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西根北部》的多模态话语解读探析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fla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冰山原理”为立足点,在多模态话语理论之下,对《在密西根北部》的多模态话语进行简要的解读,抽取作品当中具有代表性语言句式以及人物对白作为分析的载体,意在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关键词:《在密西根北部》 多模态话语 冰山原理
  引言
  《在密西根北部》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对于该作品,无论是海明威的导师斯泰因先生抑或是部分的文学评论加均不表示认可,认为作品当中所描绘的场景太过香艳,思想内涵更是“极端下流”的[1]。《在密西根北部》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备受读者推崇。海明威最著名的文学理论之一就是“冰山原理”,在其作品当中也有所体现。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潜在含义解读
  所谓的多模态话语,即是当人们在社会交际的过程当中,以各种各样的符号资源实现意思的传达,多模态是由这些各种各样的符号资源所组成的。有学者认为,人的交际并不仅局限于语言方面,还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副语言”,自然人全部的交流都是“多模态的交流”,事实上并不存在单一模态的交流,无论是面对面交流抑或是文学创作,均无例外。
  笔者认为“话语解读”与“交际解读”的本质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可以将“多模态话语解读”理解为“多模态交际解读”。针对文学作品而言,一个模态即是一个思想生成的资源,而且每一个模态的意义解读都是不一样的,与“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的观念不谋而合,多个相互独立的模态强捏在一起,其意义表达的深度与广度均不及多模态相结合的形式。
  二、对《在密西根北部》的多模态修辞句式解读
  通过对《在密西根北部》的多模态话语进行深入的解读,处女莉芝对吉姆的爱恋纯粹属于单相思,可以说是虚无缥缈的。因而,在吉姆的引诱之下,莉芝献出了宝贵的处女之身,对吉姆的爱恋成分固然有之,但是更多的是心理需求,海明威将这种需求概括为“人性”。在此过程当中,吉姆所扮演的是“猎人”的角色,而莉芝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猎物”,海明威将此过程定义为“通过仪式”。在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基础下对此进行分析,一切的存在都是合情合理的,莉芝最终变得更加坚强而勇敢,并不逆于人性的本能。特殊的语言句式是《在密西根北部》话语的集中体现。
  (一)莉芝“被猎”之多模态语言句式
  通读《在密西根北部》,读者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莉芝对吉姆的单相思,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莉芝“被猎”之前奏即是其对吉姆单相思的各种表现,包括语言表现、心理表现等。经统计,莉芝的直接对白与心理描前后共出现了12次“喜欢”,10次“思考”,但是感觉者与被感觉者的身份从来没有变换,前者是莉芝,后者是吉姆,可知吉姆对莉芝的情意是“明白却不理睬”,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3]。
  莉芝作为“不曾有人碰过的处女”,容貌娇美,作者海明威对其不吝赞美之词,称她为“最干净利落的姑娘”。然而,吉姆却其貌不扬,莉芝对他的爱是基于相貌与财富之上的。莉芝吉姆均为外地人,但是吉姆却没有莉芝寄人篱下的苦恼,他对她的留意仅限于“她的头发梳得很整齐”这一点,但是仅仅是一次会面也足以让莉芝“脸上洋溢着欢乐”。
  莉芝对吉姆的单相思是“缺乏理性的”,诸如“她喜欢他走路的样子”以及“她喜欢与他小胡子有关的一切”等类型的心理描写在作品当中不断出现,最多时是8句连用,相信这是作者海明威有意而为之。这些“副语言”正是多模态话语的直接外在表现形式,与我国传统诗文当中的“言在此而意在彼”有着天然的联系。此外,海明威在描写莉芝心理状态的时候,逐渐从“物理属性”延伸至“化学属性”,连用6句带有语法错误,多加了虚指“it”的句子作为莉芝的内心独白,如果说前文莉芝“被猎”之前奏尚属于“形变”,至此即上升为“质变”。
  (二)莉芝“被猎”之多模态语言修辞
