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需求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当前知识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需求特点综合现有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四层体系结构。
关键词:科技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系统;系统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2-0026-02
1 引言
科技项目管理是一项多人多层次协同完成的工作,整个业务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处理活动。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大量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如面向知识共享及分布式协作的基于Agent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针对知识经济网络化趋势及由此导致的组织边界的扩大而模糊的基于B/S模式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以及为了利于模型推广和消除对特定技术的依赖而提出的基于UML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本文对这些体系结构作为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适应科技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2 现有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适用性分析
2.1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需求特点
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多人多层次协同完成的工作,整个管理业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处理。信息技术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数据管理层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将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科技项目、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一些静态、显性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存储,建立起科技项目数据库、科研人员数据库等。
(2)信息管理层主要是指根据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对所收集和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对科技项目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如科技经费按照地区、单位性质等分布情况的统计,这一处理是对数据的浅度加工。
(3)知识管理层的应用一方面指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积累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包括从积累的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知识。
2.2 现有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及存在问题
(l)基于Agent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面向知识共享及分布式协作目标,在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在协同工程思想的指导下形成。
这种体系结构面向分布协作环境,强调了知识管理系统所应具有的协同性,在系统的智能化以及与企业原有信息化成果相集成方面给予了重点考虑,值得肯定。但其缺乏具体、有效的对知识链各环节以及知识管理所涉及的各要素的整合与集成策略,对隐性知识缺乏认识和有效的管理。
(2)基于B/S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提出主要是针对知识经济的网络化趋势以及由此导致的组织边界的扩大与模糊。该系统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知识库、文档转换接口、知识门户、知识推送系统、系统管理工具、知识搜索引擎、工作流协同、决策支持系统。
(3)基于UML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该模型具有七层结构,依次为:信息与知识源、底层设施、集成内容编目、知识导航、知识管理服务、用户接口层和应用层。该模型层次划分清晰、合理,对组织的广泛知识源给予了集成考虑,同时也做到了对组织现有信息化成果的集成与支持。
2.3 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与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比较
知识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是组织中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贯穿于组织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覆盖了管理业务的各个层次,两个系统的区别与联系见表1。
系统系统子项
知识管理系统表示层应用层功能层知识存储层数据库服务器C/S、B/S服务器通讯网络层
信息系统用户层业务层功能层信息层工具层OS层物理层
从表1中可以看到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知识管理系统和传统的信息系统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两个系统具有相似的层次结构。无论是信息系统还是知识管理系统,都是建立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两者具有基本相同的层次结构。
其次,两个系统都依赖于相同的计算机网络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
第三,两个系统所支持的业务过程相同,所面向的用户相同,所处理的客观世界中的业务对象相同。
第四,两个系统收集、处理和传播的业务对象不同侧面,信息管理系统处理的是现实世界事务客观属性信息,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特征。
3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1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1)应用数据体系的专用性原则。系统中的每一个应用数据体系是面向一个具体的功能单元的,从而使系统的功能单元有专用数据库,并且两者可以形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易于系统的不同功能单元独立开发以及系统运行中的维护。
(2)基础数据体系的统一性原则。系统中的不同应用数据体系之间的相关联工作由基础层完成,即所有数据在基础层将打破各部分的界限,完全按现实世界中的对象逻辑关系来组织,使系统中所有的数据形成有机的整体。
3.2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基于上述原则,本文提出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四层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将整个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应用体系部分、数据体系部分,如图2所示。
(l)应用层。应用层中的每个构成单元与组织业务过程中的业务活动相对应,也是系统实现对管理业务支持的基本单位,集成了数据处理、信息处理和知识处理功能。
(2)功能层。功能层则是从数据处理的角度对应用层中具体应用的一般性和共性进行抽象,将其对数据处理的固定单元抽取出来,构成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单元,每一个功能是实现基本数据处理的独立单元,仅与原数据的描述有关,与具体的业务无关。
(3)应用数据层。应用数据层包括三部分:操作型数据体系、分析型数据体系,以及为了进行知识管理所设计的知识体系。
(4)基础数据层。基础数据层包括基础数据体系、元知识体系。基础数据体系是整个系统的数据全集,其数据结构不是面向具体的应用的,而是完全按照现实世界中的对象逻辑关系来组织的,其结构上具有稳定性、包容性和可扩展性,为整个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源。
3.3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四层体系结构特点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四层体系结构,是在综合当前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和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成果,基于易变部分和稳定部分相分离、数据集成的思想而设计的。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通过分层将系统中稳定部分和易变部分分开,实现了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从而使系统具有良好扩展性。
其次,应用层中各应用的设计与业务过程中的业务活动相对应,从而实现了系统与业务过程保持最佳的契合状态。
最后,数据层划分为两层,通过采用两层数据体系结构可以保证数据体系结构总体上的稳定性和可扩充性,同时又可以满足局部的灵活性。
4 结束语
与一般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最大的不同是该体系结构实现了数据处理、信息处理和知识处理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对科技项目管理业务过程的全程支持。更重要的是使知识管理活动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对于使用者来说,使用这样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在执行业务活动的同时完成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姜智.知识点关系、知识点结构与知识点网络的应用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0):99-101.
[2]李海峰,党延忠.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共享与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0,8,(1):39-43.
[3]从海涛,唐元虎.隐性知识转移、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7,(1):5-12.
