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颂55年创作者忆诞生记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美丽的蝴蝶,飞到中国人心上。在中国,《梁祝》是几乎无人不知的小提琴曲,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部作品的作者何占豪,也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创作了哪些作品。
  《梁祝》出自“农民伯伯”
  何占豪是浙江诸暨人,1933年8月29日出生。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何占豪,从小接触越剧、绍兴大板。《梁祝》的创作,大量借鉴了其中的旋律、小过门、哭调等,后来,还融进了京剧、沪剧、评剧甚至中国民歌的经典旋律和调式。何占豪毫不隐晦:《梁祝》是“偷”来的,“偷”了中国农民们创作的戏剧、民歌的意境和精髓,经过整理,提炼、组合,再通过乐队艺术地表现,成了当今在全世界播出和演奏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
  为什么说《梁祝》出自“农民伯伯”呢?何占豪说:“我真是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音乐传统和音乐才能的民族,这首曲子并非一个或几个作者写的,它是我们浙江的农民原创的!因为里面很大部分运用了越剧的表演因素。越剧是哪里来的?是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尹桂芳等一大批表演艺术家,以及一大批琴师联合创作的,他们都是农民的儿女,从小就唱山歌、小调,在农村的文化氛围、父辈的熏陶下成长,十几岁开始到上海闯荡、在舞台上磨炼,这才有了越剧。所以我说《梁祝》原始的创作者是农民。《梁祝》一开头你们觉得很好听吧,0532/1——2/765-/……这不是我创作的,这是越剧里面很常见的过门。还有《梁祝》当中的小过门很好听,也是来自越剧里一种百搭过门,百听不厌的过门,我只是切了一刀稍加改变。为什么想到从越剧里提炼出这个故事来谱曲呢?还是离不开‘农民伯伯’给我的启发。那时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念书,我们每年都要下乡给农民演出。农民很热情,但音乐学院学生拉的都是贝多芬、巴赫,演完之后我们问他们好听不好听,回答好听!再问,懂不懂?齐声说,不懂!那你们要我们拉什么?越剧、沪剧!原来这些才是他们懂的。我恰巧是从越剧团到音乐学院来进修的,当然就想从越剧入手创作一点他们熟悉的东西。”
  领导慧眼:《梁祝》战胜《女民兵》为国庆十周年献礼
  上世纪50年代的政治气候,当时创作《梁祝》,没有遇到阻力吗?何占豪说:“《梁祝》的总策划是当时我们系党总支书记刘品。他带我们一起下乡,看到农民不喜欢西洋乐曲,所以就首先提出小提琴要民族化,然后在我们学生中组织成立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我是从越剧团来进修的,本来想学点拉小提琴的技术,丰富越剧的表现力。小提琴伴奏是浙江越剧团最早用的,我们早就在用小提琴表现民族音乐,所以提起小提琴要民族化,刘品一眼就看中我了,我本来就有这基础嘛。但是学校里面有议论,说你们把小提琴当二胡拉,低俗化!他们认为音乐是艺术的皇冠,小提琴和钢琴是皇冠上的明珠,不容许我们低俗化。但我从他们的反对声中,体会到小提琴要民族化,但不能简单化,要充分发挥小提琴的性能,一步一步来。刚好碰到国庆十周年,领导说要献礼,说你们实验小组也要做点什么,敢不敢写个大的?既要为工农兵服务也要攀登国际高峰。我那时候年轻,就脱口而出:行!实际上心里害怕。那个时候,我已经作过一个短的四重奏《梁祝》了,今天把它称之为小《梁祝》,旋律啊什么的都跟后来的《梁祝》有很大不同。但是这个探索受到了来我们学校视察的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钱俊锐的肯定。他觉得,用外国的乐器来演奏中国的戏曲,以前未曾听到,这是一条路子,希望学生们探索下去。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传达给我,所以当我们小组讨论交上三个题目之后,他大笔一挥选了《梁祝》。”
