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华:参透“观音韵”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代名家关于“茶”字,都有不同写法。肖文华静下心时,总喜欢去揣摩每个“茶”字里的起伏流白和内涵。他认为,每个“茶”字如棵棵茶树,都含有各代名家不同的生活沉淀、积累和感悟,也含有每棵茶树不同的独特禀赋、生生不息。“不同的茶树有着不同的生命和特性,揣摩茶树如同揣摩顾客和市场。”肖文华说,作为生意人,他很注重市场的分析,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我做的每件事都是自己有把握的,不做心里没数的事。”
  
  结缘
  
  今天的华祥苑和它的主人肖文华的故事,已经被很多人当成传奇而津津乐道。可肖文华却只是嘴角轻笑,神情淡定。因为在他的眼里,充满机遇和变数的将来,远远比已成定数的过去更重要。
  肖文华,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总裁。35岁的他看不出年龄,言谈举止间始终透出一股儒雅的气质,然而,眼神却常带着果敢和犀利。“我和茶注定了结缘”,肖文华笑言。回忆起13年前,自己还是个刚从安溪走出来的毛头小伙,肖文华不禁感叹时间如白驹过隙。
  千年古邑安溪,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1993年,肖文华就是从这个小县城走出来,去了厦门。踩着脚踏车载上几十斤茶叶,穿梭于厦门都市的大街小巷、各个商场,推销茶叶。每个成功人士身后都会有一段各不相同的经历,然而其中的艰辛却是一样。当时,厦门人普遍习惯喝传统的烘火茶,喝惯了厦门本地的“海堤”,根本不接受正宗的安溪铁观音。他们认为铁观音伤胃,味道太清,喝了会睡不着。上门推销的茶叶都被一一拒绝,拎着“铁观音”去送朋友,都没人喜欢。当时的肖文华苦恼却也暗喜。苦的是推销不出茶叶,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喜的是,以当时的情况看,厦门“铁观音”市场是块“处女地”,有着无限的空间。
  肖文华说自己当时就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两个做鞋生意的商人到了一个闭塞的国家,他们发现这个国家的人民从来不穿鞋子。一个商人摇摇头回国了。另一个商人却留下来,传播外界的文明,培养人们穿鞋的习惯。结果,他成功了,这个国家里的人民都穿上了他带来的鞋子。于是,学着那个留下来的商人,13年前的肖文华穿梭在厦门各街巷,不厌其烦地把安溪“铁观音”的特色详细介绍给商场负责人听,和周围朋友讲述茶文化时,他的心里满是希望和喜悦。天道酬勤,肖文华成功了,“华祥”牌安溪铁观音正式打入厦门市场。
  
  机遇
  
  酒是英雄胆,茶为雅士魂。茶之雅士,是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那种风流气质,既有超尘脱俗的精神,又有沙场上洞悉前程的犀利。爱茶的肖文华即是如此。
  1994年8月,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肖文华成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厦门市华祥工贸有限公司,开始着手茶叶口味和包装的研究和生产。同时,他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投资开了第一家专营安溪铁观音的华祥茶庄,而那时,在厦门专业从事茶叶销售的店铺只有寥寥三两家。
  肖文华是个善于分析市场,把握机遇的商人。“抓住每个机会,机遇错过了就不再有。”1995年的一天,肖文华和一个台湾朋友闲聊时,聊到台湾盛行的茶具和茶道。肖文华有如醍醐灌顶,灵光一闪,他眼前看到的是当时国内市场尚属空白的茶具和茶道。
  很快,肖文华从台湾引进一批名贵茶具和茶道。业界笑了,朋友同行纷纷取笑他这“痴人的笑话”:全厦门有谁会用那麻烦的小杯杯七折腾八倒腾地喝茶?肖文华却很淡定,他骨子里有股茶汤“身骨”的强劲。
  不久后,同行们傻眼了。肖文华不仅卖茶,卖茶具,还传播工夫茶道、茶文化。这股嗜茶的旋风从厦门乃至全国,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对茶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而茶具的脱销又带动了市民对安溪铁观音的购买欲望。1997年,安溪铁观音已经完全被厦门人接受。而永不满足的肖文华却又有了新的發现。从台湾引进的茶具因参杂关税,价格昂贵,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于是,肖文华开始在国内大规模生产和加工物美价廉的“华苑”牌茶具。现在,肖文华已经不再大量生产茶具了,当大伙都跟着蜂拥而上时,他已经转战一个更大的江湖。这是后话。
  