[4]席运江,党延忠.我国科技合作项目管理机制的缺陷分析与改进对策[J].系统工程,2005,(8):110-11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科技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系统;系统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2-0026-02
1 引言
科技项目管理是一项多人多层次协同完成的工作,整个业务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处理活动。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大量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如面向知识共享及分布式协作的基于Agent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针对知识经济网络化趋势及由此导致的组织边界的扩大而模糊的基于B/S模式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以及为了利于模型推广和消除对特定技术的依赖而提出的基于UML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本文对这些体系结构作为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适应科技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2 现有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适用性分析
2.1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需求特点
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多人多层次协同完成的工作,整个管理业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处理。信息技术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数据管理层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将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科技项目、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一些静态、显性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存储,建立起科技项目数据库、科研人员数据库等。
(2)信息管理层主要是指根据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对所收集和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对科技项目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如科技经费按照地区、单位性质等分布情况的统计,这一处理是对数据的浅度加工。
(3)知识管理层的应用一方面指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积累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包括从积累的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知识。
2.2 现有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及存在问题
(l)基于Agent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面向知识共享及分布式协作目标,在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在协同工程思想的指导下形成。
这种体系结构面向分布协作环境,强调了知识管理系统所应具有的协同性,在系统的智能化以及与企业原有信息化成果相集成方面给予了重点考虑,值得肯定。但其缺乏具体、有效的对知识链各环节以及知识管理所涉及的各要素的整合与集成策略,对隐性知识缺乏认识和有效的管理。
(2)基于B/S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提出主要是针对知识经济的网络化趋势以及由此导致的组织边界的扩大与模糊。该系统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知识库、文档转换接口、知识门户、知识推送系统、系统管理工具、知识搜索引擎、工作流协同、决策支持系统。
(3)基于UML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该模型具有七层结构,依次为:信息与知识源、底层设施、集成内容编目、知识导航、知识管理服务、用户接口层和应用层。该模型层次划分清晰、合理,对组织的广泛知识源给予了集成考虑,同时也做到了对组织现有信息化成果的集成与支持。
2.3 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与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比较
知识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是组织中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贯穿于组织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覆盖了管理业务的各个层次,两个系统的区别与联系见表1。
系统系统子项
知识管理系统表示层应用层功能层知识存储层数据库服务器C/S、B/S服务器通讯网络层
信息系统用户层业务层功能层信息层工具层OS层物理层
从表1中可以看到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知识管理系统和传统的信息系统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两个系统具有相似的层次结构。无论是信息系统还是知识管理系统,都是建立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两者具有基本相同的层次结构。
其次,两个系统都依赖于相同的计算机网络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
第三,两个系统所支持的业务过程相同,所面向的用户相同,所处理的客观世界中的业务对象相同。
第四,两个系统收集、处理和传播的业务对象不同侧面,信息管理系统处理的是现实世界事务客观属性信息,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特征。
3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1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1)应用数据体系的专用性原则。系统中的每一个应用数据体系是面向一个具体的功能单元的,从而使系统的功能单元有专用数据库,并且两者可以形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易于系统的不同功能单元独立开发以及系统运行中的维护。
(2)基础数据体系的统一性原则。系统中的不同应用数据体系之间的相关联工作由基础层完成,即所有数据在基础层将打破各部分的界限,完全按现实世界中的对象逻辑关系来组织,使系统中所有的数据形成有机的整体。
3.2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基于上述原则,本文提出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四层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将整个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应用体系部分、数据体系部分,如图2所示。
(l)应用层。应用层中的每个构成单元与组织业务过程中的业务活动相对应,也是系统实现对管理业务支持的基本单位,集成了数据处理、信息处理和知识处理功能。
(2)功能层。功能层则是从数据处理的角度对应用层中具体应用的一般性和共性进行抽象,将其对数据处理的固定单元抽取出来,构成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单元,每一个功能是实现基本数据处理的独立单元,仅与原数据的描述有关,与具体的业务无关。
(3)应用数据层。应用数据层包括三部分:操作型数据体系、分析型数据体系,以及为了进行知识管理所设计的知识体系。
(4)基础数据层。基础数据层包括基础数据体系、元知识体系。基础数据体系是整个系统的数据全集,其数据结构不是面向具体的应用的,而是完全按照现实世界中的对象逻辑关系来组织的,其结构上具有稳定性、包容性和可扩展性,为整个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源。
3.3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四层体系结构特点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四层体系结构,是在综合当前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和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成果,基于易变部分和稳定部分相分离、数据集成的思想而设计的。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通过分层将系统中稳定部分和易变部分分开,实现了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从而使系统具有良好扩展性。
其次,应用层中各应用的设计与业务过程中的业务活动相对应,从而实现了系统与业务过程保持最佳的契合状态。
最后,数据层划分为两层,通过采用两层数据体系结构可以保证数据体系结构总体上的稳定性和可扩充性,同时又可以满足局部的灵活性。
4 结束语
与一般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最大的不同是该体系结构实现了数据处理、信息处理和知识处理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对科技项目管理业务过程的全程支持。更重要的是使知识管理活动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对于使用者来说,使用这样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在执行业务活动的同时完成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姜智.知识点关系、知识点结构与知识点网络的应用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0):99-101.
[2]李海峰,党延忠.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共享与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0,8,(1):39-43.
[3]从海涛,唐元虎.隐性知识转移、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7,(1):5-12.
[4]席运江,党延忠.我国科技合作项目管理机制的缺陷分析与改进对策[J].系统工程,2005,(8):110-11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