  在写的过程中,又是怎样的呢?何占豪说:“我还没动笔就害怕了。我以为领导说要写的话,肯定会有作曲的人去写,我们只是提供帮助嘛,我们又不是作曲专业的。所以当刘品在实验小组会上说要我跟丁芷诺(小组的另一成员,我的同班同学泻,我就傻了,马上就说不行!我肚子里的货色已经被掏空了,不可能写得了!当时是夸海口,一腔热情,我很愿意写,但本事没有!晚上,刘品又把我叫到他的房间,叫我一段段唱越剧,还说你没被掏空啊!可我说:这是越剧啊,又不是小提琴曲!这个时候他讲了一句关键的话:你不要以为贝多芬、莫扎特头脑里的音乐是天生的,他们的音乐也是从当时的民间音乐中提炼出来的。这句话把我点清楚了!对啊,这些民间音乐也可以成为小提琴曲子的哦!这下我思想就通了,从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梁祝》之外《别亦难》非为徐小凤所写
  《梁祝》创作完之后,那么他又是如何走上专业作曲的道路了?何占豪说:“《梁祝》出来之后,我一下子就变成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了,我和刘诗昆是当时最年轻的理事。后来我又去上海音乐学院再去补作曲的知识,然后一直留校当教师。《梁祝》之后比较满意的作品有二胡协奏曲《莫愁女》、《乱世情》、《别亦难》等等。
  “《别亦难》后来经香港歌星徐小凤演唱,红遍了华人世界。这有点偶然。有一段时间,我和徐小凤都是属于香港宝丽金公司的签约成员。上世纪80年代,公司约我给徐小凤写一首歌。其实这首歌原本是为电视剧《李商隐》写的主题曲,也有国内歌手唱,但是没唱响。我就把它和另一首歌一起提供给了香港公司,传谱千还是专门到宾馆的商务中心用传真机传的。徐小凤试唱之后觉得好,不但收入专辑,而且当主打歌曲,就一炮而红了。”
  不想迷信抹掉“化蝶”,领导听了哈哈大笑
  听说《梁祝》这曲子差一点就没有后面经典的“化蝶”部分?
  何占豪說:“《梁祝》作品出来后,我们向领导进行汇报演出,汇报时我拉小提琴,陈钢弹钢琴。整部曲子拉到《哭灵投坟》就结束了,音乐戛然而止。领导有些纳闷:没有了吗?我俩回答:没有了!《梁祝》怎么能没有‘化蝶’呢?我不假思索回答:没有《化蝶》,化蝶是迷信!我们新中国青年是不迷信的!话音刚落,在座的领导都笑了,但还是指示要加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最美的‘化蝶’!这下子可难倒了我,所有的素材也都用完了,哪还能《化蝶》?多亏我突然想起,五六年前,在杭州时曾看过苏州昆剧团《梁祝》的演出,当时《化蝶》的那段笛子独奏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我跑遍了全上海,终于在一家新华书店找到了相关的材料,所以最后的《化蝶》是我根据这段昆曲,又加上著名琴师贺仁忠老师编曲的越剧《白蛇传》中的《断桥》部分,再加上哭腔完成的。我从越剧团带来一种民族化的小提琴演奏方法,我也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在贺仁忠老先生的指点下,还有我自己跟着越剧演员的唱腔进行模仿才形成的。到了实验小组里,丁芷诺等人对这些演奏手法进行了归纳、提炼和规范化了,比如向上滑动叫上滑音,还有磨音就是来回滑动等等。所以准确地讲,这个《梁祝》演奏的特殊风格是集体创作劳动的成果,由俞丽拿来体现。”   意外成名:第一天演出結束,第二天下乡劳动
  何占豪说:“当年只有一个人,就是刘品讲过,我们很可能会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应有的地位。但我那时候绝对不会想到名留青史。就算那天演出完了,人家都来祝贺,我却一点也不兴奋,因为当时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本来只能挑五十斤的,后来加到一百斤、一百五十斤!观众一鼓掌,我觉得总算完成了任务,轻松了,领导不用找我了!我第二天就下乡去劳动了。后来我收到了好多来信。当时写信的人并不是说‘我怎么崇拜你之类’,而是这么说:‘谢谢你,使我听懂了音乐!’我们原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广大劳动人民听懂,所以人家这样说,我心里很安慰,觉得这条路子走对了。于是我一直走这条路,不管风吹浪打,不管什么新潮音乐,我自岿然不动。这种风格有受到过非议。有一次在香港,记者很尖锐地说:‘何先生,你的作品有不少人很喜欢,但有很多人认为你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你自己怎么看?’