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的生物概念,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为学生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传统的概念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背的过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如何教比教什么显得更为重要。新型的概念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掌握某个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实现概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关键在于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景,从“趣”入手,引导学生自行获得概念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以问引思,通过教师巧妙地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问题情景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教师提问的技巧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其效果,情境中的设问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又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解决,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动机。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针对高中学生应有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通过下面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1)生物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从何而来?(食物中的有机物)<2)有机物中的能量在体外是通过什么途径释放的?(燃烧途径)(3)有机物中的能量在体内是通过什么途径释放的?(呼吸作用)(4)呼吸作用和燃烧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结果相同但条件以及过程不同)(5)呼吸作用类似燃烧,为何我们没有感觉到有机物的燃烧呢?(呼吸作用的释能是分步进行的)通过课前师生对问题的讨论,不仅可以让学生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而且自然引出有氧呼吸的相关学习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带着探究问题的心情来学习,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概念并获得概念。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概念,学生不但有意义地获得了概念,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的过程,发展了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比那种以灌输的方式教授概念的模式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准确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正确地理解概念
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概念和表象都具有概括性特征,但概念处于高级的水平。它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抽象的特征。故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概念体系,是牢固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
在教学概念时,首先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或方式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了解概念的文字表述及逻辑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区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而且还会提高学生对概念认知的科学性、准确性。这方面的做法有:(1)通过“变式”教学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2)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明辨概念的异同和适用范围。例如,极体和极核可以用下面的表格来加以区分和理解。
其次,要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许多概念不是孤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学生产生混淆的因素,其主要类型有:(1)相邻概念关系,如根、茎、叶;(2)相反概念关系,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3)从属概念关系,如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脂类与类脂;(4)并列概念关系,如叶绿体与线粒体,等等。当头脑中形成了这些概念的多种联系,就建立了概念体系。概念体系一旦建立,将会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概念,更有利于选择更为科学有效的途径区分概念。如辨析“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时,就不会无从下手,而是运用相反概念关系来处理之。
三、强化记忆,科学记忆,指导学生高质量地记住概念
在学习過程中,高质量地记住概念是运用概念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前提,是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表现。为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记忆的目的性、重要性、必要性,促使其在记忆时舍得花时间、主动花时间,增强记忆训练的自觉性;其次要指导学生科学记忆,以提高记忆的质量。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记忆、图形记忆、尝试回忆记忆、联想辐射记忆、对比记忆等进行科学记忆。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的识记能力。如在“脂类与类脂”的教学中,通过对内涵和外延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它们,然后绘出关系图(如上图),让学生观察此图和其中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再记忆,这样不但记忆效果好、质量高,而且有利于识记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概念
知识迁移能力简言之就是在变化了的情境和背景中再认、再现相关知识,并作出科学准确的提取、阐述和应用的能力。概念、判断、推理是科学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科学的思维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刻性、辨析的准确性、运用的灵活性。为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中,教师应积极地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如投影、课件等,将易错、易混的概念以不同的情境呈现出来,使之从“甲背景”移至“乙背景”、由“文”变成“图”,等等,训练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把握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如提出以下问题:“将发育过程中均出现囊状结构的两个生物的相关结构制成片并观察,发现A生物的a结构的细胞有的染色体数目是2N,有的是3N,B生物的b结构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则AB两生物的囊状结构分别叫什么名称?”这个问题就是将常在“形态结构”习题中考查的知识迁移到了“显微结构和细胞分裂”的新情境中进行考查的典型例子(答案:a结构是被子植物的胚珠,其珠被和受精极核发育过程中细胞均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故其染色体数目可能出现2N、3N,因而其囊状结构是胚囊,b结构的染色体数目是2N,故其是囊胚)。又如“疏松透气的土壤常有利于矿质养料的吸收,其有什么道理?”