  品牌
  
  远在天地混沌之初,茶树就已经生长在丘野里等待着人类的发现。茶叶生长主要依赖于天地永恒能量的孕育,成于“天、地、人”,于是奇香醉人,有种令人难以捉摸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观音韵”。
  肖文华爱喝茶,每次喝茶,他都很沉默,眼神定在茶上,思绪飘得很远。他希望在“观音韵”中参透其中的玄妙。肖文华认为,茶里的玄妙就是他所追求的品牌文化内涵,他坚持一个企业必须有其独特的卖点,创立品牌,才能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2000年,肖文华将华祥工贸和华苑茶具合二为一,集资成立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公司以全新的姿态牢牢树立起“华祥苑”茗茶这一品牌:“华”代表提倡国饮,弘扬中华茶文化;“祥”代表引领健康、祥和人生;“苑”代表荟萃茶中精华。诚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文化,一个企业也不能没有文化。同时,公司又以全新的VI形象首当其冲,在厦门建立了一家当时茶叶界最大,装修豪华,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茶叶专卖店——华祥苑茶都。业界再次惊诧,朋友们都说“你疯了!”那么大的茶庄,费用如此之高,你只是卖茶,又不是茶馆,根本没有必要。肖文华依然轻笑,没有解释。
  一年后,事实证明,肖文华的战略是对的。重提往事,他才娓娓道出当时的想法。“我要展现的,是一个产品的大气和我的经营理念。”肖文华说,人们在这不仅仅是买茶,还可以坐下来,观看茶艺小姐表演,品品茶,聊聊茶,拉近相互的感情。商家和客户之间,最经典的关系是成为朋友。
  现在,肖文华在全国已经拥有50多家独具特色的大规模专卖店,并不断在各种比赛中获得殊荣。2005年4月“华祥苑”成为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永久会员单位,泉州十佳“好茶、好店、好品牌”,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
  
