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来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i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导思想中明确的大战略、大思路、大举措.新时代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功能具有指挥棒特性,内容具有整体贯通性,实施具有结构平衡性,组织具有关系协同性,影响具有外溢推动性.其重要价值在于:引领教育发展方向性调整,推动教育评价体系性建设,促进教育生态根本性变革,促成教育服务格局性重塑,推动价值力量凝聚性生长.针对教育评价本身及其背后的立德树人、科学研究、教育治理、社会服务等所构成的问题系统,改革要建立由教育评价形成性目标、立德树人促进性目标、科学研究支撑性目标、教育治理提升性目标、社会发展旨归性目标构成的目标系统,通过确立“评价育人”新理念、推进评价新实践、健全评价新机制、完善评价改革新保障等综合措施,整体、分层、有序、平衡、协同地实施.
其他文献
同案同判旨在通过指导案例和类案检索制度促进法律统一适用,从而树立司法公信力.同案同判表示着司法技术化趋势,而司法技术化是中国近代以来愈加推崇的形式理性及其所引领的市场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案同判一方面保证了法律的确定性与司法的形式正义,另一方面却因法律适用过程中的技术化操作牺牲了部分个案的实质正义.既然同案同判的最终目的 是向社会树立司法公正价值,那么就必须兼顾社会公正观.当代社会的主流公正观是在法治前提下追求情理法兼容.这是法律儒家化的结果,符合中华文明的和谐平衡观,是传统司法的首要原则.司法技术
在引入三阶层体系的背景之下,学界对我国《刑法》第14条中犯罪故意的体系性地位产生了诸多争议.在犯罪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不法的主观化和罪责的客观化、规范化,心理性故意确立了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地位,而罪责故意与违法性认识(不法意识)则留在罪责层面,成为罪责的核心要素.无论是以不法论的基础还是从我国实定法的角度来看,心理性故意均应归属于构成要件而非罪责;在承认故意的双重地位的前提下,对容许性构成要件错误采取“法律效果转用的罪责理论”是迄今为止最为妥当的见解;关于故意与违法性认识(不法意识)的关系,我国《刑法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广泛适用,进一步促进刑事案件审判活动的繁简分流,提升刑事审判效率,但也在挑战着传统的刑事审判规则.作为行使刑事审判权力的国家机关,法院在审理认罪认罚案件过程中,存在法检关系、审理程序、庭审内容、应对上诉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同时,还面临精准量刑难以推进、程序效率价值不明、庭审实质效果不足、对上诉权制约无力等方面的难题.对此亟需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提升法院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综合质效,其举措应包括但不限于:限定精准量刑的适用条件、健全分案和程序转化规则、明确庭审的审理重点和审理方式、确定并规
志气、骨气、底气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有的精神品质,具有特定的时代意蕴和科学的价值考量.时代新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凝聚丰厚的文化蕴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存有本质关联.要将文化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志气、骨气、底气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开设好文化课堂、开展文化实践、营造文化环境,构筑起激发、蕴育、淬炼、熏陶的有效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