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浸润与人性回归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benl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专题“一滴泪中的人性世界”第二板块“美与丑的看台”中的课文,节选自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黎圣母院》第六卷第四章。选文部分的相关情节在课下注释中有如下补充:“加西莫多在克洛德的唆使下,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
  一直以来,由于对雨果精神立场和创作追求的不了解,很多读者对此文的解读仅仅停留在美与丑的对立这一角度,认为伽西莫多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爱斯梅拉达蕙质兰心,他们的善良和副主教克洛德的虚伪共同构成美与丑的对比。但是,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笔者认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细腻饱满并充满变化,难以用爱憎分明的美丑善恶来为他们一一贴上标签。本文集中笔力对选文中伽西莫多的由“兽”到“人”的人性回归历程进行探析。
  一、由“兽”到“人”的坎坷历程
  (一)默默忍受的“怪物”
  伽西莫多在昨天被捧为愚人王的同一个地方被绑上刑台。对于周遭发生的一切他显然是麻木无知的。虽说他甘愿接受惩罚,“对于当时司法部所谓的‘又紧又牢的捆绑’,连眉毛都没有抬一下,他认为一切反抗都是徒然的”“人们从他的脸上只能看到一个野人或笨人受惊后的表情”“人家脱掉了他的衣服,他也听之任之……只不过时时粗声地喘气,就像一条牛垂头耷脑地给绑在屠夫的车沿上”“他还没有一只关在盒子里的金龟子明白呢”“他是一个好象东方建筑似的怪物”。以上种种不难看出伽西莫多一直是被当做一个任人摆布的、没有思想、没头脑的怪物,而不是人来对待。他对于人们愚弄他的伎俩早已习以为常,无所谓了。即便是当皮鞭抽在他身上“他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依然“蜷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散布到他脸上的每一根筋络,但是他没有叹一口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叮过的公牛”他默默地挣脱绳绑,一番挣扎无果之后“他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从这时起他就不再动弹一下了,再没有什么能引起他轻微的动作,无论是他身上不停流出的血、加倍疯狂地落到他身上的皮鞭,沉醉在行刑里的施刑人发作出来的怒气以及那可怕的皮鞭挥动时的嘶嘶的响声”。长期处于被愚弄、消遣的状态下,伽西莫多的神经早已麻木,他的灵魂深处已经失去了作为人存在的基本尊严。他没有羞耻心、没有痛感,浑身长满硬皮和汗毛,活脱脱一个“野兽”。
  (二)怒火中烧的“公牛”
  在忍受一个钟头的“公诉”之后,伽西莫多又开始挨着“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但这些私人的报复不是因为伽西莫多做了什么对不起他们的错事,也不是为爱思梅拉达打抱不平,仅仅是因为无关他们痛痒的外部原因“恨他丑陋”。围观的人群用各种肮脏的词语咒骂他:“邪教的怪物”、“骑扫帚把的家伙”、“可恶的敲钟人”、“聋子!独眼!驼背!怪物!”、“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终于这头“公牛”被无知的看客激怒了:“他先是慢慢地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他胸膛里间或迸出一声粗重的叹息……愤怒、憎恨、失望,逐渐在那可怕的脸上增多,成了一片厚厚的阴云,逐渐蓄满了电流,变成了千万道电光,在那怪人的独眼里闪闪发亮”。
  眼看怒火即将喷发,伽西莫多看到他的养父、唆使他劫掠美女的神甫走来,“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结果,这个他视为救命稻草的人却默默走开了。这让伽西莫多很失望!“脸色又黯淡起来,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由此可以看出,伽西莫多并非是没有感情和羞耻心的“野兽”,只是他的感情只在克洛德面前流露,被自己真心拥戴的人遗弃,他的内心是崩溃的。这崩溃之后,他又忍受了一个半钟头的辱骂,终于,爆发了:“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像人的声音倒很像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的叫喊声都盖没了。”
