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中暴露出的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从而从根本上考察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求其规律,提出比较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提高教育质量。
一、捕捉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在教学“认识”‘倍’”时,拿来红、黄、蓝三种小花各若干朵准备做教学中的猜花游戏,课前学生们围着看,其中一学生说:“老师,你的这些花是准备将给我们的!”在快下课时,我拿出小花说:“刚才,有同学说这些花是奖给你们的,你们猜猜看,老师的这些花是不是要奖给你们的?这些花就是要奖给你们的,奖给谁呢?”此时,我停下来,面对着微笑,扫视了全班学生一遍后继续说:“奖给上课专心听课,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发言,作业认真完成的同学。现在,我们先用这些花来做猜花游戏。……”课在继续中,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课前说的话看起来平常,却显露出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赏。老师的一句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就可以让学生乐滋滋地高兴好久,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告诉他什么地方都行。孩子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在课快结束时,做猜花游戏,这本身就给学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活动机会,寓教于学生喜爱的游戏中,加上教师积极富鼓励性的语言、面部表情及目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孩子小,分辨是非能力差,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常常分不清。告知孩子,什么是好的行为,是老师赞赏的行为,给他们以正面的引导,心理暗示,使他们学会思考和比较,在辨别和筛选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些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的意愿。
“老师,你还没有给我写100分呢!”我常常听到学生对我们这么说。原来,我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只能给他们作业中的对或错分别打上“√”或“×”,加上一些简短的评语,而没有打分,只有当他们将错题更正后才给他们写上“100”。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更正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昨夜一发下去,他们就认真地更正,然后迫不及待地拿给我检查,让我写上100分。是啊,学生们是多么希望自己的作业能得100分。他们如此看重100分,老师完全可以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
其实,老师完全没有必要早早地给学生们判个低分,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能学好,久而久之,对数学失去兴趣,树立起高度的自信心,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想孩子们在学业上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并且在情感、社会能力、智力、精神等方面有所发展,树立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给孩子们一点自信和鼓励吧!相信他们经过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二、捕捉学生的知识基础
上个学期,班里转来一个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很多,我将作业本发还给他,然他更正错题,并告诉他做作业要认真读题目,认真思考。他把更正好的作业本给我检查,都更正对了。不久,第一单元考试了,他考的很差。我找他谈话:“你的作业不都更正对了吗?怎么还做这么多错?”他耷拉个脑袋,脸一阵红一阵白,用非常小的声音说:“考试卷里的题目我都认真读了,但还是不会做。”“那你平时的作也不是都更正了吗?”他犹豫了很长时间,说:“我平时的作业是看同学的后才更正对的。”原来,他的作业做错的原因是知识有缺漏,而不是没认真审题。针对他这种情况,我上课时特别关注他,常常提问他,发现他有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他的作业常常面改,发现有知识缺漏就及时给予补上,渐渐地,他作业中的错误在慢慢地减少。
学生在解决“一个圆的半径是2厘米,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分别是多少?”这个问题时常常会把“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这两句话的意思不能透彻理解,不知道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线(曲线或线段)围成的,归根结底是他们不能理解“周长”这个概念,解题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弄清“周长”这个概念。
学生出现学习中的错误,不能单纯地认为是他们没有认真所致,其实,更多的情况是他们有知识缺漏。当学生出现学习中的错误时,教师要深入实际认真研究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再对症下药,有针对性能够地采取必要的纠正错误的措施,使他们得到进步。学生作业做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掌握得不准确,而是考虑不周全,一些隐含条件没挖掘出来,三是没有很好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等。
学生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基础,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没有必要再花太多的时间。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要捕捉信息,了解掌握学生哪些知识掌握得好,哪些知识有缺漏,再针对他们调整教学。
三、捕捉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教学表内除法时,要求学生用“8÷2=()”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原来想:学生可能会编出“8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以分几份?”但学生却编出“妈妈买来8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显然,前一种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较抽象、较枯燥,而后一种却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是学生较熟悉的,是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学起来有趣味,理解也容易些。学生学习大部分是以直观的、感性的材料作支柱,他们建立数概念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概括形成的。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是高度概括了的,较抽象。教学时,教师应将教材中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较抽象的内容加以改造,使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成为具体的,让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材料,降低学习材料的难度,使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与学生的大脑的成熟水平同步,从而使他们学起来更轻松。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吧!
