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本人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提到创新教育,部分教师想的多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以为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别人是否提过,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营造出创新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集体学习中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实施合作学习,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即是在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并概括、提取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疑问,自觉地去解决问题、去创新。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充分的感知,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教师可利用数学中的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数学家成长的轨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定理的形成过程等。这样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急于出示结论,而应重在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改正错误。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是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儿童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强烈的求知欲能点燃儿童思维的火花,也是儿童最可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但创造性人才的特点——用好奇的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却是永驻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如对于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只有在教师的配合下,学生才能在自由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创新才能,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责 编 涵 冰)
一、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提到创新教育,部分教师想的多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以为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别人是否提过,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营造出创新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集体学习中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实施合作学习,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即是在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并概括、提取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疑问,自觉地去解决问题、去创新。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充分的感知,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教师可利用数学中的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数学家成长的轨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定理的形成过程等。这样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急于出示结论,而应重在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改正错误。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是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儿童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强烈的求知欲能点燃儿童思维的火花,也是儿童最可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但创造性人才的特点——用好奇的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却是永驻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如对于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只有在教师的配合下,学生才能在自由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创新才能,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