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听了一节小学体育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山羊分腿腾跃”。整节课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学生学得非常起劲,最后所有人都能按要求完成动作,有的完成得还相当漂亮!教学目标圆满完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从这节课上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一、教学目标少而集中
这节体育课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初步学会“山羊分腿腾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整节课都在学习和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再强化巩固练习。目标小而集中,怎么会达不成呢?
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动辄三四个,多则五六个,从知识与内容,过程与方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字到词到句到段再到篇,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一股脑塞进一节课里,课堂“臃肿不堪”。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课上教师拼命在“赶”,从一个环节赶向另一个环节,争分夺秒,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就这样疲于奔命。想要面面俱到,其结果却是“一处不到”,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不深不透,教与不教并无两样,这样的课堂又有多少实效可言?
所以当下最重要的是给语文“减负”“瘦身”,让语文课轻装上阵。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曾经说过: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可教的内容很多,可以训练的技能也很多,字詞句段篇,听说读写悟,不可能全面开花,一定要善于取舍,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来教。
比如识字教学,不是每个生字都要拼读,都要讲解,可以选择最难读最难写的几个进行指导;比如作文教学,不是一节课上把所有的写作方法都教给学生,可以选择一两种方法,让学生学深学透,真正能够掌握,能够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至于一节课上选择哪些教学内容?目标如何确定?这要根据学段要求、学生情况和文本特点,多方面考虑,内容宜少不宜多,目标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切切实实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二、实践活动自主充分
这堂体育课上教师说的话加起来不超过15分钟,讲解动作要领简洁明了,反馈小结点到为止,剩下的时间全部交给了学生。变着法子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发现问题立即叫停,略加讲解后再接着练习。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单独辅导,结果很快就跟上了“大部队”。
其实语文课跟体育课一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祖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形成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像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教练员要指导运动员练习,教给他方法,但是绝不可能代替运动员去训练。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的精彩要来自于学生的精彩,教师要学会“隐身”,把学生推到台前。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语文老师性格木讷,不善表达。于是语文课上他避开自己的弱项,让学生去讲,去练。他呢?做忠实的听众。结果一年下来,这个班的学生一个个能言善辩,考试成绩也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所以语文老师要善于创造各种时机,给学生提供展示和实践的平台。错了,没关系,指导了再来。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学生自然会悟到理解和表达的技巧。
让学生自主实践,首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每个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感悟,充分朗读和回味。只有深度思考,和文本深入对话,才能有所领悟,产生思维的火花。教学环节不宜太多,不能走过场,“雨过地皮湿”,这是没有实效的。要朗读,就要把读落到实处,让学生经历从不会读到读得流利,从泛泛地读到读出内在的情感的过程,这样的学才是充分的,有效的。
比如练习说话,那就要给足时间,指导学生不仅会说,而且说得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这就是语文能力的生长。其次,要经常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堂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摒弃课堂上一问一答,只有少数几个优等生当“主角”的现状,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也要互动。合作学习,相互讨论,汇报成果,点评交流,应该成为课堂的常态,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机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张弛有道
为了让学生掌握山羊分腿腾跃的动作,体育老师设置了一系列有坡度的活动。开始是热身运动。接下来分成四个步骤学习动作。课堂上老师还几次让学生围绕轮胎做一些小游戏,放松一下稍显疲惫的身躯。这样有张有弛,学生身心始终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
想想我们的语文课上也会设计多种多样的训练,诸如练习概括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仿照课文写一段话等等。设计意图很好,但是往往效果却不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没有安排有坡度的练习,缺少循序渐进的指导过程,教学是在一个平面上的,不是呈爬坡状,所以学生感到困难,参加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
请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翠鸟》片段:
师:翠鸟,多美的名字啊,小朋友读得多动听呀!谁读读第一段?(生读第1自然段。读得正确、流利)
师:读得一字不差,是很了不起的。我再提个要求,能不能让人一听你的朗读,就好像见到翠鸟一样?大家都练一练,把表现翠鸟特点的词语做个记号。
(学生边读边画,老师巡视指导,嘴里说着:“有人画了‘红色的’……有人画了‘橄榄色’……”学生读完后又请之前那位学生读,读得大有进步)
师:这次听他读,我真的像见到了翠鸟。为什么?因为他把“红色”“橄榄色”“透亮灵活”“又尖又长”等词语读得特别清楚,特别响亮,让我听了以后,印象特别深刻。看谁能赛过他?(接着又有两位学生读,一个比一个好)
师:你们很喜欢翠鸟,是吗?可是从你们的朗读中,我还不能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看谁既能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又让人听了感觉到你很喜欢它。先练一练。(学生又兴致勃勃地读起来。老师指名读,又做了范读。老师的范读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最后全班齐读) 师:小朋友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味道!是不是有人会背了?(有几个人举手,表示会背)读熟了,会背了,你们今后写小动物的外形(板书:外形)就不发愁了。
于永正老师的朗读指导清晰地呈现出了三个阶段:读正确、读流利,读出特点,读出喜爱的情感。三个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提升。朗读方法指导不着痕迹,灵活巧妙。比如为了让学生读出翠鸟的特点,提出要求:“能不能让人一听你的朗读,就好像见到翠鸟一样?把表现翠鸟特点的词语做个记号。”巧妙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想象画面,关注关键词语,把关键词语读清楚,读响亮,这样翠鸟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怎样读出喜爱的情感?先让学生充分练习,然后指名朗读,教师再示范朗读,最后齐读,一次又一次地练习,最后自然而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地步。
纵观这个片段,学生的朗读呈现一个阶梯性的前进状态,从开始的不太流利到最后充满感情地朗读,鲜明表现出了翠鸟的特点,表达出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最后甚至能够有感情背诵,学生的进步令人惊叹。
当然,长时间聚精会神做一件事是很容易疲劳的,更何况是小学生呢?我们的语文课适时也可以轻松一些,幽默一些,多些欢笑,多些快乐。比如,穿插一个有趣的故事,哼唱两句歌词,做做小游戏等等,这样有张有弛,学习才会更轻松更高效。
四、教师示范适时有效
在这节40分钟的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的示范动作做了不下三四次:学生练习之前先看老师做,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老师再做,边做边讲解。最后小结时老师又一次示范,也请做得好的学生来示范,让大家寻找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差距,然后进一步调整动作,让动作更加轻松规范。就在这一次次的示范中,学生掌握了动作要领。很难想象,如果老师只是站在一边反复讲解,学生会是怎样一副模样?