  后记
  
  “下班了,约三五知己到华祥苑茶庄,一杯香茗,几句笑语,若干表情,毫无设防,轻松自在。”肖文华说自己就是想把华祥苑打造成这样的会所,每个朋友客户工作、生活以外的第三空间,以茶会友,为每个爱茶的人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其他文献
我与茶结缘,因起于一个平常的偶然事件。由于我的贪嘴而引起肚胀,母亲从黑漆衣橱里取出一个很有年头的陶壶,小心地倒出了一撮黑乎乎的东西,放入碗里冲上开水。好奇的我问母亲这是何物,母亲告诉我,这是能够治病的老茶。看着这一碗橘红色的茶汤,我一口气喝下了。  让我大感意外的是茶水不难喝,甜甜冰冰的,且带有一股因年头久远才具有的悠长味道。喝过老茶水没多久,肚胀的难受竟然神奇般地消失了。由此以后,这一碗能够治病
期刊
中国茶馆萌芽于晋,兴起于唐,繁荣于宋,普及于明清,微衰于近代,复兴于现今。中国茶馆是社会的一个窗口和缩影,它起着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的功能。然而,中国茶馆发展至今天,复兴繁荣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营销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中国茶馆经营现状:走不出去的传统套路  茶馆发展一千多年来,始终沿着休闲茶馆、文化茶馆的套路走下来,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在运作模式上,多是“为卖茶而卖茶”的经
期刊
有那么一个浙江女子。她淡如茶香,轻若云絮,却做了一件又一件让茶叶界震动的事情。  她放着自己浙江的龙井茶不做,却一心一意做起了福建的安溪铁观音;一不小心,就成了在浙江第一个做铁观音的茶商;一不小心,又成了“神农杯”国际茶王赛的茶王。  她便是馨东方茗茶的总经理邹琼虹女士,一个带有福建闽南血统和浙江温州性格的人,一个完美结合了闽南人的精明、不怕困难、敢于挑战以及浙商务实、胆识过人与学习精神的女商人。
期刊
一把茶壶,藏着多少玄机;一双慧眼,识出无数传奇。  中国的紫砂工艺,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经过几代人的长期探索,孕育出了浑厚雄重、典雅大方的艺术语言。随着近年来喝茶风气的风行,与之一脉相承的紫砂茗壶,价值也随着人们的追捧而水涨船高,对紫砂壶的喜爱有些也已经脱离了喝茶本身,能拥有一把好壶,成为许多壶友们艳羡的事。但也正是因了紫砂艺术的博大精深,许多传世的好壶却在人们的无
期刊
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皑皑冰雪覆盖了其95%以上的地区,因此,南极又称“白色大陆”。  1911年12月14日,挪威极地探险家罗尔德·亚孟森第一个到达南极。斗转星移,85年后,上海,一位爱茶人提议以神奇的南极玄冰瀹泡中华名茶。于是,就有了缘起于2006年12月12日的“旷世之饮”。    上善若水,天赐奇缘。  雨夜,神秘的宝匣被开启,伴随着缕缕寒意,不远万里辗转而来的太古南
期刊
“水蓝印”是普洱茶大家族中比较出名的一款茶,属于“七子饼”范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也因此变得弥足珍贵起来。之所以叫做“水蓝印”,是因为在其外包装上的“茶”字,是明显的水蓝色,区别于其他的红色、黄色、绿色等颜色,因此得名“水蓝印”。  关于“水蓝印”年份的争论一直很火热。普洱茶大师邓时海先生曾经提出过“水蓝印”有35年陈期之说。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引起了又一场关于水蓝印的争论。有
期刊
很多人知道安溪铁观音,但有人知道“水潮茶”吗?  其实,“水潮茶”只是安溪祥华的茶农对祥华出产的安溪铁观音的呢称。之所以有此呢称,却是因为源于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现任安溪县委副书记陈水潮。他放着一个局长的位置不当,跑回了安溪,埋头做起了安溪铁观音,这一做便是十几年,把安溪“铁观音”打造成了中国乌龙茶第一品牌。在祥华茶农纯朴的心中,把安溪铁观音叫做“水潮茶”,或许是不善言辞的他们表达心中谢意的最
期刊
在安溪,铁观音其实也有“门派”之分,当前最主要的便是西坪、感德和祥华三个地方。要说这三个地方的铁观音的区别,恐怕很多老茶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一些资深茶人,寻得一些答案。    西坪茶——汤浓韵明香较弱  在龙岩柯佳茶业超市,记者看到超市内醒目地挂着三张牌子,上面分别从干茶、茶汤和叶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西坪、祥华、感德三个地方的铁观音不同的品质特征。据介绍,由于西坪是安溪铁观音
期刊
从千年前开始,有这么一群工匠,取天地间独有的“石中石”“泥中泥”——紫砂泥,用薪火相传的手艺捏一个圆,做一个方,而后将自己的气息、灵魂注入泥中,烧制出带着灵性的壶,延续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壶中”的美丽传说。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望着手中的紫砂壶感叹道。自古以来,一把出自名家的紫砂壶不知是多少文人墨客的至爱,而今更成为价格极高的收藏品,但这种“国粹”的出炉全过
期刊
茶,可以养壶,还可以养出一座城市。  在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无数的岁月在城市这个大壶中慢慢沉淀,养出各种韵味的“好壶”,让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茶韵味。如果闲来能够游走中国,却能在各个城市之间品味不同的茶香,体验不同的茶文化。此番,我们就循着那一缕茶香,在中国、在纸上,进行一次难得的“品城之旅”。  城市素描:一茶庄里的茶案上围着三五个年轻人,他们每人从包里掏出一小泡茶叶,倒入几个白瓷盖碗中,先对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