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说真话只是新闻的底线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3052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过西客站附近一条小胡同,就到了白岩松工作的地方: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小楼。楼道昏暗,室内装饰简单,地板踩起来“咯咯”直响。很难想象,如此大牌的主持人,办公室竟然如此简朴。
  身着蓝色衬衣,休闲裤,习惯性地将双臂交叉于胸前,并时不时用手轻扶一下黑框眼镜,屏幕下的白岩松依旧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他曾说过,10年前只是姓白,而如今头发也都白了,见面之后方觉并非戏言。
  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问他,在央视度过了18个年头,最为满意的是什么?他沉吟片刻,答案出人意料:“《新闻1 1》还活着。”
  
  “节目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2008年,《新闻1 1》开播,不仅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说教方式,而且大胆触及有关国计民生的敏感话题。曾有人私下对白岩松说,且看这个节目能活多久。
  4年过去了,这个节目不但还活着,而且在白岩松看来,它的锐气和精神还在,对新闻和社会的理解并未退步。“节目的媒体和公众关注度还在,‘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的确,活着并不容易。“如果只是报道事实,可能不一定特别难,但这是一个新闻评论,而且几乎是中央电视台唯一的评论节目,挑战当然是很大的。既有外在的环境问题,也有你自己的理解能力、反应速度、社会的传播过程中的分寸拿捏。这些东西,每天都是挑战。”白岩松坦言。
  事实上,自从这个节目开播以来,关于白岩松的传闻不绝于耳。从2009年的“自杀”,2010年的“挂职”,再到今年“辞职”,几乎每年网络上都会有一条关于他的传言。
  对此,白岩松一笑而过。他坦言自己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极不敏感的人,从未开过博客和微博,甚至也从未有人收到过他发的电子邮件。每每关于他的谣言在网上流传,他大多是几天后从同事处获知,哈哈一笑置之。
  今年,他再次“中枪”。温州动车事件发生后,白岩松在节目中批评时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现在我不敢信,不能信……要不停地、不断地、永远说真话,直到大家的信心真正建立起来。”事后,这期节目的文字版被网友整理出来,在网上广为流传。
  网上盛传他因此遭到批评,还写了检查。连同事都来向他求证,白岩松如以往一样大笑:“我多么希望是真的啊!”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确认,他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辞过职或写过检查。
  最近,他的一番话又被过度解读。在2011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上,当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为白岩松颁奖时,白岩松说,作为一名1989年毕业的大学生,与胡德平的家庭有着没有血缘的血缘关系。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可在白岩松看来,这话再正常不过。“我是1989年大学毕业的,而且我们这代人对邓小平、胡耀邦充满了敬意,之前也看到中央领导写的纪念胡耀邦的文章,所以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达。”
  白岩松对于引起这么多的议论也有几分无奈,他说他不会把每个问题都想得那么周全。“那会太累,大家愿意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吧。”
  
  央视代言人还是央视异类?
  不管白岩松愿不愿意,每有大事,他的评论总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甚至会被解读为高层授意,至少是代表了央视的态度。
  但白岩松自己却不喜欢这种“被代表”。“我们是在做新闻,不是在做某一种态度。”他说。
  白岩松向《中国新闻周刊》详解了《新闻1+1》每天制作的流程:每天中午12点前,编辑会给他报两到三个选题,他选定一个后再跟领导碰头。确定选题之后,他与团队会有一个交流,然后各自准备。下午,他一般都是在准备晚上的直播内容,如果是不熟悉的问题,就会准备得更为仔细。不过,经过20年电视生涯的历练,少有他不熟悉的领域。
  节目直播前,只有一个提纲,没有成文的稿子,甚至他自己事先都不确定节目上会具体说些什么。也就是说,上节目前,只有一个大体的方向和结构,更不存在所谓的领导授意。
  矛盾的是,在被视为央视代言人的同时,敢说敢言的白岩松又常被一些人认为是央视庞大的传播机器中的一个异类,一个体制内的坚守者。但他自己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是央视的一员。我所感受到的所有东西也是从央视得到的。”
  他说,许多人痛骂央视,但对于柴静、崔永元等主持人极尽赞美之词。“最后发现表扬最多的还是央视的。10年前大事看凤凰,如今已是看央视。所以,大家只是借骂央视反映另外的社会情绪。”
  在他看来,新闻向前走的过程中,本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机缘巧合”出现了节目被取消的情况。“我能够去面对,这又不是唯一的一次,也不见得未来不会发生,这就是职业风险问题,否则全世界的新闻界就不会有开天窗这个说法了。”
  
