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高铁总设计师张曙光在美国的豪宅近期被曝光。张曙光和其妻王兴购置的豪宅位于洛杉矶市。这套别墅占地近2793平方米,住房面积约为381平方米,拥有五间卧室。
火速升迁 闷声发财
2002年11月,张曙光和王兴二人以全款购得此屋。据推算,张王二人买下这套别墅大概花了86万美元左右。按照当年汇率(1:8.28),相当于人民币712万元。
而2002年的张曙光,正处在人生低谷之中。他在1998年当上铁道部客车处处长,负责审批地方铁路局的客车更新计划和进京、进沪的列车时刻。但因为各方面对他“反映”不好,2001年被部里外放到沈阳铁路局任局长助理,虽属平级调动,职权却大大缩水。
很难想象,一个每个月挣2200多元工资的铁道部客车处处长,能够在美国买得起这样的豪宅。
在美国置业多半可归功于其妻王兴生财有道。即使在铁路系统,亦少有人能叫出张妻的真名,只有在她涉足的铁路集便器市场,才有人确知她现名“王兴”。
所谓铁路集便器,即在列车上收集厕所排泄物的全套设备,在整个铁路建设和采购的大盘子里只是一个很小的部件。但王兴看上这个领域自有道理。在一位机车生产厂商的内部人士看来,这个领域不涉及行车安全,不引人注目,市场却不小(数十亿元规模),对于身份特殊的王兴来说,可谓是一条相对安全的赚钱大道。
而张曙光的调动,也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蛰伏期。
2003年3月,随着刘志军接任铁道部部长,张曙光很快开始了他的火速升迁之路。
2003年4月,张曙光调任北京铁路局副局长,升了半级。不到半年,被调回部里,出任铁道部装备部副部长兼高速办副主任,负责高铁技术引进。
2004年,张曙光又被提拔为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兼副总工程师,后被称为“高铁设计第一人”。
2004年,亦恰逢中国第五次铁路大提速。提速后的25T型客车都要安装真空集便器。王兴顶着“张曙光老婆”的头衔,很快搭上了这班提速快车。
按照2010年底已经交付的453辆动车计算,动车集便器的市场规模就超过25亿元,而2010年新造车又有上千辆,集便器市场规模又新增50亿元。这些订单背后,都少不了王兴的身影。
会来事的张曙光
因“反映”不好而被外放、削权的张曙光,在刘志军接任铁道部部长后,便平步青云,可见二人感情之深。但能得到刘志军青睐,则和张曙光“很会来事”分不开。
张曙光身高近一米八,相貌堂堂。他和妻子王兴都曾就读于兰州铁道学院。王兴1960年出生,比张曙光小四岁。“虽然王兴貌不惊人,但父亲当时是铁道部
里的‘老人’,资历很深,和部里很多人都很熟悉。”前述张曙光同事称。
王兴的父亲王亚良,上世纪80年代初曾在国际铁路联盟中国驻波兰办事处任职,80年代中期任铁道部外事局副局长一职。当时铁道部经常去波兰开会,王亚良负责接待。
据另一位铁道部内部人士透露,张曙光初到铁道部之时,没有地方安置,直到1992年初车辆局成立验收室。在同事眼里,当时的张曙光“并不起眼,很普通的一个人”,没有人想到张后来能升至高位。
张曙光很快熟悉了部里的工作,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客车处。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客车处是车辆局的实权部门,以“接触面广和水深”而著名,其职能一是编制每年的新造客车计划,在铁道部下属机车制造厂间分配各厂的制造指标;二是负责审批地方铁路局的客车更新计划,这对地方局非常重要,就连刘志军在沈阳局当局长时也要“跑部”多要指标。
前述铁道部内部人士回忆说,“下面铁路局需要新客车,但分配权在客车处处长手里,所以路局都要和客车处拉关系。有次客车处处长去沈阳出差,刘志军亲自接送,吃饭时敬酒。刘志军酒量不大,非得和他喝六杯酒,希望客车处能给沈阳局60辆客车,但当时的客车处处长最终敷衍了事。”此外,客车处还负责确定各地方铁路局每年开往北京、上海的列车时刻、次数;同时审核批准科研项目和分配科研经费。
