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掌握知识。实验是学科学的最主要的手段。做好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的能力。然而,由于我们农村小学实验器材严重匮乏,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呢?
【关键词】高效;做好;小学科学实验
1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气体在水中溶解的》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预测,空气能在水中溶解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然后让学生观察汽水、啤酒中的气体。这样的情境创设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2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2.1 明确实验任务,制定好实验方案。
教师的准备: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熟练的把握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试做一遍,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弥补方案,设计好实验记录表,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实验方案:
(1)我们的实验:研究声音在水中能否传播;
(2)我们的猜想:能;
(3)我们的探究方案:把小金鱼放在水中,周围用纸挡住它的视线,—同学在玻璃缸 旁大声击掌;
(4)我们看到的现象;
(5)我们对现象的解释;
(6)我们的实验结论;
(7)我们的新问题。
学生的准备:
(1)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搜集好第一手资料,引导和教会学生在试验中观察、测量、记录、统计和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大胆推测可能出现的结论、制定实验步骤、选择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器材,设计好相应的表格和设想安全措施等。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1.2.2 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
1.3 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实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躍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1.3.1 教师自制实验教具
农村学校实验器材匮乏,要成功的做好每个实验,老师就要开动脑筋,用智慧和汗水自制一些实验教具,根据教材实际,构思设计,在反复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制作,经过多次改进和反复调试后,再在教学中试用,直至成功。
1.3.2 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参与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在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要弄懂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才能设想出实验器材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1.4 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善于质凝,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自制标本展橱,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高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
陕西省镇安县东坪小学 陕西省镇安县711505
【关键词】高效;做好;小学科学实验
1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气体在水中溶解的》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预测,空气能在水中溶解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然后让学生观察汽水、啤酒中的气体。这样的情境创设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2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2.1 明确实验任务,制定好实验方案。
教师的准备: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熟练的把握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试做一遍,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弥补方案,设计好实验记录表,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实验方案:
(1)我们的实验:研究声音在水中能否传播;
(2)我们的猜想:能;
(3)我们的探究方案:把小金鱼放在水中,周围用纸挡住它的视线,—同学在玻璃缸 旁大声击掌;
(4)我们看到的现象;
(5)我们对现象的解释;
(6)我们的实验结论;
(7)我们的新问题。
学生的准备:
(1)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搜集好第一手资料,引导和教会学生在试验中观察、测量、记录、统计和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大胆推测可能出现的结论、制定实验步骤、选择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器材,设计好相应的表格和设想安全措施等。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1.2.2 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
1.3 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实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躍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1.3.1 教师自制实验教具
农村学校实验器材匮乏,要成功的做好每个实验,老师就要开动脑筋,用智慧和汗水自制一些实验教具,根据教材实际,构思设计,在反复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制作,经过多次改进和反复调试后,再在教学中试用,直至成功。
1.3.2 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参与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在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要弄懂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才能设想出实验器材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1.4 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善于质凝,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自制标本展橱,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高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
陕西省镇安县东坪小学 陕西省镇安县71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