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黄连胃舒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民间疗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1314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自拟黄连胃舒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抑酸、抗感染等标准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予以自拟黄连胃舒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细胞凋亡水平、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蛋白激酶B(AKT)、人体抑癌基因蛋白53(p53)、B淋巴细胞瘤2(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75例儿童重症药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患儿发病年龄0~17岁,其中婴儿期13例(17.33%),1~3岁11例(14.67%),3~6岁13例(17.33%),6~12岁33例(44.00%),12~18岁5例(6.67%);SJS 44例(58.60%),DHS 20例(26.60%),TEN 11例(14.60%)。常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33例,44.00%),解热镇痛类(14例,18.67%),抗癫痫类(13例,17.33%)。
目的:探讨芪榆油纱布外敷对糖尿病足患者肉芽生长及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8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4例.对照组给予混合液纱布外敷治疗,观察组给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内脏脂肪的影响。方法:选取单纯性肥胖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干预和饮食干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加用靳三针疗法,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0d,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脂肪率、内脏脂肪面积、内脏脂肪含量指数及体质量指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体脂肪率、内脏脂肪含量指数及体质量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男,77岁。全身散发皮肤肿块1个月。组织病理示:表皮变薄,真皮全层大量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部分区域具有亲表皮性,部分细胞胞体大,可见核分裂像。诊断:结外皮肤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确诊后转至肿瘤科,给予P-Gemox方案化疗。
患儿,男,5个月。右侧下肢伸侧反复浸润性红斑、水疱5个月。皮肤科查体:右下肢伸侧红褐色斑块,表面呈橘皮状,皮损右侧可见水疱形成,Darier征阳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轻度增厚,真皮浅中层可见大量肥大细胞浸润。结合病史、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为以肥大细胞瘤为表现的婴儿皮肤型肥大细胞增多症一例,未予特殊处理,目前随访中。
患者,女,66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鼻尖部出现浸润性斑块、结节、厚重的黄痂,皮损逐渐增多。HIV抗体(+),皮损表面脓性分泌物培养提示奴卡菌。进一步培养菌株提取基因组DNA,经扩增测序后,提示该奴卡菌分型为巴西奴卡菌。
目的:了解HIV阳性患者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2018年间在我院皮肤性病门诊就诊的HIV感染阳性并行梅毒检测患者的资料,分析梅毒患病感染情况及治疗转归效果。结果:480例HIV阳性患者中梅毒感染率为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在21~30岁之间、同性传播、性伴人数大于2、有不安全注射史及未接受HAART治疗;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性伴人数大于2人、有不安全注射史、未接受HAART治疗、CD4+T细胞数量,
47岁男性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化疗期间出现皮疹,经过皮肤活检、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手段确定系肿瘤皮肤浸润。由此回顾相关文献,并总结MM皮肤浸润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现状。
硬红斑(erythema induratum)分为2型,一种为Bazin型,属血源性皮肤结核病,另一种为Whitfield,是一种血管炎,即结节性血管炎。硬红斑与结节性血管炎临床与病理相似,是否应各为独立疾病尚有不同看法,Lever等认为结节性血管炎仅是硬红斑的早期或轻型[1]。临床上两者均好发于小腿屈面,常对称分布。基本损害为豌豆至蚕豆大的皮下硬结,逐渐增大并与皮肤粘连,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结节可渐软化破溃,形成深在性不规则坑穴样伴以陡峭或潜行性溃疡,分泌物稀薄淡黄色或带有干酪样小块
近年来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在恶性肿瘤治疗中逐渐广泛,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率,但其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十分常见。根据作用靶点的不同对靶向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分析,可找出其中的共性与个性,为皮肤科及肿瘤科医生提供诊疗的新思路。本文将分别从细胞膜相关抑制剂、胞内信号通路抑制剂及免疫检测点抑制剂三个方面综述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靶向药物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其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