在验收室工作两年之后,1994年初,张曙光私下透露希望调往客车处,当时客车处的领导同意“让张曙光过来先呆三个月试试”。其时,客车处连处长共五个人,副处长一职一直空缺。1994年,张曙光填补了这一空缺,从此展现出出众的沟通能力。
张曙光在客车处任职时的一位同事称,“张曙光擅长交际,很会来事”,很多对外的交际应酬都由张出面。客车处经常要参与铁路设备物资招标和展会,张很愿意去,有时还要5万元的出场费。
1998年,张升任客车处处长。但不久,就有各地的厂长私下里反映对张的感觉“不太好”,“要条件,给好处”,但都不明说具体事情。2001年,张曙光被调至沈阳铁路局任局长助理。对这个决定,时任副部长的刘志军还颇有意见。
成为刘志军亲信
而张曙光之所以能够成为刘志军的铁杆亲信,关键在于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其想法。
曾与张曙光共事的多位铁路人士证实,张曙光和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关系非同一般,是刘的铁杆亲信”。张曙光后来步步高升,正得益于刘志军的大力提拔。铁道部一位退休人士透露,张曙光和刘志军1997年已经认识;1998年张曙光调到客车处后,两个人关系更加密切起来,“当时刘志军任铁道部主管运输的副部长,负责提速试验,需要客车处的人现场配合”。 刘志军以“工作拼命”著称。“这个人在工作方面没的说,是个拼命三郎,经常晚上12点还叫人去开会,开到早上3点。”前述消息人士回忆说,当时的客车处处长年近退休,扛不住频频半夜开会,“几番折腾之后,客车处处长就派张曙光去应付刘志军”。张曙光由此进入刘志军的视野。
据一位接近张曙光的人士透露,有一次刘志军半夜打电话给张曙光,问他在干什么,张说在处理一个电务故障,这给刘志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8年10月,原客车处处长退休,张曙光官升一级,正式出任车辆局客车处处长。从多位接近张曙光的人士描述中可以看出,张曙光之所以能够成为刘志军的铁杆亲信,关键在于他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刘的想法和命令。“刘志军爱熬夜,张曙光夜里就陪着刘志军;刘提出什么问题,张曙光都能提出些办法;刘志军爱好女色,张曙光就给安排。加上张曙光和刘志军一样,在人际交往方面会来事,两人很对脾气。”
2003年3月,刘志军出任新一届铁道部部长后,张曙光的升迁之路就此打开。铁道部很多人都知道,刘和前任部长傅志寰的关系并不融洽。傅志寰在提候选人名单时没有提刘志军,中央考核组下来考核时也提了不同意见。
“刘志军一上来,就取消了刚成立不久的客运公司,这是网运分离改革的试验田;又把傅志寰提拔的多名局级干部进行了岗位调整。”一位铁道部“老人”告诉记者。
刘志军烧的第三把火,是建立自己的人马。据上述铁道部退休人士透露,刘志军上台后,直接从铁道部此前不得志人员名单中选人,张曙光即在此列。
2003年4月,张曙光从沈阳铁路局调任北京铁路局,出任北京铁路局副局长。随后不到半年,即调回铁道部,出任铁道部装备部副部长兼高速办副主任,负责高铁技术引进。虽然张只是高速办的副主任,但因与刘志军关系掌握实权。按照惯例,铁路系统内人员至少应在原岗位干满一年才能升职,但在刘志军的重用下,张曙光突破了惯例,一年多时间三易其职,一路高升,2004年即出任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兼副总工程师,号称“中国高铁技术第一人”。
现在,张曙光与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均为阶下囚。在这短短一年间,高铁安全事故频发,负债窟窿逐渐浮现,铁道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近期获得的2000亿元资金,只能解燃眉之急,无法彻底解决随着铁路债务偿债高峰到来日益恶化的铁路财政。因为缺钱,高铁建设的步伐不得不一缓再缓,而当年刘志军极力反对的铁路改革已如箭在弦。