  带着理想,说有建设性的真话
  在同事敬一丹眼中,白岩松是一个“不传播毋宁死”的家伙。“因为我比较傻还比较轴,所以才坚持到今天。”白岩松这样总结自己的新闻历程。
  1985年,17岁的白岩松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中国广播报》工作,开始了记者生涯。1993年,他调入央视,成为《东方时空》的主持人,这成为他事业的第一个转折点。很快,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他为电视观众所熟识。
  4年之后,白岩松迎来了事业的第2个转折点。1997年香港回归,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做大型直播节目,白岩松被选为节目的主持人。在事后的表彰大会中,他成为唯一获得一等奖的现场报道主持人。那一年,白岩松29岁。
  随后的10多年中,面对着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白岩松越来越从容和淡定。
  如今,参加各种颁奖典礼前,白岩松都会问上一句:“为何把奖给我呢?”对方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你说真话,坚持新闻理想啊。”起初,听到这话,白岩松都会很开心,可当虚荣心消退之后,他颇感脸红:“真的是很不好意思。”
  20多年前,他在大学课堂上学到的是,“说真话”是新闻的底线;而到了如今,“说真话”却成为获奖的理由。“说真话是全世界几百年以来新闻最基本的底线,从来就不是上线。就比如,你永远不能夸别人不偷东西便是好人。”白岩松感叹。
  前几天,易中天问白岩松,“是梦想重要还是底线重要”。白岩松一如往常反应敏捷:“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制止底线的不断下滑,然后夯实底线,再慢慢抬高底线,站在抬高的底线上,你就会觉得离梦想近了一点。”
  令他担心的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很多地方底线都变成了上线,报道新闻时说真话也成了巨大的优点。“我们有没有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新闻都不说真话,后果会怎样?”
  他认为,后果就是,年轻一代失去危机感,公众失去了对真实社会的判断,很多年之后,今天的正面报道就会成为负面报道;相反,今天的负面报道,若是带着理想和建设性,很多年后回头看,它就是正面报道了,因为它促成了改变。
  这位资深的媒体人更为担心的,是新闻行业的没落。如今,优秀的年轻人都往公务员、大型国企里挤,传媒界中的优秀人才自然变少了。所以他担心,10年之后,如果媒体中成长起来的都是二流人才,那就决定媒体也是二流的。
  他鼓励年轻人,要以比他更快的速度超过他;他也一直在为年轻人创造机会。几年前,他就辞掉了3个栏目的制片人职务。在他曾担任制片人的《时空连线》团队中,目前已走出3个副主任、15个制片人和5个首席记者。他乐见柴静、张泉灵、李小萌等后辈成长起来,变得越来越成熟。
  
  “或许又到推动新一轮新闻改革的时候了”
  白岩松认为,网络让百姓变成了公民,开启了“全民皆记者”的时代,但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不能都渴望自由,却滥用自由。
  若干年前,他曾问启功先生,看到那些假冒他名字的字画有何感受。启功笑答:“有些比我写得还好,署他自己的名字多好啊!”
  白岩松未曾想到,当年他提出的问题,如今返回给了他自己。
  在微博上,有不少激进的语言署名为白岩松。“你假借别人之口去说自己心中的话,不同样是作假吗?”常有一些部门来央视核实传言,白岩松跟领导开玩笑说,以后直接报警就可以了。
  但不管怎样,他仍将自己定位于互联网的支持者。
  “或许我们又到了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时候了。十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开启新的新闻改革,只不过是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出现,使我们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还不是那么自发和主动的,所以新闻也应该有新一轮的、更开放更透明的改革。”
  白岩松举例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新闻不断地改革,提供更快捷真实客观的新闻,老百姓才有知情权。”他说。
  十几年前,白岩松写了一篇广为流传的《渴望年老》——并非希望年华流逝,而是企盼心智成熟。
  年过不惑的白岩松,现在每周要踢两场球,还喜欢听摇滚乐,甚至比女人还爱逛街。他已将工作与生活严格划分,基本拒绝了外面的应酬,几乎每天都回家吃饭。“如果没有时间陪家人、听音乐、踢球的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白岩松说。
  就在去年,白岩松出了第二本书《幸福了吗?》,以此记录10年来走过的日子。他似乎更喜欢总结过去,而不是筹划未来。他表示,从不去想5年之后的事情,唯一能做的就是过好现在。
  正如他将自己的新书送给柴静时,在扉页上写的那句话:这一站,幸福。
  (实习生李媛对本文亦有贡献)
  
  白岩松,1968年出生,蒙古族。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分配至《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至今。先后荣获“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奖项。
  