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有多少次示范呢?答案是很少甚至没有。我们习惯于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究竟怎样才是有感情?让学生写作文,老师自己写过下水文吗?哪里是难点?怎样写才算是精彩?学生完全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最终有的直接“掉进了河里”。如果老师在学生朗读前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写字,老师自己先写几个端正漂亮的字,在学生做批注前先出示自己的读书笔记,这样学生是不是就可以少走些弯路,更多一些学习的积极性呢?
于永正老师特别重视教师的示范。每次走进课堂之前,他一定会反复朗读课文,反复练写生字,练到自己满意为止。听他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学生个个忍俊不禁,跃跃欲试;听他读《第一次抱母亲》大家又忍不住眼眶发热,潸然泪下,从心底里迸发出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他在黑板上的每一个汉字都端正规范,刚劲有力,这样的示范胜过了万语千言。有时候,教师好的示范胜过了一切华丽优美的辞藻,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綜上所述,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语文老师真的应该多向体育老师学习。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一门课程,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返璞归真,洗净铅华,轻装上阵,还原本色,回归本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动起来,练起来,简简单单教语文,这是那节体育课带给我的最大启示。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一、教学目标少而集中
这节体育课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初步学会“山羊分腿腾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整节课都在学习和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再强化巩固练习。目标小而集中,怎么会达不成呢?
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动辄三四个,多则五六个,从知识与内容,过程与方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字到词到句到段再到篇,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一股脑塞进一节课里,课堂“臃肿不堪”。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课上教师拼命在“赶”,从一个环节赶向另一个环节,争分夺秒,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就这样疲于奔命。想要面面俱到,其结果却是“一处不到”,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不深不透,教与不教并无两样,这样的课堂又有多少实效可言?
所以当下最重要的是给语文“减负”“瘦身”,让语文课轻装上阵。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曾经说过: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可教的内容很多,可以训练的技能也很多,字詞句段篇,听说读写悟,不可能全面开花,一定要善于取舍,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来教。
比如识字教学,不是每个生字都要拼读,都要讲解,可以选择最难读最难写的几个进行指导;比如作文教学,不是一节课上把所有的写作方法都教给学生,可以选择一两种方法,让学生学深学透,真正能够掌握,能够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至于一节课上选择哪些教学内容?目标如何确定?这要根据学段要求、学生情况和文本特点,多方面考虑,内容宜少不宜多,目标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切切实实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二、实践活动自主充分
这堂体育课上教师说的话加起来不超过15分钟,讲解动作要领简洁明了,反馈小结点到为止,剩下的时间全部交给了学生。变着法子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发现问题立即叫停,略加讲解后再接着练习。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单独辅导,结果很快就跟上了“大部队”。
其实语文课跟体育课一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祖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形成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像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教练员要指导运动员练习,教给他方法,但是绝不可能代替运动员去训练。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的精彩要来自于学生的精彩,教师要学会“隐身”,把学生推到台前。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语文老师性格木讷,不善表达。于是语文课上他避开自己的弱项,让学生去讲,去练。他呢?做忠实的听众。结果一年下来,这个班的学生一个个能言善辩,考试成绩也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所以语文老师要善于创造各种时机,给学生提供展示和实践的平台。错了,没关系,指导了再来。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学生自然会悟到理解和表达的技巧。
让学生自主实践,首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每个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感悟,充分朗读和回味。只有深度思考,和文本深入对话,才能有所领悟,产生思维的火花。教学环节不宜太多,不能走过场,“雨过地皮湿”,这是没有实效的。要朗读,就要把读落到实处,让学生经历从不会读到读得流利,从泛泛地读到读出内在的情感的过程,这样的学才是充分的,有效的。