教学统计时,我让学生用举手的方法统计同班同学最喜欢的跑步、跳绳、游泳三种体育运动项目的人数。统计规则是每人只选一种,举一次手。每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学生举手了,师生共同数出了举手的人数。忽然,又一学生说:“老师,王刚举两次手。”王刚辩解道:“我没有举两次手。”“你有,我看见的。”“老师,李明也举两次手了。”另一同学说。这一情形,我课前没料到,怎么办?来个顺水推舟吧!我抛出一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他们是举一次手呢,还是举两次手?”学生陷入了沉思。一会儿,陈红想出了办法,说:“把喜欢跑步的、跳绳的和游泳的人数加起来,看看他们的和是不是我们班的总人数45人。它们的和如果是45,就说明他们没有举两次手,如果比45大,就说明他们有可能举两次手了。”我问:“陈红这种办法可以吗?”“可以”“好吗?”“好”“那大家把喜欢参加这三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多少。”学生计算,报答案,是45。
老师抛出的“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他们是举一次手呢,还是举两次手?”这个问题是统计学中求和计数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时还没要求学生学习的,但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发生碰撞,提出这个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且,也是最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学生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这是丰富和鲜活的信息,此时是深挖教学资源的内在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大好时机,教师应灵活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把对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让他们的思维在活动中碰撞、升华。
此外,教师也要注捕捉自己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想法,因为有些好的想法就在一闪念之中,如果能及时将其捕捉,再将它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中,就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捕捉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在教学“认识”‘倍’”时,拿来红、黄、蓝三种小花各若干朵准备做教学中的猜花游戏,课前学生们围着看,其中一学生说:“老师,你的这些花是准备将给我们的!”在快下课时,我拿出小花说:“刚才,有同学说这些花是奖给你们的,你们猜猜看,老师的这些花是不是要奖给你们的?这些花就是要奖给你们的,奖给谁呢?”此时,我停下来,面对着微笑,扫视了全班学生一遍后继续说:“奖给上课专心听课,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发言,作业认真完成的同学。现在,我们先用这些花来做猜花游戏。……”课在继续中,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课前说的话看起来平常,却显露出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赏。老师的一句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就可以让学生乐滋滋地高兴好久,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告诉他什么地方都行。孩子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在课快结束时,做猜花游戏,这本身就给学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活动机会,寓教于学生喜爱的游戏中,加上教师积极富鼓励性的语言、面部表情及目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孩子小,分辨是非能力差,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常常分不清。告知孩子,什么是好的行为,是老师赞赏的行为,给他们以正面的引导,心理暗示,使他们学会思考和比较,在辨别和筛选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些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的意愿。
“老师,你还没有给我写100分呢!”我常常听到学生对我们这么说。原来,我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只能给他们作业中的对或错分别打上“√”或“×”,加上一些简短的评语,而没有打分,只有当他们将错题更正后才给他们写上“100”。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更正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昨夜一发下去,他们就认真地更正,然后迫不及待地拿给我检查,让我写上100分。是啊,学生们是多么希望自己的作业能得100分。他们如此看重100分,老师完全可以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
其实,老师完全没有必要早早地给学生们判个低分,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能学好,久而久之,对数学失去兴趣,树立起高度的自信心,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想孩子们在学业上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并且在情感、社会能力、智力、精神等方面有所发展,树立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给孩子们一点自信和鼓励吧!相信他们经过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二、捕捉学生的知识基础
上个学期,班里转来一个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很多,我将作业本发还给他,然他更正错题,并告诉他做作业要认真读题目,认真思考。他把更正好的作业本给我检查,都更正对了。不久,第一单元考试了,他考的很差。我找他谈话:“你的作业不都更正对了吗?怎么还做这么多错?”他耷拉个脑袋,脸一阵红一阵白,用非常小的声音说:“考试卷里的题目我都认真读了,但还是不会做。”“那你平时的作也不是都更正了吗?”他犹豫了很长时间,说:“我平时的作业是看同学的后才更正对的。”原来,他的作业做错的原因是知识有缺漏,而不是没认真审题。针对他这种情况,我上课时特别关注他,常常提问他,发现他有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他的作业常常面改,发现有知识缺漏就及时给予补上,渐渐地,他作业中的错误在慢慢地减少。
学生在解决“一个圆的半径是2厘米,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分别是多少?”这个问题时常常会把“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这两句话的意思不能透彻理解,不知道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线(曲线或线段)围成的,归根结底是他们不能理解“周长”这个概念,解题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弄清“周长”这个概念。
学生出现学习中的错误,不能单纯地认为是他们没有认真所致,其实,更多的情况是他们有知识缺漏。当学生出现学习中的错误时,教师要深入实际认真研究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再对症下药,有针对性能够地采取必要的纠正错误的措施,使他们得到进步。学生作业做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掌握得不准确,而是考虑不周全,一些隐含条件没挖掘出来,三是没有很好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等。
学生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基础,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没有必要再花太多的时间。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要捕捉信息,了解掌握学生哪些知识掌握得好,哪些知识有缺漏,再针对他们调整教学。
三、捕捉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教学表内除法时,要求学生用“8÷2=()”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原来想:学生可能会编出“8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以分几份?”但学生却编出“妈妈买来8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显然,前一种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较抽象、较枯燥,而后一种却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是学生较熟悉的,是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学起来有趣味,理解也容易些。学生学习大部分是以直观的、感性的材料作支柱,他们建立数概念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概括形成的。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是高度概括了的,较抽象。教学时,教师应将教材中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较抽象的内容加以改造,使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成为具体的,让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材料,降低学习材料的难度,使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与学生的大脑的成熟水平同步,从而使他们学起来更轻松。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吧!
教学统计时,我让学生用举手的方法统计同班同学最喜欢的跑步、跳绳、游泳三种体育运动项目的人数。统计规则是每人只选一种,举一次手。每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学生举手了,师生共同数出了举手的人数。忽然,又一学生说:“老师,王刚举两次手。”王刚辩解道:“我没有举两次手。”“你有,我看见的。”“老师,李明也举两次手了。”另一同学说。这一情形,我课前没料到,怎么办?来个顺水推舟吧!我抛出一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他们是举一次手呢,还是举两次手?”学生陷入了沉思。一会儿,陈红想出了办法,说:“把喜欢跑步的、跳绳的和游泳的人数加起来,看看他们的和是不是我们班的总人数45人。它们的和如果是45,就说明他们没有举两次手,如果比45大,就说明他们有可能举两次手了。”我问:“陈红这种办法可以吗?”“可以”“好吗?”“好”“那大家把喜欢参加这三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多少。”学生计算,报答案,是45。
老师抛出的“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他们是举一次手呢,还是举两次手?”这个问题是统计学中求和计数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时还没要求学生学习的,但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发生碰撞,提出这个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且,也是最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学生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这是丰富和鲜活的信息,此时是深挖教学资源的内在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大好时机,教师应灵活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把对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让他们的思维在活动中碰撞、升华。
此外,教师也要注捕捉自己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想法,因为有些好的想法就在一闪念之中,如果能及时将其捕捉,再将它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中,就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