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谈心别有天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落于福州五四路的别有天茶艺居,是榕城众多现代派茶馆中的佼佼者。“别有天”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身处繁华闹市而雅韵犹存,车水马龙之中不乏清静,流光溢彩之下不失安逸,给人以市井万象别有天的心理愉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别有天”的掌门人是福建首屈一指的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这个曾代表八闽远赴东瀛表演中华茶道的知名茶人,紧紧围绕茶的静、和、清、雅意韵做文章,对茶艺居的环境格局构建,茶文化氛围营造,以及茶艺展示风格等匠心独运,使“别有天”出喧嚣而不噪,临商贾而不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
  走进别有天茶艺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处和厅堂里的两副佳句对联,无论是书法装裱还是描金漆艺,都令人感到书香扑面而来。对联前者是“清风明月本无主,品茗谈心别有天”,这无疑是对现场意境和品茗功能的最佳诠释;后者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高”,如此一“忍”一“退”,与茶的谦让特性丝丝相扣,營造出与当今和谐社会极为合拍的精神氛围。茶艺居的四周悬挂不少古今名人字画和古典民族乐器,令人产生古时诗书对应、琴瑟和鸣的幻觉。除此之外,那镶有百家姓文字的磨漆屏风和各种福州特产脱胎饰品,以及多姿多彩的古董古玩摆设……好一派古朴风雅的文化大观园景象。
  常言道,“以文传神,以貌夺人”。除了十分浓郁的文化韵味之外,“别有天”的营业场所装饰技高一筹,给人一种既亲近自然又投身雅室的视觉享受。其中特别令人陶醉的是,巧妙利用左右两边露天平台所打造的江南园林景观,尽管面积不大,但布局紧凑,小巧玲珑,堪称庭院式园林的珍品。但见园林中绿树花丛交错,小桥流水环绕亭台卵道,花径地灯隐隐若若,给人曲径通幽,“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心理感受。
  每当华灯初上,别有天茶艺居茶客纷至沓来,能如此十三载而不衰,相信它精致典雅的环境功不可没。
其他文献
很多人知道安溪铁观音,但有人知道“水潮茶”吗?  其实,“水潮茶”只是安溪祥华的茶农对祥华出产的安溪铁观音的呢称。之所以有此呢称,却是因为源于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现任安溪县委副书记陈水潮。他放着一个局长的位置不当,跑回了安溪,埋头做起了安溪铁观音,这一做便是十几年,把安溪“铁观音”打造成了中国乌龙茶第一品牌。在祥华茶农纯朴的心中,把安溪铁观音叫做“水潮茶”,或许是不善言辞的他们表达心中谢意的最
期刊
在安溪,铁观音其实也有“门派”之分,当前最主要的便是西坪、感德和祥华三个地方。要说这三个地方的铁观音的区别,恐怕很多老茶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一些资深茶人,寻得一些答案。    西坪茶——汤浓韵明香较弱  在龙岩柯佳茶业超市,记者看到超市内醒目地挂着三张牌子,上面分别从干茶、茶汤和叶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西坪、祥华、感德三个地方的铁观音不同的品质特征。据介绍,由于西坪是安溪铁观音
期刊
从千年前开始,有这么一群工匠,取天地间独有的“石中石”“泥中泥”——紫砂泥,用薪火相传的手艺捏一个圆,做一个方,而后将自己的气息、灵魂注入泥中,烧制出带着灵性的壶,延续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壶中”的美丽传说。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望着手中的紫砂壶感叹道。自古以来,一把出自名家的紫砂壶不知是多少文人墨客的至爱,而今更成为价格极高的收藏品,但这种“国粹”的出炉全过
期刊
茶,可以养壶,还可以养出一座城市。  在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无数的岁月在城市这个大壶中慢慢沉淀,养出各种韵味的“好壶”,让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茶韵味。如果闲来能够游走中国,却能在各个城市之间品味不同的茶香,体验不同的茶文化。此番,我们就循着那一缕茶香,在中国、在纸上,进行一次难得的“品城之旅”。  城市素描:一茶庄里的茶案上围着三五个年轻人,他们每人从包里掏出一小泡茶叶,倒入几个白瓷盖碗中,先对着
期刊
历代名家关于“茶”字,都有不同写法。肖文华静下心时,总喜欢去揣摩每个“茶”字里的起伏流白和内涵。他认为,每个“茶”字如棵棵茶树,都含有各代名家不同的生活沉淀、积累和感悟,也含有每棵茶树不同的独特禀赋、生生不息。“不同的茶树有着不同的生命和特性,揣摩茶树如同揣摩顾客和市场。”肖文华说,作为生意人,他很注重市场的分析,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我做的每件事都是自己有把握的,不做心里没数的
期刊
茶是宇宙艺术精灵,给文人墨客无限的艺术灵感,从而成为他们艺术表现的有效载体,渲染生活情趣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茶作为华夏茶花园中的奇葩,福建武夷茶引得历代诗人的心仪,为此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唐末江西宜春籍诗人郑谷(公元851-910年),因有感于武夷茶制作手法的独特,曾触景生情作茶诗流芳百世。茶诗云——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
期刊
自古以来,中国的名茶几乎都生长于名山之坡,汲于名泉之水,正如古语所说的:“高山好茶,借水而发”,黄山毛峰、武夷岩茶已经成为好山好水好茶的经典,曾经听一位茶人在游历名山、品饮名茶后吟咏道:“自古名茶出名山,名茶名山珍珠联。泡杯名茶名山间,涓涓春水润心田。非为游人为游仙,哪知归途路漫漫。”尽管字数不多,却表现出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爱茶之人陶醉于山与茶之间的真实感受。  除了黄山毛峰、武夷岩茶,中国
期刊
新年伊始,我们福建创办的第一份茶文化刊物——《海峡茶道》正式出刊了。邮包里的刊物还插在我的信箱上,可远远的它茶色的封面已经昭然若揭了,还是穿着半透明的薄膜新款外衣前来相会的!哦,那一扎近乎“三醉”茶网页的肤色,武夷岩茶浓醇的汤色,令人好生眼熟,好生亲切!  刊物比较厚,我的茶散文配上多幅彩照,刊发在“茶海沉香”的专栏了,光看这个栏目的名字,就已经心醉几分,而让自己的新娘下榻这样崭新而儒雅的房间里,
期刊
各位看官。先贤有云:道可道名可名。真理不辩不明,真意不言或忘。好茶之人,苦衷无数,虽有茶书千卷前人万言,然无师无友,偶有疑惑却无处可询。小编深感诸位茶客之苦,三顾茅庐诚邀“茶博士”出山,为好茶之人点拨一二。  茶博士者,为一群痴茶之人,精研茶道多年。今起出马为诸位茶客释疑解惑。问曰:博士不厌其烦,为何?名焉利焉?答曰:一个小问题,五湖茶心肠。四海之内茶人皆兄弟也。  茶博士联系电话:0591--8
期刊
一向喜爱喝茶。不仅仅为解渴,更是为了品一种悠闲恬淡的心境。喜欢闲暇时约上三五好友,共一壶好茶或倾诉心曲或闲话人生,感受“清茶一杯解烦恼,淡雅清香味绵长”的悠远意境。正如人与人是讲缘份的,茶与人也有茶缘。有人爱喝龙井,有人独喜绿茶,有人则对广东潮汕的岭头单枞俗称白叶单枞茶情有独钟。而我就是后者。曾经领略过不少名茶,总觉得远远没有被美誉为“白叶仙子”的中国名茶——岭头单枞茶来得味醇香远,她特异的品质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