比如练习说话,那就要给足时间,指导学生不仅会说,而且说得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这就是语文能力的生长。其次,要经常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堂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摒弃课堂上一问一答,只有少数几个优等生当“主角”的现状,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也要互动。合作学习,相互讨论,汇报成果,点评交流,应该成为课堂的常态,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机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张弛有道
为了让学生掌握山羊分腿腾跃的动作,体育老师设置了一系列有坡度的活动。开始是热身运动。接下来分成四个步骤学习动作。课堂上老师还几次让学生围绕轮胎做一些小游戏,放松一下稍显疲惫的身躯。这样有张有弛,学生身心始终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
想想我们的语文课上也会设计多种多样的训练,诸如练习概括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仿照课文写一段话等等。设计意图很好,但是往往效果却不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没有安排有坡度的练习,缺少循序渐进的指导过程,教学是在一个平面上的,不是呈爬坡状,所以学生感到困难,参加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
请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翠鸟》片段:
师:翠鸟,多美的名字啊,小朋友读得多动听呀!谁读读第一段?(生读第1自然段。读得正确、流利)
师:读得一字不差,是很了不起的。我再提个要求,能不能让人一听你的朗读,就好像见到翠鸟一样?大家都练一练,把表现翠鸟特点的词语做个记号。
(学生边读边画,老师巡视指导,嘴里说着:“有人画了‘红色的’……有人画了‘橄榄色’……”学生读完后又请之前那位学生读,读得大有进步)
师:这次听他读,我真的像见到了翠鸟。为什么?因为他把“红色”“橄榄色”“透亮灵活”“又尖又长”等词语读得特别清楚,特别响亮,让我听了以后,印象特别深刻。看谁能赛过他?(接着又有两位学生读,一个比一个好)
师:你们很喜欢翠鸟,是吗?可是从你们的朗读中,我还不能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看谁既能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又让人听了感觉到你很喜欢它。先练一练。(学生又兴致勃勃地读起来。老师指名读,又做了范读。老师的范读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最后全班齐读) 师:小朋友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味道!是不是有人会背了?(有几个人举手,表示会背)读熟了,会背了,你们今后写小动物的外形(板书:外形)就不发愁了。
于永正老师的朗读指导清晰地呈现出了三个阶段:读正确、读流利,读出特点,读出喜爱的情感。三个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提升。朗读方法指导不着痕迹,灵活巧妙。比如为了让学生读出翠鸟的特点,提出要求:“能不能让人一听你的朗读,就好像见到翠鸟一样?把表现翠鸟特点的词语做个记号。”巧妙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想象画面,关注关键词语,把关键词语读清楚,读响亮,这样翠鸟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怎样读出喜爱的情感?先让学生充分练习,然后指名朗读,教师再示范朗读,最后齐读,一次又一次地练习,最后自然而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地步。
纵观这个片段,学生的朗读呈现一个阶梯性的前进状态,从开始的不太流利到最后充满感情地朗读,鲜明表现出了翠鸟的特点,表达出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最后甚至能够有感情背诵,学生的进步令人惊叹。
当然,长时间聚精会神做一件事是很容易疲劳的,更何况是小学生呢?我们的语文课适时也可以轻松一些,幽默一些,多些欢笑,多些快乐。比如,穿插一个有趣的故事,哼唱两句歌词,做做小游戏等等,这样有张有弛,学习才会更轻松更高效。
四、教师示范适时有效
在这节40分钟的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的示范动作做了不下三四次:学生练习之前先看老师做,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老师再做,边做边讲解。最后小结时老师又一次示范,也请做得好的学生来示范,让大家寻找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差距,然后进一步调整动作,让动作更加轻松规范。就在这一次次的示范中,学生掌握了动作要领。很难想象,如果老师只是站在一边反复讲解,学生会是怎样一副模样?
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有多少次示范呢?答案是很少甚至没有。我们习惯于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究竟怎样才是有感情?让学生写作文,老师自己写过下水文吗?哪里是难点?怎样写才算是精彩?学生完全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最终有的直接“掉进了河里”。如果老师在学生朗读前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写字,老师自己先写几个端正漂亮的字,在学生做批注前先出示自己的读书笔记,这样学生是不是就可以少走些弯路,更多一些学习的积极性呢?
于永正老师特别重视教师的示范。每次走进课堂之前,他一定会反复朗读课文,反复练写生字,练到自己满意为止。听他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学生个个忍俊不禁,跃跃欲试;听他读《第一次抱母亲》大家又忍不住眼眶发热,潸然泪下,从心底里迸发出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他在黑板上的每一个汉字都端正规范,刚劲有力,这样的示范胜过了万语千言。有时候,教师好的示范胜过了一切华丽优美的辞藻,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綜上所述,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语文老师真的应该多向体育老师学习。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一门课程,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返璞归真,洗净铅华,轻装上阵,还原本色,回归本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动起来,练起来,简简单单教语文,这是那节体育课带给我的最大启示。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