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育人为本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qiao0624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本着“学习做人”的教育核心,要求教师要完全改变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转而贴近学生的生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解决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应立足于生活,自主实践,让学生于生活中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使之思想在学习中得到升华,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贴近生活,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一)、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一双双稚嫩的双眸焕发出热烈的求知的光芒,主动去感受生活的真谛,探索知识的海洋。
  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以下几种方法:
  1、角色体验。在源于生活的教材中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如在学习《伸出爱的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
  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分别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再分别体验帮助残疾人过程中的快乐。然后让学生思考:你以前遇到残疾人时是怎么做的?以后遇到残疾人该怎么去做?通过这种角色体验,使课堂回归生活,不再枯燥,而是回味无穷、乐趣无穷。
  2、成功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用自主或互助的方式解決。一旦困难得到解决,学生将会体验到成功的巨大快乐,再加上教师及时的夸奖,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打开了兴趣之门,学生的学习将会由被动转向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沟通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二)、丰富知识来源,鼓励积极参与。
  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使学生知识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利用学生的这种便利条件,鼓励他们积极查阅课外资料,丰富课本有限的知识内容,在互相的交流中学习,体验参与的快乐。例如学习《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搜集大量资料,以丰富危险发生时的对策,同时发动大家集思广益,根据不同环境,想出利用现有条件应对危险的办法。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知识的拓展,都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鼓励创新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开放式的教材给了学生展开联想的空间。对某些事物的认知、评价不要用固定的结论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应鼓励他们大胆思考,突破思维定势,只要贴近生活,合情合理,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上册29页的《续写小故事》就可以有多种结局。只有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展开联想的翅膀,才能更好地完成教材“育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生活的简单翻版”。教师要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一)、在实践中体验,在感悟中成长。
  生活是美好的,但也是复杂的。学生往往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与教材或老师所讲的相矛盾,这会令他们产生困惑。我们的教育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每天都在想什么,做什么,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知道他们的困惑有哪些,从而对症下药。例如在学习《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一课时,结合课文让学生讨论:自己身边的,属于大家又谁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到底该谁来做?并让学生在实际“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理解“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义所在。
  (二)、在生活中感悟,在发展中升华。
  真理需要实践的检验,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它使学生对学校的思想养成教育产生怀疑,淡化了学校教育的功效。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亲自去做,用自己的行动去检验学到的道德标准。如在公交车上无人为老弱病残让座时我们让座,学校操场上的一个飘落的塑料袋别人都视而不见时我们拣起来……别人有什么评价?自己有哪些感受?在这些繁杂的小事中感悟道德的真谛,慢慢形成学生自己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习惯,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生活,只有把课堂教学和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来源,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升华。教材的核心是育人,让我们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吧!
  【作者单位:蒙古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辽宁】
其他文献
背景:  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是以具体的、独特的面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生命精灵。每一个生命精灵都有自己的天赋、尊严、兴趣、爱好,具有自己独特的气质、鲜活的个性。他们不是完美的天使,需要老师为他们缝补翅膀。他们是调皮的精灵,在他们身上有我们可以认识和控制的必然性,但是他们的身上也孕育了太多的偶然性。有时我们会觉得离他们很近,有时又离他们很远;有时他们是那么可爱,而有
淮安市安澜路小学是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成员校,小学部占地面积47196平方米,建筑面积2211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200余万元。学校场馆齐备,设施先进、景色宜人。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强调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小学课程与教学中,我们之所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继续开展他们自发状态下就一直热衷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因为这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那么,在科学课中如何落实好“主动探究”,从而使学生学好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呢?  在具体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进行研究:  
声带特有的精细结构及功能是发声的基础,其中组织学上又以声带固有层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最受关注。当声带损伤至一定程度后,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及分布发生变化
目的了解北京市居民听力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方法2006年4月1日零时-5月底进行北京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此次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对北京市1
经典的双侧冷热双温试验是评估平衡障碍或头晕患者前庭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求对患者每侧耳分别给予温热刺激和冷刺激各一次,共四次温度刺激,同时记录刺激后诱发的眼震,以慢相角
合作学习是一种愉快的教学方法,它是以小组活动为主题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之间的正向竞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竞争意识,只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小组责任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互帮互助和集体竞争的学习积极性,在具体设计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握,不拘一格。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在师生合作关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情感因素的渗透和情感教育的深入发展,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文本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在一体化的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情感素养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感知情感,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通过让学
目的对中老年人进行GJB2基因突变筛查,探讨携带不同GJB2基因突变的中老年人的听力情况。方法收集648例中老年人的听力学资料和血样,提取基因组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
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课程基本理念第5条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