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不停地超越并跨越着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fafaal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媒 》去年第10期曾刊发我对尹明华所著《千日之旅总编辑思考》一书的评论《思维,不断地开启并开拓着》。时隔一年,在我看到作者又一部宏篇力作并阅读其重要章节后, 心头不禁闪过又一个题目《脚步,不停地超越并跨越着》。
  这两部有关传媒的专著足以证明,尹明华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著述者,又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实践者。在传媒这片耕耘易、收获难的土地上,他不停地总结、不停地探索、不停地实践,故而拓出一方沃土,取得丰硕收成。
  分析起来,尹明华的《总编辑思考》和《传媒再造》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都包含丰厚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写的都是实践后的总结和总结后的再实践。不同的是,前者是一个总编辑的思考,思考的是“传媒如何制造”,诸如怎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报纸怎样办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办好专版、专刊,怎样抓好广告、发行:而后者是一个社长的谋划,谋划的是“传媒如何再造”,诸如传媒如何实现发展中的超越和超越式的发展,如何再造辉煌的传媒和传媒的辉煌。显然,从《总编辑思考》到《传媒再造》,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又攀升了一个台阶。如果说前者是总编辑运筹帷幄的结晶,那么后者就是策划人冲关夺隘的纪录。
  《传媒再造》中,洋洋一百篇文写的都是“再造”的蓝图,悠悠五十万言做的都是“再造”的文章。一个“再”字,生发出作者再创新、再发展的的理念;一个“再”字,激励着作者再跨越、再前行的脚步。“再造”不仅贯穿于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而且还展现于作者自序和文章目录中。
  在“自序”中,作者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抒发了自己面对机遇、不畏风险的勇气和信心。他写道:“不可复制的机遇,轻叩着每一次渴求,与最好的状态对接,即使去体验一次,也需要勇敢和目光,巨大的回报只能从风险中产生。”
  纵观全书,九个部分的标题,诸如助推发展、信心重拾、突破重围、制度创设、思想装备等,无不体现出作者对传媒再造的理念和决心。具体说来,《助推发展》中的13篇文章毫无例外地都是有关“发展”的题目,比如创新发展、推进发展、领先发展等;在《突破重围》的20篇文章中,前10篇是“数字化战略”的内容,后10篇是“建设网站”的内容,二者说的都是新兴媒体的创建。《制度创设》中的6篇文章是对深入改革、创新突破的思考和设想;《思想装备》和《心灵交汇》中的文章,分别通过调研和谈心,开启报社员工的思想和心灵。
  那么,作者为何能够提出“传媒再造”的任务和目标?请看以下的精彩之笔:“纸质媒体面对着一个变化的时代,一方面要调整自身,另一方面要利用一些悖论对传统的做法进行冲击。”“我们每天都在争取突破,突破体制的束缚和观念的束缚,突破的关键在于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机制。”“在今天这个多元化时代,在这个变平了的地球上,产业跨境配制、文化跨境交流、资本跨境流动、资源跨界配制,每一个经济体或经济单位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经营方式的认识跨度,即跨出历史、传统和行业、方式的局限,开辟更有利于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未来。”
  冲击、突破、跨境,这就是尹明华对“传媒再造”思维的核心点。正是有了这样的思维,才使他带领解放日报实现  战略,先后推出手机报、数码杂志、电子报和公共视屏;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才使解放日报特刊搭载“神六”升入太空;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心,报社才能控股新华传媒并借壳上市。这就是创新的见证,这就是跨越的力量。
  从《传媒再造》中,我们看到了一种责任、一种激情,责任在肩、激情在胸,传媒辉煌何愁不再?
