸下了一个重担。一直以来,我上学就像被填鸭似的,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写,充满了挫败感。于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避:上课睡觉、打架、抽烟……我想用这些证明自己的存在,就像好学生用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一样。
可在当下教育体制下,成绩好,考大学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可在我心底里,我认为读书不是一个人唯一的出路,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并没有上过大学。
休息的日子,我并没有完全放松,经常跟着妈妈到各地去参加家庭教育课程。同时,网络游戏放开玩,玩得多了久了,也渐渐失去了兴趣,不再像以前那么享受“偷偷”去网吧上网的刺激了。
点评:李祖枢认为,孩子休学,好的一面是给他独立思考空间;不好的一面是,孩子十八九岁的心智毕竟不成熟,对社会的认识了解不深入,万一受到社会不良青年的引诱,孩子在摆脱管束后犹如脱缰的野马,容易误入歧途。因此,这一做法未必适合每个家庭,家长们借鉴时需谨慎。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阿文之所以能脱离网瘾,和两方面是分不开的。首先,妈妈的改变让孩子吸收到了爱的能量,孩子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想让孩子改变,必须自己先改变。其次,阿文跟着妈妈学习家庭教育课程,让孩子空虚的心得到填补,渐渐地摆脱了对网络的依赖。
4 彷徨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妈妈日记:
2010年7月 释然
孩子只有初中毕业,社会接受吗?我能接受吗?我反复在内心问自己。这个世界真有人会被饿死吗?没有,除非自己想死。儿子虽然学历低,做点小生意,干点技术活儿总可以吧,只要他开心快乐。
服务员、做销售、学技术……休学的日子,儿子一直在尝试,可都持续不了多久,就败下阵来放弃了。有一次,他提出要参加打游戏比赛。我纠结了,他好不容易脱离网瘾,又要玩游戏。可当我看到他用心地写《训练方案》时,我觉得他开始思考了,只要用心就是一种进步,我便答应了,为儿子买齐了比赛的装备。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比赛当天,他还邀请我一起观看比赛,令现场很多和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很好奇:一个家长居然对儿子玩游戏如此支持。儿子最终取得城区第二名的成绩,这给他很大打击:他一直以为自己很厉害,甚至想以此为生,可现实却很残酷。之后,他又打了一次比赛,成绩依然不理想,他最终放弃了以此为职业的想法。
“放弃成了他的习惯。”虽然儿子一直在放弃,但我觉得他在学习。16年来,我剥夺了他做选择的权利,他也丧失了选择、判断的能力,没有做过自己,几乎不认识自己。而他现在在不断选择和放弃中找回自己,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也是在为他的生命“补课”。
寻找自己的价值感
儿子追忆:在学校,我一直没有能力证明自己。出社会后,我努力想在工作中证明自己,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可我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很想努力,却发现力量不足,身边人异样的眼光让我找不到工作的价值感。
可能,对于很多人而言,工作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可作为一名“90后”,我认为如果工作仅仅为了生存,而内心不快乐、不舒展,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一直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和使命感。
点评:李祖枢认为,阿文妈妈的改变,从一个“过于管束”的极端,变到另一个“缺少引导”的极端。因为缺乏有效引导,以及自身能力有限和思维不成熟,阿文在职业探索路上走了很多弯路。有时候,孩子摔跤后,家长不妨搀扶一下,再陪孩子走一段路,这样他或许走得更远。
对于阿文的职业观,李祖枢持保留意见。李祖枢认为,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人必须在生存的前提下,才能谈发展、快乐、尊重等。阿文认为“只为快乐”工作,其实是源于背后妈妈的支持。
5 信念
只要阶梯向上,你会站起来的
妈妈日记:
2011年2月 欣慰
当初,我只是因为倾诉内心苦闷,在博客上写《水韵日记》。没想到,日记引起很多家长共鸣,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些建议。原来,很多家长也像曾经的我一样,对于“问题孩子”迷茫无助。
其中,不少南宁的家长找上门来,希望和我多一些交流。我不经意地发现,儿子在和陌生家长交流时谈吐自如,条理清楚,语言组织能力甚至比我还强。更重要的是,他“过来人”的经历,更是给了家长们一个不同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这时,儿子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感,他想帮助更多的家庭走出迷茫,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于是,他开始系统学习家庭教育、心理学、咨询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并邀请专业人士加盟,合伙成立家庭心理咨询公司。
孩子会不会再次放弃呢?不断有人问起。我想,放弃的过程也是学习选择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只要他的人生台阶是向上的,他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尝试和进步。我坚信终有一天,他会像痊愈的战士一样重赴战场。
希望传递更多教育理念
儿子追忆:在和一些“问题孩子”的家长交流中,我发现不少家长就像被迷雾遮挡了双眼,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这些家长们更需要认识自己的孩子,弄明白孩子到底怎么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而我曾经走过的“弯路”,让我更了解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帮助家长们看清这些问题。
记得几年前,一名家长对于网瘾的孩子,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可就是无济于事。于是,我就和这名家长分享了我曾经的经历,当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万般空虚无聊下,就逃避到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刺激。而当现实生活中有了精神寄托后,人就不会再沉迷网络了。
看着家长恍然大悟的样子,我找到了久违的价值感。从那时起,我敞开一个“问题孩子”的心扉,乐于和别人交流、分享,我希望自己能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唤醒那些不快乐的人,向他们传递更多正确的教育理念。
点评:李祖枢认为,人们常说“四十不惑”,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自我、修正人生发展方向的过程。值得欣慰的是,阿文这几年的职业探索没有偏离正轨。更值得欣慰的是,他有一位愿意自我反省、陪伴儿子一起成长的好妈妈。
李祖枢提醒,阿文认为打工不快乐,说没有价值观或使命感,实际上是在逃避。每次打工时,他做了多久?感悟了什么?这些他都不知道,只是纯粹为打工而打工。他建议阿文可以先去打工,体验真正的生活和人生。这种打工不是为生存而打工,而是为发展而打工,这会为他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积累更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