  以环境描写来衬托故事发展的情节以及人物心理的变化同样属于多模态话语的范畴,与我国文学赏析当中的“情景交融”理念相似[4]。纵观《在密西根北部》,其令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环境描写是“一个貌似很美好”的地方的描写——“既有学校、教堂、耕田、林地,又有静雅的湖湾……”,但是“高大门面是假的,杂货店与邮局、学校与铁匠铺相互对峙着”,作者以类似于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对环境进行一系列的描写,暗示着故事发展的高潮即将到来,随之登场的内容既是香艳的,也是血腥的,更是危险而压抑的。
  莉芝的心理变化与言行举止是典型的多模态话语,其心路历程我们可以称之为“少女情怀”。从现代的角度进行分析,莉芝对吉姆的单相思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原因所造成的,海明威为其设定的生活环境是“仅有五户人家的山镇,生活环境封闭”,采用白描的修辞手法交待莉芝的生活背景,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加上性发育逐渐趋向成熟状态,一切的发展均是合理且有迹可循的。但是,作者海明威却并未就其中的任何一点进行明确阐述,只是以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神态描写等“副语言”进行表述,但是这些单个的多模态话语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高度的凝聚性,多模态结合共同表达出莉芝的人物性格与心理状态,继而透露出《在密西根北部》该作品的核心思想,即是“对人的天性最为直接的剖析”。
  (三)“猎鹿”一词之暗喻解读
  通过对《在密西根北部》作品的多模态话语进行解读,关于“猎鹿”一词之暗喻,我们可以提炼出如下几点内容:①“鹿”是莉芝,“猎人”是吉姆,“鹿”被“猎人”猎杀正好是莉芝被吉姆占有,夺取处女之身的暗喻。②莉芝有着与“鹿”十分相似的性格,温柔而胆小,面对“猎人”吉姆的引诱,基于单相思根本无法抵抗,最终“在拽拉的过程中被撩起裙子,被吉姆无情地进入身体”。③吉姆有着与“猎人”同样的“狡猾”,将莉芝对他的爱恋视若无物,想占有的仅仅是莉芝的身体而已。“猎鹿”故事的最大悲哀之处就在于莉芝被吉姆强行占有,其中还存在着自身的心理需求与生理需求的主推作用。同时基于多模态话语视角之下,“猎鹿”一词之暗喻可以如此表示:“鹿” 莉芝——“猎人”吉姆——引诱(单相思)——欲望——占有。   三、莉芝“被猎”过程的多模态人物对白解读
  从某个角度而言,莉芝“被猎”可以说是“咎由自取”,吉姆是“围着皮围裙看上去也不太像打马掌的”酒色之徒,其住处与莉芝住处“仅有两户之隔”,在餐后却不回自己的住处,“企图借酒行凶,占有莉芝”[5]。在这种情况下,莉芝却不警醒,依旧对吉姆的过分言行听之任之,整个过程,从多模态人物对白的角度去解读,作者海明威似乎已经透露出了“是两颗欲望之心的碰撞,而不是吉姆一人的罪恶行为”。
  (一)多模态话语下的人物对白解读
  莉芝对吉姆终日“苦苦想念着”,当吉姆终于到来的时候,莉芝的心理是“兴奋而渴望的”。并且,在房东史密斯夫妇的亲热动作与语言的影响之下,莉芝的“渴望心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吉姆对于莉芝的情欲是向来有之的,只不过“在酒精的助燃下更加强烈”而已。在进餐的过程当中,吉姆始终以语言和下意识的动作“试探莉芝的反应”,但是莉芝并未作出拒绝的暗示,很大程度上增长了吉姆的“贼心”。于是,吉姆“瞅准时机,用双臂紧紧搂住她”。在吉姆侵犯莉芝的过程当中,二人的对白非常耐人寻味“别,吉姆,”莉芝说道。吉姆的手更往上滑,“你不能啊,吉姆,你千万别”。无论吉姆还是吉姆的大手都没理她。可见莉芝对吉姆的“无礼行为”还是表示了反抗与拒绝的,且勿论莉芝的喊叫是否出自真心,但是海明威已经实现了他的目的,即是以人物的多模态对白为载体,引导读者自主思考。而吉姆对于莉芝的喊叫并没有加以理会,而是继续在莉芝的身上为所欲为,他说:“我一定要,我就要,你知道我们必须得要”,莉芝的爱使得吉姆对自己的“无礼行为”变得有恃无恐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系列细腻而深入的人物对白描写,同时表现出莉芝与吉姆的实时心理状态,读者甚至不用再往下读便可大致推测出故事的发展情节,这就是多模态话语的文学价值之一,引导读者自行想象,或与作者的思路相合,或与作者的思路相悖,均是多模态话语的价值体现。
  (二)多模态话语下的凤凰涅槃