我说,人家评论我是下里巴人我非常高兴,我写东西就是为了使下里巴人、广大群众都听懂。但我反问一句,有没有哪一个作曲家说,我的曲子越少人听懂越好?没有吧。我的听众里有我们的外交部长、总理,还有外国的总统、皇帝都来听《梁祝》,那么他们是不是下里巴人?如果他们是,那么大家全体都是下里巴人。我的路子就是追求雅俗共赏。怎么看待《梁祝》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这个我不敢说。但是这个曲子是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交响音乐作品,它用中国人民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一个中国民间故事。为什么现在要这么隆重来纪念其诞生55周年?也许就在于它让广大劳动群众听懂了。”他还有很多作品,你肯定听过
  几十年来,何占豪始终不渝地沿着民族、民间音乐前行。他觉得,身为一个中华民族的音乐人,对中华民族的音乐应该有所研究,应该有所贡献:二胡、琵琶呀,为什么不能像小提琴和钢琴一样,成为一种世界人民喜欢的乐器?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开始致力于民族器乐的交响化,把“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写了很多二胡协奏曲、古筝协奏曲。其中的二胡协奏曲不但跟民族乐队协作,而且跟西洋交响乐队协作。除了将《梁祝》改编成高胡协奏曲和琵琶协奏曲外,还写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民族管弦乐《伊犁河畔》、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民族器乐作品。
  “探索是我永恒的主题,只要人民大众喜欢的,我就会一如既往地创作。”何占豪说,自己在五线谱中爬行,慢慢地又爬进了流行歌曲,80年代末那首在大陆颇为风靡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由徐小凤演唱),便是何占豪作曲,乃至别人给他取名叫“多功能作曲家”。何占豪的创作既有高雅音乐,也有流行音乐,用他的话来说,“只要文化市场需要,他就生产”。
  彭立昭据《广州日报》整理
其他文献
白岩松:这辈子,我肯定不会出“男女作风问题”  自岩松的妻子朱宏钧,现供职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生活中的两人都非常低调,关于他们的爱情,2008年,白岩松接受鲁豫采访时,幽默地表示:“我们至今都达不成一致,都认为是对方追的自己。”  白岩松还说:两人相恋时,正是他最难的时候。那是1992年,他刚借调到央视,如果不能胜任,就要被“退”回去,压力可想而知。当时,他失眠得厉害,体重持续下降,每
期刊
入伍10多年参与执行上百次发射任务。为火箭安装火工品7000多个,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及时发现排除多次重大隐患,护送火箭腾飞,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航天发射场质量卫士”的美誉。  点火!起飞1 2014年12月7日11时26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搭载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壮美升空。箭冲云端,声如霹雳。欢呼人群中,一名士兵笑得格外灿烂。他叫张枫,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四级军士长,入伍10多年参与执
期刊
清康熙年间,一个秀才看到有人不小心失落了一文钱。立刻过去用脚踩住,待那人走后,拾起来,放进了自己的腰包。  秀才的举动,恰被旁边坐着的一个老头看到,老头忽然站起来,问了那秀才的名字,然后冷笑两声,走了。  后來,这个秀才考中了举人,被选任为常熟知县。  他收拾行装赴任,先到苏州见过江苏巡抚汤斌。汤斌却传下令来,通知此人不必赴任。  他问:“我为何不能赴任?”  汤斌答:“贪污!”  又问:“我尚未
期刊
