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书馆演变和发展的轨迹亦是其功能不断扩展完善的轨迹。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的拓展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也是新形势下图书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图书馆人必须锐意创新,不断拓展文化休闲服务的新领域。
关键词: 图书馆; 文化休闲 ; 拓展 ; 创新
党的十八大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张,并首次将文化产业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定了争取到2020年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图书馆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大众文化休闲服务方面将面临着崭新的发展机遇。
1.图书馆功能的演变和发展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的形态和功能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1.古代图书馆,以藏为主,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我国古代图书馆被称为"阁、观、院"等,多以藏书为主,建筑都是封闭式的藏书楼,只为极少数的上层阶级服务,不对社会大众开放。在西方,图书馆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藏书楼"时期,普罗大众难以接触。2.传统图书馆,从以藏为主逐渐转到藏用结合,以用为主,并对社会开放。其功能也从单一的文献收藏保存向民众教育转化,成为一个集收藏、管理、借阅三位一体的公众服务机构。3.现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除了具有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和开展社会教育外,更增添了传递信息和提供文化休闲服务的功能。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片应用也为图书馆这种服务功能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服务的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应与时俱进,从单纯提供文献收藏、借阅进一步发展到提供各种文化休闲服务,成为大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休闲服务是新形势下图书馆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休闲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生活,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服务,是图书馆在新形势下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要求,拓展和创新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必然选择,亦是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1 文化休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使我国公民全年的法定节假日增加到了114天,这就为人们的文化娱乐、旅游、体育锻炼等休闲生活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障。"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成为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与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同样,也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1] 大众用于休闲阅读和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参与的人数也越来多,"节日休闲阅读"成为一种普片社会现象,而图书馆就成为他们开展"文化休闲之旅"的首选之地。
2.2 文化休闲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对人类发展具有独特文化功能的图书馆,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延伸和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图书馆是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机构,在满足人们对文献信息、科学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应为广大民众提供文化休闲等服务。图书馆拥有丰富多彩的休闲文献资料、清新高雅的文化氛围和舒适宁静的优美环境,能为大众提供适合他们不同口味的"休闲文化大餐",让公众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渡过美好休闲时光的同时陶冶他们的情操,并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素质。
近年来,继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馆也相继加入到了"免费"阵营,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城市中将涌现大量平民百姓的"文化休闲驿站"。不过免费开放后,能否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艺术大餐,能否给大众带来更为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是这些机构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图书馆必须从自身发展的前提出发,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利用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它在大众文化休闲中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因此,图书馆开展各种文化休闲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图书馆的人气,而且可以拉近图书馆和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和他们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和谐、全面发展。
3.创新思路,不断拓展和延伸文化休闲服务的新领域。
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图书馆作为大众的终身学校和重要的信息枢纽,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因此,图书馆不仅要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中心,更应成为大众终身教育和文化休闲中心。今天,图书馆已成为社会文化组织中最完善、最具吸引力、也最贴近市民生活的文化与知识学习网络。图书馆除了书刊资料,还可以有展览厅、演讲厅、小剧场、学术活动室、影视欣赏室等各类文化设施。人们在那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亲切随意,看看书刊,会会朋友。[2]