其他文献
手机电视在广电与电信双方共同推动下,围绕奥运做出了很多文章。但奥运过后,手机电视会如何发展?广电与电信在融合进程中ˬ将占据主动?  在对待手机电视业务的态度上,移动运营商和广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移动运营商积极拓展业务市场,广电则稳步跟进。  从上海文广到北广传媒,再到央视网,其手机电视业务似乎都未受到广电总局的青睐。在上述三家的DMB(数字多媒体广播)、DAB(数字音频广播)、
期刊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2009年,对于传媒界来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情况下,新闻出版业逆势上扬,总产值成功跨过万亿大关。这一年,无论是庆祝国庆60周年报道,还是一些突发性事件报道,广大传媒工作者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传媒界所有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所有传媒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代表柳斌杰署长,向
期刊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旦媒体领域的数字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以纸为媒介的平面媒体,必将被边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足以引起平面媒体变革的新媒体还没有出现,以媒体形式产生的网站、手机报和其他我们所能看到的新媒体尚不足以对报纸构成致命的威胁。这一方面留给了我们应对变化的时间,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致命威胁”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当前我们必须增加对新媒体的
期刊
今天的CMMB犹如昨日的小灵通。无论是技术、产品的成熟程度,还是运营、市场的环境等,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小灵通曾上演的“辉煌”,CMMB能够续写吗?  政策层面“名不正则言不顺”,小灵通在“拼市场”的时候,身份的合法性一直是其软肋,政策是制约小灵通发展的最大障°¬。与之形成对比的是,CMMB背靠广电总局“好乘凉”。从总局科技司到广科院、规划院、设计院无一不给予大力度支持,各“一把手”甚至亲
期刊
本刊讯 (记者 卢剑锋)5月8日,由传媒杂志社主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人民网传媒频道协办的第五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邵
期刊
作为一种电视体制,公共电视因其不以追求商业利润而具有的独立性、公正性,在许多国家的广播电视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英国的BBC、日本的NHK等电视机构不仅是本国重要的媒体机构,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但随着商业电视的迅速发展,公共电视面临着越来越强烈的冲击。面对挑战,各国的公共电视机构都在积极应对并做出调整。BBC作为一家具有世界影响的广播电视机构,作为世界公共广播电视的鼻祖及代表,其策略调整对
期刊
据MRI(美国最权威的读者数据调研机构,为美国杂志提供读者状况报告,与检测杂志发行量的ABC、BPAW一样属于第三方认证机构,其数据受到杂志社和广告主的充分信任)2008年春天的统计,《AARP杂志》2007年的期发量高达2420.43万册,比上年增长4.1%,而《读者文摘》只有968.48万册,比上年减少4.1%。笔者认为,《AARP杂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下几点。  服务性报道 AAR
期刊
在中国,三网融合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回顾这十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三网融合的舞台上,始终忽隐忽现地活跃着这么一个影子,它不声张、不急躁,看似不紧不慢,但次次都能抢得先机,获取了国家所给予的种种“特权”,IPTV牌照、手机电视牌照、第一批互联网电视牌照、“国家数字电视开放实验室”、首个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融合业务创新实验室等等。这些“特权”中的任何一个,对于国内众多传媒公司来
期刊
印象中的烟台的美丽之一是安静,而我们在媒体中也身处在一个要避免动静过大的位置。在媒体运作中凡是有可能引起常态变化的行为,必然包含着风险,并且不能保证获得成功。因此,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把目光投放在再造后的价值体现上。换句话说,在不妨碍我们对价值追求的前提下,我们将尽可能避免体制变革的困扰。  全媒体流程再造应该包括跨媒体内容,但是事实上,由于体制的限制,我们目前还无法进入广播电视领域,而这个领域已在很
期刊
本期编辑部集中了采访力量对我国第四直辖市重庆报业的生态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扫瞄与报道,在此基础上,也撰写了有一定份量的分析性文字。总的感觉是虽然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但把问题和矛盾作了尽可能的挖掘与披露,为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讯。依笔者之见,重庆报业,连同类似情形的根本性症结,其一,在于报业的生态结构是否基本合理;其二,在于市场竞争的规则是否基本到位。  就报业的生态结构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