  他被视为中国电视媒体的良心,凝重而坚毅的神态,堪称电视屏幕上的中国表情。2011年,他在重大新闻事件中持续追问,体现着勇气与睿智,尤其“7.23”动车事故之后,他以动情而犀利的电视评论,引起巨大反响。新闻人是时代巨轮的望者,在中央电视台这个极其重要的传播平台上,他和他的同伴的努力和坚持弥足珍贵。
其他文献
1989年1月7日,日本裕仁天皇病逝,国葬定于2月24日举行。2月,中国收到日方邀请,并获悉,包括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在内的不少外国政要都将出席葬礼。  对此,中方着实费了一番思量。裕仁天皇当年发动侵华战争,该不该去参加他的葬礼、由谁去,国际国内都在注视着。中共中央最后决定,派外长钱其琛以国家主席特使的身份出席,既考虑了国家关系,也照顾到民众感情。时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徐敦信随行。  中方感到,出席
空前绝后的大师班——“文研班”,不仅培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尖兵”,也在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途中,悄悄播下了人道主义的火种。  “咔嚓”一声,50多名“文研班”一期师生留下了珍贵的开学典礼合影。这一天是1959年9月21日。  众人身后是一座有回廊的欧式建筑,青砖雕刻,塔楼中间挂着一面大钟。这是铁狮子胡同一号,原来的清王府、清末海军部和段祺瑞政府所在地。1949年初,随着北平解放、华北大学(中国人
在尤努斯看来,传统的银行法规是用来建造“超级油轮”以航行世界,而小额信贷是一艘小船,“你不能用建造超级油轮的架构来建造这艘小船,因为其只能在浅水航行,繁复的法规会让小额贷款的效率大打折扣,所以(在中国)更健全的法规制度亟待建立”。  “中国的金融体系需要进行改革,要能够向底层人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贷款。”8月14日,诺贝尔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广州如此评价中国的小额信贷,他说:“底层老百姓即使收入
8月31日,由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组成的全国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在会上,领导小组组长、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坦承,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涉及农村社会基础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  此一周前,8月23日,中央政治局刚就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了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   有舆论认为,未来的土地政策有“收紧”之向。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
温家宝说得好: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在各方隆重大谈深圳取得的成绩的时候,温家宝则希望深圳在经济体制之外,进行更为广泛的改革尝试。他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過去30多年中国的发展变化,靠的是改革开放,未
一则《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再次将“全民补碘”推向舆论中央。  7月26日公布的此意见稿拟定了食盐碘含量的新标准:将食盐碘强化量从20mg/kg~60mg/kg(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为35 mg /kg)修改为食用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为20mg/kg~30mg/kg,即降低食盐碘含量。  这是中国实行“全民补碘”政策后的第四次调整。  这一新的策略正应和了一些批评者对“选择权”的责难,他们认为中
等待了60年,巴勒斯坦人终于一致决定让巴勒斯坦问题回到原点,付诸国际社会的决定    渗透了宗教、民族、土地等多种因素的巴以关系从来都是高度复杂而敏感的,而每年5月更是如此。  街头,随处丢弃着石块和杂物,空气中弥漫着燃烧物的焦味。一群医务人员正围着给一名昏迷倒地的男子进行急救,鲜血从他头上流下,模糊了手上的巴勒斯坦国旗。而不远处,他的同胞们还在高喊“对占领说不”以及“通过革命来解放巴勒斯坦”等口
获奖理由  他是中国真正的“首善”,20多年来,他累计捐款超过50亿元人民币。他的捐助模式曾被称为中国最“苛刻”的慈善。2011年,他又将家族价值35.49亿元的股票捐给他创立的河仁慈善基金会,使其成为目前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公益慈善基金会,并开创了中国基金会资金注入方式、运作模式和管理规则等多个第一。在这个“中国慈善”风波迭起的年份,他让我们看到了慈善的真义,以及不算微弱的正向力量。    简介:
盗与防盗之间,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盗和防盗其实就是矛和盾的关系。所谓安防其实自古就有。”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建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二者之间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經过上千年的演变,21世纪的安防措施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成体系,声、光、电和生物识别等领域的科研进展都被直接整合运用到安防技术中。但当我们将镜头拉远,将这一切向前推演,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利用可行的工具和
2011年12月19日,国际各大新闻网站头条不约而同地选择报道一条消息:金正日去世了。  当天,身着黑色礼服的朝鲜中央电视台女主播李春姬,用哽咽的声音播报其国家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因工作过度疲劳去世的消息之后一个小时内,世界各大媒体迅即将消息推上各自官网的头条,美国《纽约时报》干脆在报道完金正日死讯后,用《金正日的死亡中,情报部门全线溃败》这一不乏戏谑口吻的头条标题,批评美国及其盟国的情报部门失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