20世纪60年代,曲波的名著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问世后一下子便家喻户晓了。当时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侦察英雄杨子荣装扮土匪去见座山雕那段黑话: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此后,我们却读到纪实作品《共和国不会忘记》,写到《林海雪原》中的英雄杨子荣的事情,其中说到杨子荣真名叫杨宗贵,曾独闯敌塞,迫降400多土匪等,“文--革”中,周恩来陪同美国艺术团团长詹姆斯观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詹姆斯提出“
期刊
她是上世纪80年代的知名女演员,一部《红牡丹》让她红遍大江南北;事业巅峰期,她却悄然退出演艺圈……生活中,几多风雨,一路走来。姜黎黎非常不容易,可谓一朵风雨中的红牡丹!最让记者感动的是她乐观的心态。而一直站她身边的先生汪宝生更是对她体贴入微。他们妻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她告诉我,当時他们两个谈恋爱时就遇到了一些波折。毕竟他们相爱时才二十来岁,年轻。当时正宣传谈恋爱就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的观点,所以他
期刊
一天深夜,林倩和丈夫旅游回来,去一家僻静的酒吧吃夜宵,意外地发现女科长常晶正和一个男子亲密地坐在一间情侣包间里,那个男人是某公司的一个经理。  几天后,林倩图嘴巴一时痛快,将这事捅了出去。常晶的丑聞你传我我传他,闹得沸沸扬扬。一周之后,常晶突然在外地自杀身亡了!林倩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她后悔到了极点。  过了几天,林倩在单位收到了一封挂号信,竟是常晶寄来的:  林倩:  临死前,我才想到要给
期刊
维尔纳·丽丝,那個先用阴沉的微笑和惊艳的美丽迷住了意大利观众,之后又在1960年代艳冠好莱坞的意大利国宝级女星,于2014年12月18日去世,享年78岁。丽丝在不久前透露她患有不治之症,她的家人在一份致意大利媒体的声明中宣告了她的死讯。  《玛戈王后》中的邪恶太后  维尔纳·丽丝1964年步入好莱坞,当时好莱坞的电影公司正在积极寻找“玛丽莲·梦露的接班人”,而这个能够轻易俘获公众想象力的欧洲女演员
期刊
金连经,又名爱新觉罗·连经,1940年生,北京人,满族,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画师,北京画院专职画家。曾任艺委会委员,艺术室副主任,第八、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和第十届常委。现为北京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  代表作有《枫桥夜泊》、《林问》、《清冷》等。作品《九寨金秋》获1985年全国环境美展二等獎,《春到乌江》获建党70周年
期刊
德布拉西寞  上榜理由:执行任务时遭枪杀的美国华裔警官刘文健葬礼1月4日在纽约布鲁克林一家殡仪馆举行,纽约市长德布拉西奥发表讲话。活动中数千名纽约警察再次转身抗议。纽约市长德布拉西奥在纽约“锁喉”案裁决结果公布后曾公开表示,他与非裔太太曾叮嘱他们的混血儿子“要格外小心警察”。该言论对本已紧张的警民关系火上浇油。  点评:纽约市长德布拉西奥在关键的时候,观点与警察背道而驰。迎接他讲话的也只能是纽约警
期刊
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英格瓦-坎普拉德”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但一定不会对“宜家”陌生。这个瑞典老头创立的宜家在全球26个国家有303家商场、13.5万名员工。据说他还是“隐形的世界首富”,其财富已经超过比尔·盖茨。  从邮购公司到家居帝国  很多事实只有在成为历史以后,才会将真实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创造奇迹的人最大的特点在于:在我们都看清之前他就已经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从而最终成为历史的闪光点。今天,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