  加倍失望之后的怒火与此前逆来顺受的沉默形成鲜明的对比。发怒这一举动除了表明伽西莫多并非没有感情的动物(他也存在正常的喜怒哀乐,也有理由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似乎也暗示着剧情的发展:他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觉醒。
  (三)流下第一滴泪的“人”
  在众人的嘲弄下,他接连三次呼叫:“给水喝!”前两次叫喊除了换来更恶毒的戏弄之外,并没有出现任何人愿意为他送去一碗水的迹象。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之后,他看到“昨晚他曾想抢走的那个波西米亚姑娘从人群中走来”。面对这个他差点伤害的姑娘,伽西莫多的内心是戒备的,的确,他有理由这么做,那些跟他无冤无仇的看客都千方百计折磨他、辱骂他,这个他的“敌人”又怎么会轻易放过这样轻松就能报复他的机会呢?爱斯梅拉达的出现肯定是为了让自己出丑,“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象别人一样来打他的。”他甚至做好了攻击这位美女的准备:“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西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哪”。
  独自走近前一晚掳掠自己的、丑陋无比的、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伽西莫多,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姑娘这一善意的举动彻底感化了伽西莫多,“人们看见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评论界很多人都对这一滴泪中折射出的人性美好进行过透彻深入的分析,大部分都认为这是由于美女为他送水是出乎意料之外而流出感动的泪水,或者是因为感动而愧疚,产生的悔恨之泪。这些分析固然是正确的,但却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本质。这处细节描写意在表明无情、无知、无痛感、任人摆布的家伙在沉默、微笑、发怒之后,终于会流泪了。他由一只野兽、一头公牛终于蜕变为拥有人类喜怒哀乐情感的“人”了!   二、眼泪换水的“催化剂”
  (一)急忙转身走开的副主教克洛德
  副主教克洛德是选文的重要线索之一,因为他的唆使,伽西莫多被绑上刑台,接受本应属于他的处罚。这样的幕后黑手却被敲钟人无理由地追随,甘愿默默忍受皮肉之苦和流言中伤。伽西莫多在人群的奚落中不断攀升的怒气却因为克洛德的走近而消散,唤起了他为人奴仆的依赖感,他幻想着自己誓死效忠的养父会挺身而出,因而露出了“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越走进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麻木的伽西莫多在熟悉的主人面前是乖巧的、听话的、需要被呵护的。克洛德这位“衣食父母”平日里所给予他的猪狗不如的待遇就已经让敲钟人心满意足了,因为至少还有一个人愿意和他交流。
  但就是这样一个平日里还把自己当人看的人居然为了自保“急忙转身离开”。神甫悄无声息的转身离开对伽西莫多的刺激是巨大的。这个转身使得伽西莫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痛苦、无力和深深的悲哀,五味杂陈的内心加上皮肉之苦的折磨,加倍的失望终于使他有勇气发出自己的声音:“给水喝!”。一声怒吼发出了他丢失已久的为人的尊严,尽管怒吼换来的只是更多的嘲笑。台下的看客没有哪怕一个人愿意走上刑台为一个罪犯送去缓解干渴的清泉,所有人都等着捉弄他、看他出丑呢。
  (二)送来甘泉的波西米亚姑娘
  第三声怒吼之后,“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一面小鼓。”此刻伽西莫多内心是忐忑恐惧的:这是自己曾经劫掠的那个女孩,也正是因为自己对她的伤害才不得不面对今天的恶果,她一定是来报复我的,相比那些跟我无冤无仇却还要戏弄我的“把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的罗班·普斯潘、扔石块的妇人,这个“仇人”恐怕早已经对我恨之入骨了,巴不得我快点被折磨死掉才好呢!她要是真来侮辱我,我就用目光把她杀死!坚决不让她靠近我!