3.1 图书馆应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力量,担负着构建公众精神家园的重任。因此,它理应成为传播和践行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之门。现代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要在社会上形成读书学习的氛围,即在每个人心中建造一座图书馆,现代人从中汲取养分,并逐渐养成一种文化气度,这样他们的文化休闲活动就会始终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3.2 图书馆应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人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倡导"和谐社会"时代主题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逐步增多,大众对精神文化层次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选择文化休闲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份上海闵行区"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问卷调查报告表明:闲暇时间选择"自主学习阅读"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2%,而闲暇时间常去的场所一项选择"图书馆(室)"的比例高达37.4%,远高于"体育馆"和"电影院",可见图书馆在文化休闲活动中已成为人们丰富个性、实现自我提升、健全人格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场所。 3.3 文化休闲服务融入大众,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
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地发展,图书馆必须打破壁垒,放下身段,积极地融入到大众中去,从以藏为中心走向以用为中心,从以书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在不断创新中积极拓展大众文化休闲功能的新空间。
3.3.1 不断完善图书馆的软硬环境,使其成为大众文化休闲的好去处。现代图书馆已成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因此要创设发挥文化休闲功能的环境,不仅给人们带来文化和知识,同时使人们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有利于群众陶冶情操,提高德、智、美修养水平。硬环境方面,图书馆的内部布置应宁静整洁、清新舒适,注重为读者提供高雅幽静的读书氛围,当读者身处图书馆内,高矮相宜的书架、休闲的桌椅、柔软的沙发、便捷的电子阅读机,使读者随手可取需要的文献,营造出"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舒适阅读氛围。软环境方面,图书馆提供的休闲文化资料和文献应该是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知识性强,也要具备普及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实用性。[3]
3.3.2 积极拓展文化休闲活动的受众面,力求全覆盖。图书馆的公益性和大众教育性质决定了它必须面对全体受众。对公共图书馆来说整个社会就是其开展文化休闲服务的舞台,无论读者的身份的贵贱、年龄的大小、身体条件的强弱,图书馆的大门应始终为他们敞开。如不久前发生在上海浦东图书馆两个动人的小故事:一位露宿街头的乞丐,夹着一捆破棉絮走进来,读者服务部不是呵斥赶人,而是跑去商店买来一个大包,帮这位特殊读者把棉絮装起来,之后任由他徜徉在书海中,而周围的读者竟也与他相处泰然。还有一位刑满释放的忠实读者,在身陷囹圄时读到浦东图书馆赠送的《牛虻》,深深被其中的精神力量打动,以前从不读书的他,立志要用书籍充实头脑,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4]
图书馆还应该将其文化休闲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广大的社区、企业、学校、军营、农村乃至家庭,使其成为广大市民的"第二起居室"。例,2007年浦东图书馆在金桥建起了首个蓝领公寓图书馆,让外来务工人员也能沐浴书香,在辛勤劳作一天后能放松心情,尽情享受文化休闲带来的快乐。现在,浦东图书馆支援的蓝领图书室、民工子弟小学图书室达到34个,还在26个镇的325个行政村建了农家书屋,使图书馆的文化休闲服务获得了新的增长空间。
3.3.3 不断创新和发展文化休闲的内涵和外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图书馆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它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读书求知及文化休闲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为己任,积极探索动态的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内伸外延的服务空间。a: 整合和开发以文化休闲为导向的专项资源建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大众文化需求。如广东省东莞图书馆建设了全国首家漫画图书馆、富有地方特色的粤剧图书馆、衣食住行一室通的大众生活主题图书馆、专为台商服务的台湾书屋、专为儿童服务的玩具图书馆等专题图书馆,这些各具特色专题图书馆迅速成为广大市民高雅的文化休闲场所。b: 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文化休闲讲座。当前,中国许多面向社会的图书馆所组织的开放性讲座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山东省图书馆的"大众讲坛",浙江图书馆的"文澜讲坛",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黑龙江省图书馆的"龙江论坛",湖北省图书馆的"名家讲坛"、"荆楚讲坛"等,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5] c: 在图书馆内开辟"书吧"、"咖啡吧"、"会客吧"等休闲区,使图书馆成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当今社会,信息终端可以连接到每个家庭,人们足不出户就可获得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读者来图书馆的目的已不再单纯为了获得信息和知识,而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舒适宁静的文化氛围、休闲放松的心情,以缓解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使走进图书馆的读者有一种"家"的感觉。d: 开展以文化休闲为主题的各种展览和演讲活动,内容上涉及读书、舞蹈、音乐、网络、营养学、手工艺等,它既能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力,又能增加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e: 走出图书馆,积极参与馆外文化休闲活动。可以与学校、街道共同发展文化网络;在城乡结合部,可以设立"农民工休闲书屋",让农民工在闲暇时间既能学习一些专业技能,又能解乏消遣,使图书馆的服务得到有效延伸;设立"农村留守儿童爱心书屋",为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
[2]常林. 适应国际图书馆变革趋势 促进北京现代文化生态环境建设. http://blog.sina.com.cn//libraryboy 2007.1
[3]陈杏. 建设现代、高雅的文化休闲场所-东莞图书馆调研思考之一.文化传播网 2007.10.