  在被吉姆强行占有之后,莉芝并没有寻死觅活,先是“全身颤抖,仿佛不能接受眼前的情况”,随后是“哭得很厉害”。但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莉芝便恢复了正常,看着赤身裸体的吉姆,莉芝显示出了女性温柔的本性,她先是“脱下外套”,随后“俯下身子将外套盖在他身上”[6]。海明威在描写这一过程的时候尤其细腻入微,一系列动作描写的传神程度较之心理描写与神态描写有过之而无不及,动作描写同样是文学作品当中的“副语言”,属于表现主人公内心情绪演化的典型多模态话语。经历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莉芝对吉姆的一系列关怀动作是否就代表着其允许了吉姆的“无礼行为”呢?作者海明威并未就此作出明确的阐述,全凭读者想象。读者可根据自身的思维方式作出合理的推测,但很多人都倾向于莉芝从此冲破迷雾,像涅槃的凤凰,开始新的人生旅程,也许她会忘却这一切,也许她终此一生都无法淡化,但是只要她能重拾优雅的风度,不失善良与温柔,又有何妨呢?这也正是作者采用多模态话语创作《在密西根北部》的核心思想,引导读者向人性光辉的方向思考问题。
  结语
  海明威本人却对该作品情有独钟,其引以为傲的程度甚至超过了《老人与海》,海明威认为该作品是对人的天性最为直接的剖析,从场景的描写到思想的演化均是合情合理的。《在密西根北部》至今已成经典,笔者对其多模态话语的解读乃浅陋之见,不足万一。语
  参考文献
  [1]张宜波,刘秀丽,周宁.《在密西根北部》的多模态话语解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46-150.
  [2]窦红双.话语的多模态性:理论与实践[D].黑龙江大学,2011.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01):24-30.
  [4]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中的模态、媒介与情态[J].外语教学,2009(04):54-57.
  [5]刘秀丽,张德禄,张宜波.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03):3-9.
  [6]罗永胜.近十年来中国多模态话语及其应用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12(04):62-67.
其他文献
在湘西龙山县对湘烟3号和湘烟4号两个特色品种与K326在3个不同施肥水平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3个品种的产量和产值都相应增加,且存在极显著差异,以湘烟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根据中国现实需要,不断进行的一个过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推动作用。本文试对
在本文中,主要探讨的是英国的著名小说作家简·奥斯汀的成名代表作,也是简·奥斯汀的处女作品——《理智与情感》的语言风格。经过对作品的反复揣摩和剖析,可以看到,
作为19世纪最负盛名的传记文学家,罗曼·罗兰堪称这一时代的传记文学第一人。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地描写了欧洲国家在该时期的思想与文学艺术的发展,为世界文学的发展进行着
目的:分层优质护理在重症监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84 例重症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他们接受了常 规护理和高质量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经济与社会开始走入繁荣的阶段.在这种大趋势下慈善事业也就成为当前最为关注的事情.因此本文主要以研究慈善组织中的档案管理为主,重点谈谈慈善组织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作品,不仅形象地再现了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而且形象、系统化地诠释了生态理念。本文拟在结合其具体诗歌作品详细分析诗作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并
汪曾祺是我国20世纪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以散文和短篇小说见长。他的创作特点是"闲散自由、恬淡自适;崇尚自然,反对雕饰"。在同类作家作品中,汪曾祺作品最具特色的是他的小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螺内酯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对其心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 本次纳入对象为我院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收治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 74 例,均使用 螺内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