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n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用游戏、制造悬念、联系生活、通过实验、借助数学史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有关研究表明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猜想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使学生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实践.
  
  一、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中;能使学生在繁重枯燥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而游戏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初中生是最能诱发其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在讲“游戏公平吗”这节内容时,课前我们分组制作了两个转盘:转盘A和转盘B,每个转盘都被分成6个圆心角相等的扇形,分别写有1~6六个数字,只是顺序不同.转盘A上是1、2、3、4、5、6;转盘B上是1、3、5、2、4、6.我们利用这两个转盘做游戏.每组三个人,一人做甲,一人做乙,另一个人记录和监督.游戏规则是:
  (1)甲自由转动转盘A,同时乙自由转动转盘B;
  (2)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几就顺时针走几格,得到一个数字(如在转盘A中,如果指针指向3,就按顺时针方向走3格,得到数字6);
  (3)如果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就得1分,否则不得分;
  (4)转动10次转盘,记录每次得分的结果,得分高的人为胜者.
  学生们快速地拿出转盘,开始做游戏.小组中,“甲”每次都得分,而“乙”不一定每次都得分.游戏结束后,做“乙”的学生不愿意了,争着说:“老师,游戏不公平!我不做‘乙’了,我也要做‘甲’.‘甲’每次都得分,而我们却不是.”笔者便顺其自然地说:“为什么‘甲’总是得分,而‘乙’却不是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想”,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质疑探究的积极性.
  
  二、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进而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探索下去,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学生的思维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最为活跃,教师如果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疑问,激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和其他知识、手段来解决“存疑”,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延续.
  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一章时,问学生:“你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这样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带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驱动力.
  
  三、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是融为一体的.新课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学习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此,教师可以用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这样导入:“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面,塑料桶的盖,1元硬币的面,汽车、自行车的车轮,等等,接着问学生:“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虽然这是学生熟知的,但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笔者抓住机遇切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的特征,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便主动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四、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当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中,笔者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抽象的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确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角与角的相等、不等、两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笔者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经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左右.笔者再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左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呢?请同学们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构成了一个怎样的角?”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然后,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笔者提出:“观察拼接图形,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五、借助数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有其很强的抽象性和严谨性,然而它又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数学教学过程在注重严谨的同时,把数学科学的发现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还历史本来面目,恰当插入一些数学发展的历史故事,数学家的名言传记,用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史实,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
  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怎样教[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1-2.
  [责任编辑:黄春香]
其他文献
在体育教学中,方法容易模式化,为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大纲教材的特点及规律,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机能发展,从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尤其是对独联体各国贸易的日趋频繁,旅游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为了适应这一发展,提高导
很多时候,我们会运用各种各样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以为这样就能给予学生最优良的教学资源,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优势。本人认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固然是必要的,是一种优势,但是,这些教学工具毕竟都是生硬的,毫无感情的。作为传道授业的师者,做到这些往往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对学生有一种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心理、情绪出发,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学习情绪,正确地引导,使英语教学更为顺利地进行。    一、
用小角X射线散射法、^31P核磁共振技术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对多烯脂肪酸多相脂质体的液晶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胆固醇、多烯脂肪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均对PE脂质体的液晶
一首哙炙人口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的歌曲使新疆吐鲁番美名远扬。有着高昌、交河古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坎儿井等悠久历史的新疆旅游名城吐鲁番,更为
期刊
【摘 要】 伴随着我国从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过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出来。其中,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和谐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新课改下的弱势群体,善于寻找并放大弱势群体的“闪光点”,树立成功的榜样,发挥强势学生的带动、辐射作用,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共处、均衡发展的优美环境,促进全体学生的可
开展主旋律教育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活泼、扎实、有效?。几年来,通
一、农村中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体育课程标准》都强调学校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这为民族传统体育进人学校体育课堂
在近日举办的2017中国国际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就天然气分布式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专家们指出,"十三五"期间,天然气将成为我国能源转型
教师的教育劳动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的自我完善,实质上是努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即开掘自然和社会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使之获得充分的发展,以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