[4]绿茶氤氲.浦东图书馆:精神世界永不限高,文化服务融入大众.休闲论坛 2011.8
[5]祝新艳. 高校图书馆在大众精神休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经济研究导刊 2011(6)7-8
作者简介:欧阳彩新,男,1967.10 生,馆员,现任南华大学图书馆流通部副主任,已发表论文数篇。
关键词: 图书馆; 文化休闲 ; 拓展 ; 创新
党的十八大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张,并首次将文化产业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定了争取到2020年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图书馆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大众文化休闲服务方面将面临着崭新的发展机遇。
1.图书馆功能的演变和发展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的形态和功能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1.古代图书馆,以藏为主,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我国古代图书馆被称为"阁、观、院"等,多以藏书为主,建筑都是封闭式的藏书楼,只为极少数的上层阶级服务,不对社会大众开放。在西方,图书馆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藏书楼"时期,普罗大众难以接触。2.传统图书馆,从以藏为主逐渐转到藏用结合,以用为主,并对社会开放。其功能也从单一的文献收藏保存向民众教育转化,成为一个集收藏、管理、借阅三位一体的公众服务机构。3.现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除了具有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和开展社会教育外,更增添了传递信息和提供文化休闲服务的功能。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片应用也为图书馆这种服务功能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服务的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应与时俱进,从单纯提供文献收藏、借阅进一步发展到提供各种文化休闲服务,成为大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休闲服务是新形势下图书馆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休闲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生活,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服务,是图书馆在新形势下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要求,拓展和创新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必然选择,亦是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1 文化休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使我国公民全年的法定节假日增加到了114天,这就为人们的文化娱乐、旅游、体育锻炼等休闲生活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障。"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成为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与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同样,也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1] 大众用于休闲阅读和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参与的人数也越来多,"节日休闲阅读"成为一种普片社会现象,而图书馆就成为他们开展"文化休闲之旅"的首选之地。
2.2 文化休闲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对人类发展具有独特文化功能的图书馆,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延伸和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图书馆是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机构,在满足人们对文献信息、科学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应为广大民众提供文化休闲等服务。图书馆拥有丰富多彩的休闲文献资料、清新高雅的文化氛围和舒适宁静的优美环境,能为大众提供适合他们不同口味的"休闲文化大餐",让公众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渡过美好休闲时光的同时陶冶他们的情操,并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素质。
近年来,继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馆也相继加入到了"免费"阵营,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城市中将涌现大量平民百姓的"文化休闲驿站"。不过免费开放后,能否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艺术大餐,能否给大众带来更为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是这些机构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图书馆必须从自身发展的前提出发,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利用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它在大众文化休闲中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因此,图书馆开展各种文化休闲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图书馆的人气,而且可以拉近图书馆和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和他们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和谐、全面发展。
3.创新思路,不断拓展和延伸文化休闲服务的新领域。
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图书馆作为大众的终身学校和重要的信息枢纽,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因此,图书馆不仅要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中心,更应成为大众终身教育和文化休闲中心。今天,图书馆已成为社会文化组织中最完善、最具吸引力、也最贴近市民生活的文化与知识学习网络。图书馆除了书刊资料,还可以有展览厅、演讲厅、小剧场、学术活动室、影视欣赏室等各类文化设施。人们在那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亲切随意,看看书刊,会会朋友。[2]