这个问题,就是运用“主动运输”这一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问题(答案:植物吸收矿质离子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其要消耗ATP,而ATP的产生与呼吸作用有关,在疏松透气的土壤中,根细胞有氧呼吸旺盛,产生的ArrP多,从而有利于对矿质养料的吸收)。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辨析及在新情境中再认、再现概念的能力,而且还训练了学生运用概念的灵活性。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创设问题情景,从“趣”入手,引导学生自行获得概念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以问引思,通过教师巧妙地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问题情景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教师提问的技巧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其效果,情境中的设问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又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解决,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动机。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针对高中学生应有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通过下面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1)生物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从何而来?(食物中的有机物)<2)有机物中的能量在体外是通过什么途径释放的?(燃烧途径)(3)有机物中的能量在体内是通过什么途径释放的?(呼吸作用)(4)呼吸作用和燃烧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结果相同但条件以及过程不同)(5)呼吸作用类似燃烧,为何我们没有感觉到有机物的燃烧呢?(呼吸作用的释能是分步进行的)通过课前师生对问题的讨论,不仅可以让学生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而且自然引出有氧呼吸的相关学习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带着探究问题的心情来学习,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概念并获得概念。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概念,学生不但有意义地获得了概念,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的过程,发展了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比那种以灌输的方式教授概念的模式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准确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正确地理解概念
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概念和表象都具有概括性特征,但概念处于高级的水平。它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抽象的特征。故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概念体系,是牢固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
在教学概念时,首先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或方式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了解概念的文字表述及逻辑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区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而且还会提高学生对概念认知的科学性、准确性。这方面的做法有:(1)通过“变式”教学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2)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明辨概念的异同和适用范围。例如,极体和极核可以用下面的表格来加以区分和理解。
其次,要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许多概念不是孤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学生产生混淆的因素,其主要类型有:(1)相邻概念关系,如根、茎、叶;(2)相反概念关系,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3)从属概念关系,如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脂类与类脂;(4)并列概念关系,如叶绿体与线粒体,等等。当头脑中形成了这些概念的多种联系,就建立了概念体系。概念体系一旦建立,将会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概念,更有利于选择更为科学有效的途径区分概念。如辨析“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时,就不会无从下手,而是运用相反概念关系来处理之。
三、强化记忆,科学记忆,指导学生高质量地记住概念
在学习過程中,高质量地记住概念是运用概念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前提,是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表现。为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记忆的目的性、重要性、必要性,促使其在记忆时舍得花时间、主动花时间,增强记忆训练的自觉性;其次要指导学生科学记忆,以提高记忆的质量。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记忆、图形记忆、尝试回忆记忆、联想辐射记忆、对比记忆等进行科学记忆。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的识记能力。如在“脂类与类脂”的教学中,通过对内涵和外延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它们,然后绘出关系图(如上图),让学生观察此图和其中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再记忆,这样不但记忆效果好、质量高,而且有利于识记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概念
知识迁移能力简言之就是在变化了的情境和背景中再认、再现相关知识,并作出科学准确的提取、阐述和应用的能力。概念、判断、推理是科学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科学的思维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刻性、辨析的准确性、运用的灵活性。为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中,教师应积极地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如投影、课件等,将易错、易混的概念以不同的情境呈现出来,使之从“甲背景”移至“乙背景”、由“文”变成“图”,等等,训练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把握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如提出以下问题:“将发育过程中均出现囊状结构的两个生物的相关结构制成片并观察,发现A生物的a结构的细胞有的染色体数目是2N,有的是3N,B生物的b结构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则AB两生物的囊状结构分别叫什么名称?”这个问题就是将常在“形态结构”习题中考查的知识迁移到了“显微结构和细胞分裂”的新情境中进行考查的典型例子(答案:a结构是被子植物的胚珠,其珠被和受精极核发育过程中细胞均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故其染色体数目可能出现2N、3N,因而其囊状结构是胚囊,b结构的染色体数目是2N,故其是囊胚)。又如“疏松透气的土壤常有利于矿质养料的吸收,其有什么道理?”这个问题,就是运用“主动运输”这一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问题(答案:植物吸收矿质离子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其要消耗ATP,而ATP的产生与呼吸作用有关,在疏松透气的土壤中,根细胞有氧呼吸旺盛,产生的ArrP多,从而有利于对矿质养料的吸收)。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辨析及在新情境中再认、再现概念的能力,而且还训练了学生运用概念的灵活性。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