火速升迁 闷声发财
2002年11月,张曙光和王兴二人以全款购得此屋。据推算,张王二人买下这套别墅大概花了86万美元左右。按照当年汇率(1:8.28),相当于人民币712万元。
而2002年的张曙光,正处在人生低谷之中。他在1998年当上铁道部客车处处长,负责审批地方铁路局的客车更新计划和进京、进沪的列车时刻。但因为各方面对他“反映”不好,2001年被部里外放到沈阳铁路局任局长助理,虽属平级调动,职权却大大缩水。
很难想象,一个每个月挣2200多元工资的铁道部客车处处长,能够在美国买得起这样的豪宅。
在美国置业多半可归功于其妻王兴生财有道。即使在铁路系统,亦少有人能叫出张妻的真名,只有在她涉足的铁路集便器市场,才有人确知她现名“王兴”。
所谓铁路集便器,即在列车上收集厕所排泄物的全套设备,在整个铁路建设和采购的大盘子里只是一个很小的部件。但王兴看上这个领域自有道理。在一位机车生产厂商的内部人士看来,这个领域不涉及行车安全,不引人注目,市场却不小(数十亿元规模),对于身份特殊的王兴来说,可谓是一条相对安全的赚钱大道。
而张曙光的调动,也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蛰伏期。
2003年3月,随着刘志军接任铁道部部长,张曙光很快开始了他的火速升迁之路。
2003年4月,张曙光调任北京铁路局副局长,升了半级。不到半年,被调回部里,出任铁道部装备部副部长兼高速办副主任,负责高铁技术引进。
2004年,张曙光又被提拔为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兼副总工程师,后被称为“高铁设计第一人”。
2004年,亦恰逢中国第五次铁路大提速。提速后的25T型客车都要安装真空集便器。王兴顶着“张曙光老婆”的头衔,很快搭上了这班提速快车。
按照2010年底已经交付的453辆动车计算,动车集便器的市场规模就超过25亿元,而2010年新造车又有上千辆,集便器市场规模又新增50亿元。这些订单背后,都少不了王兴的身影。
会来事的张曙光
因“反映”不好而被外放、削权的张曙光,在刘志军接任铁道部部长后,便平步青云,可见二人感情之深。但能得到刘志军青睐,则和张曙光“很会来事”分不开。
张曙光身高近一米八,相貌堂堂。他和妻子王兴都曾就读于兰州铁道学院。王兴1960年出生,比张曙光小四岁。“虽然王兴貌不惊人,但父亲当时是铁道部
里的‘老人’,资历很深,和部里很多人都很熟悉。”前述张曙光同事称。
王兴的父亲王亚良,上世纪80年代初曾在国际铁路联盟中国驻波兰办事处任职,80年代中期任铁道部外事局副局长一职。当时铁道部经常去波兰开会,王亚良负责接待。
据另一位铁道部内部人士透露,张曙光初到铁道部之时,没有地方安置,直到1992年初车辆局成立验收室。在同事眼里,当时的张曙光“并不起眼,很普通的一个人”,没有人想到张后来能升至高位。
张曙光很快熟悉了部里的工作,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客车处。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客车处是车辆局的实权部门,以“接触面广和水深”而著名,其职能一是编制每年的新造客车计划,在铁道部下属机车制造厂间分配各厂的制造指标;二是负责审批地方铁路局的客车更新计划,这对地方局非常重要,就连刘志军在沈阳局当局长时也要“跑部”多要指标。
前述铁道部内部人士回忆说,“下面铁路局需要新客车,但分配权在客车处处长手里,所以路局都要和客车处拉关系。有次客车处处长去沈阳出差,刘志军亲自接送,吃饭时敬酒。刘志军酒量不大,非得和他喝六杯酒,希望客车处能给沈阳局60辆客车,但当时的客车处处长最终敷衍了事。”此外,客车处还负责确定各地方铁路局每年开往北京、上海的列车时刻、次数;同时审核批准科研项目和分配科研经费。
在验收室工作两年之后,1994年初,张曙光私下透露希望调往客车处,当时客车处的领导同意“让张曙光过来先呆三个月试试”。其时,客车处连处长共五个人,副处长一职一直空缺。1994年,张曙光填补了这一空缺,从此展现出出众的沟通能力。