3.1 图书馆应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力量,担负着构建公众精神家园的重任。因此,它理应成为传播和践行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之门。现代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要在社会上形成读书学习的氛围,即在每个人心中建造一座图书馆,现代人从中汲取养分,并逐渐养成一种文化气度,这样他们的文化休闲活动就会始终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3.2 图书馆应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人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倡导"和谐社会"时代主题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逐步增多,大众对精神文化层次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选择文化休闲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份上海闵行区"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问卷调查报告表明:闲暇时间选择"自主学习阅读"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2%,而闲暇时间常去的场所一项选择"图书馆(室)"的比例高达37.4%,远高于"体育馆"和"电影院",可见图书馆在文化休闲活动中已成为人们丰富个性、实现自我提升、健全人格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场所。 3.3 文化休闲服务融入大众,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
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地发展,图书馆必须打破壁垒,放下身段,积极地融入到大众中去,从以藏为中心走向以用为中心,从以书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在不断创新中积极拓展大众文化休闲功能的新空间。
3.3.1 不断完善图书馆的软硬环境,使其成为大众文化休闲的好去处。现代图书馆已成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因此要创设发挥文化休闲功能的环境,不仅给人们带来文化和知识,同时使人们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有利于群众陶冶情操,提高德、智、美修养水平。硬环境方面,图书馆的内部布置应宁静整洁、清新舒适,注重为读者提供高雅幽静的读书氛围,当读者身处图书馆内,高矮相宜的书架、休闲的桌椅、柔软的沙发、便捷的电子阅读机,使读者随手可取需要的文献,营造出"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舒适阅读氛围。软环境方面,图书馆提供的休闲文化资料和文献应该是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知识性强,也要具备普及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实用性。[3]
3.3.2 积极拓展文化休闲活动的受众面,力求全覆盖。图书馆的公益性和大众教育性质决定了它必须面对全体受众。对公共图书馆来说整个社会就是其开展文化休闲服务的舞台,无论读者的身份的贵贱、年龄的大小、身体条件的强弱,图书馆的大门应始终为他们敞开。如不久前发生在上海浦东图书馆两个动人的小故事:一位露宿街头的乞丐,夹着一捆破棉絮走进来,读者服务部不是呵斥赶人,而是跑去商店买来一个大包,帮这位特殊读者把棉絮装起来,之后任由他徜徉在书海中,而周围的读者竟也与他相处泰然。还有一位刑满释放的忠实读者,在身陷囹圄时读到浦东图书馆赠送的《牛虻》,深深被其中的精神力量打动,以前从不读书的他,立志要用书籍充实头脑,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4]
图书馆还应该将其文化休闲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广大的社区、企业、学校、军营、农村乃至家庭,使其成为广大市民的"第二起居室"。例,2007年浦东图书馆在金桥建起了首个蓝领公寓图书馆,让外来务工人员也能沐浴书香,在辛勤劳作一天后能放松心情,尽情享受文化休闲带来的快乐。现在,浦东图书馆支援的蓝领图书室、民工子弟小学图书室达到34个,还在26个镇的325个行政村建了农家书屋,使图书馆的文化休闲服务获得了新的增长空间。
3.3.3 不断创新和发展文化休闲的内涵和外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图书馆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它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读书求知及文化休闲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为己任,积极探索动态的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内伸外延的服务空间。a: 整合和开发以文化休闲为导向的专项资源建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大众文化需求。如广东省东莞图书馆建设了全国首家漫画图书馆、富有地方特色的粤剧图书馆、衣食住行一室通的大众生活主题图书馆、专为台商服务的台湾书屋、专为儿童服务的玩具图书馆等专题图书馆,这些各具特色专题图书馆迅速成为广大市民高雅的文化休闲场所。b: 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文化休闲讲座。当前,中国许多面向社会的图书馆所组织的开放性讲座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山东省图书馆的"大众讲坛",浙江图书馆的"文澜讲坛",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黑龙江省图书馆的"龙江论坛",湖北省图书馆的"名家讲坛"、"荆楚讲坛"等,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5] c: 在图书馆内开辟"书吧"、"咖啡吧"、"会客吧"等休闲区,使图书馆成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当今社会,信息终端可以连接到每个家庭,人们足不出户就可获得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读者来图书馆的目的已不再单纯为了获得信息和知识,而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舒适宁静的文化氛围、休闲放松的心情,以缓解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使走进图书馆的读者有一种"家"的感觉。d: 开展以文化休闲为主题的各种展览和演讲活动,内容上涉及读书、舞蹈、音乐、网络、营养学、手工艺等,它既能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力,又能增加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e: 走出图书馆,积极参与馆外文化休闲活动。可以与学校、街道共同发展文化网络;在城乡结合部,可以设立"农民工休闲书屋",让农民工在闲暇时间既能学习一些专业技能,又能解乏消遣,使图书馆的服务得到有效延伸;设立"农村留守儿童爱心书屋",为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
[2]常林. 适应国际图书馆变革趋势 促进北京现代文化生态环境建设. http://blog.sina.com.cn//libraryboy 2007.1
[3]陈杏. 建设现代、高雅的文化休闲场所-东莞图书馆调研思考之一.文化传播网 2007.10.
[4]绿茶氤氲.浦东图书馆:精神世界永不限高,文化服务融入大众.休闲论坛 2011.8
[5]祝新艳. 高校图书馆在大众精神休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经济研究导刊 2011(6)7-8
作者简介:欧阳彩新,男,1967.10 生,馆员,现任南华大学图书馆流通部副主任,已发表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