  然而当波西米亚姑娘“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伽西莫多设想的嘲弄、挖苦和侮辱一个也没有出现,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曾经的被迫害者竟会如此大度地为自己送来救命的甘泉,而前一秒钟,自己还想着要杀死她。自己被最亲近的教父抛弃,被无知的、不了解内情的无聊看客戏弄,而这个曾被自己伤害过的人却愿意送来甘泉。
  苦难深重的人最是受不得别人对自己的一点好,更何况这恩惠是来自以德报怨的被迫害者。伽西莫多满腔燃烧的怒火被一泓清泉熄灭,一时间这“野兽”这“愤怒的公牛”竟然无所适从,“人们看见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爱斯梅拉达的举动熨帖了伽西莫多内心的失望和愤怒,在爱的浸润下,“野兽”也会找回在一次次屈辱和嘲弄中被磨灭的人性。
  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作者。雨果的作品总是渗透着人道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艺术,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爱斯梅拉达的举动深刻地诠释了这位大作家的至理名言“最高贵的复仇就是宽容”。从她身上流露出的善的改造力量使得伽西莫多由“兽”蜕变为“人”,并赢得了看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爱的示范作用在作品中不言而喻,发人深省。当我们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人的时候,当我们以宽广的胸怀待人的时候,也许就会有更美好的结局。
  邱捷,教育硕士,现居武汉。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而对于小说阅读和教学而言,用情节、环境、人物来分析小说仿佛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小说的其他层面似乎总有说不透的地方。所以对小说中“留白”的把握,是重新思考我们小说阅读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什么是留白,“留白”就是指语义单位之间的空缺及意义的隐含表达。了解小说“留白”的功能及其规律性,对于改进中学小说阅读教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深情满怀。  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作者在写“我”得到《山海经》的反应时,用了一个比较特别的词——震悚。笔者认为,这个特殊用词是开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把钥匙。  一、不同寻常的震悚  “震悚”在课本中的解释是: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文中没有写《山海经》令我害怕的内容,显然,“我” 的颤动是由于过度兴奋。在现实生活
作文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一样,同样存在着负效、无效、有效、高效的课堂高下之分。作文教学备受争议,原因之一就是许多教师不会教,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很痛心地指出:多数语文教师没有教作文。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从作文教学的动态过程来看,很多环节的设置都注定是无效的,这当中既有专业水平的问题,也可能涉及态度问题,需要引起同行的警惕和关注。  无效环节之一:随便布置  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随便布置作文题的现象已经
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一篇好的传记文必须要有“魂”,这“魂”就是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内心情感以及中心内容的体现。而“魂”就是文章的标题。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一篇传记类文本《科学巨人玻尔》,题目中“科学巨人”实际上就是玻尔整个人物形象特征的缩影,也是其人格魅力体现的地方。文章中写到玻尔追求真理,在学
《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想打动别人,必须有真情。其实,为文也如此。文章要感人,要打动读者,就必须写出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是不是说作文时强装忧伤或欢娱就可写出有真情的文章呢?不是,这样的文章容易露出娇柔造做之态,肯定会给阅读者留下虚假的印象。我们平时说“文如其人”,也可倒过来说“人如其文”
1958-1965年间,人教社所编中学语文教科书按照结构体例的不同,鲜明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1960年,第二阶段为1961-1965年。前一阶段以1958年新编教科书为基础,先后经过了1959年、1960年两次修订。后一阶段包括两套新编教科书:1961年的十年制中学语文教科书与1963年的十二年制新编中学语文教科书。  一  1958年,人教社编出新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共12册,没有前
笔者在大学从从事写作教学20多年,每接一届新生,我都喜欢“摸底”。然而,让我惊诧的是,无论是“虚构作文”还是“非虚构作文”,我都很难在其中看到他们个人的情感体验,很少看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更是难以看到他们对人和事的价值判断。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作文训练,从最初的日记、读书笔记,到记叙文、说明文,及至高中阶段的议论文,训练的内容不能说不完备,写的作文不可谓不多,为什么他们仍然写不出带有个
新课程改革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多样,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这是可喜的变化。然而,在欣喜的同时我们却发现: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让课堂超载了,装了许多不该装、不能装的东西。  一、教学超载:一种值得深思的现象  超载,《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注释:运输工具装载的货物或乘坐的人超过规定的载重量。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超载呢?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强调要掀起“课堂革命”,要创建“以学习者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一个从教23年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认同陈部长的说法,23年的教育实践,我也深刻认识到: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质量决定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肩负重大责任和使命的新时代教师,更要领悟教育的真谛,努力创设全身心服务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  《林教头风雪
凌宗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民国教育家刘百川研究者,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语文教学主张“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有专著《好玩的教育:学校文化重建五讲》《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有趣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语文教师的使命》《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