张曙光在客车处任职时的一位同事称,“张曙光擅长交际,很会来事”,很多对外的交际应酬都由张出面。客车处经常要参与铁路设备物资招标和展会,张很愿意去,有时还要5万元的出场费。
1998年,张升任客车处处长。但不久,就有各地的厂长私下里反映对张的感觉“不太好”,“要条件,给好处”,但都不明说具体事情。2001年,张曙光被调至沈阳铁路局任局长助理。对这个决定,时任副部长的刘志军还颇有意见。
成为刘志军亲信
而张曙光之所以能够成为刘志军的铁杆亲信,关键在于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其想法。
曾与张曙光共事的多位铁路人士证实,张曙光和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关系非同一般,是刘的铁杆亲信”。张曙光后来步步高升,正得益于刘志军的大力提拔。铁道部一位退休人士透露,张曙光和刘志军1997年已经认识;1998年张曙光调到客车处后,两个人关系更加密切起来,“当时刘志军任铁道部主管运输的副部长,负责提速试验,需要客车处的人现场配合”。 刘志军以“工作拼命”著称。“这个人在工作方面没的说,是个拼命三郎,经常晚上12点还叫人去开会,开到早上3点。”前述消息人士回忆说,当时的客车处处长年近退休,扛不住频频半夜开会,“几番折腾之后,客车处处长就派张曙光去应付刘志军”。张曙光由此进入刘志军的视野。
据一位接近张曙光的人士透露,有一次刘志军半夜打电话给张曙光,问他在干什么,张说在处理一个电务故障,这给刘志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8年10月,原客车处处长退休,张曙光官升一级,正式出任车辆局客车处处长。从多位接近张曙光的人士描述中可以看出,张曙光之所以能够成为刘志军的铁杆亲信,关键在于他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刘的想法和命令。“刘志军爱熬夜,张曙光夜里就陪着刘志军;刘提出什么问题,张曙光都能提出些办法;刘志军爱好女色,张曙光就给安排。加上张曙光和刘志军一样,在人际交往方面会来事,两人很对脾气。”
2003年3月,刘志军出任新一届铁道部部长后,张曙光的升迁之路就此打开。铁道部很多人都知道,刘和前任部长傅志寰的关系并不融洽。傅志寰在提候选人名单时没有提刘志军,中央考核组下来考核时也提了不同意见。
“刘志军一上来,就取消了刚成立不久的客运公司,这是网运分离改革的试验田;又把傅志寰提拔的多名局级干部进行了岗位调整。”一位铁道部“老人”告诉记者。
刘志军烧的第三把火,是建立自己的人马。据上述铁道部退休人士透露,刘志军上台后,直接从铁道部此前不得志人员名单中选人,张曙光即在此列。
2003年4月,张曙光从沈阳铁路局调任北京铁路局,出任北京铁路局副局长。随后不到半年,即调回铁道部,出任铁道部装备部副部长兼高速办副主任,负责高铁技术引进。虽然张只是高速办的副主任,但因与刘志军关系掌握实权。按照惯例,铁路系统内人员至少应在原岗位干满一年才能升职,但在刘志军的重用下,张曙光突破了惯例,一年多时间三易其职,一路高升,2004年即出任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兼副总工程师,号称“中国高铁技术第一人”。
现在,张曙光与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均为阶下囚。在这短短一年间,高铁安全事故频发,负债窟窿逐渐浮现,铁道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近期获得的2000亿元资金,只能解燃眉之急,无法彻底解决随着铁路债务偿债高峰到来日益恶化的铁路财政。因为缺钱,高铁建设的步伐不得不一缓再缓,而当年刘志军极力反对的铁路改革已如箭在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