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jun0412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本地教学现状,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观,打破教材的框架,梳理教材知识,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考题,总结考试规律,并组织学生有效训练,提高学生应试技巧,以求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高效掌握历史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命题方向;命题方式;自主设问
  广东省珠海市自2009年中考改革后,历史成为必考科目之一。考试时,历史与思想品德合为一卷,只考选择题,满分为100分,历史占其中40%。考试成绩以合格与不合格呈现,不合格者,不能被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历史科目以往“开课不考试”的尴尬。但思想品德与历史的成绩仍不计入中考总分,这导致学生关注度不高,一般以应试为目的,学习历史知识多是死记硬背,并没有在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上形成必要的历史观。特别是一些有志于读职业中学的学生,其历史基础知识更是薄弱。所以,教师在初中毕业班组织好历史复习可谓任重道远。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谈谈进行中考历史复习的一些体会。
  一、梳理知识,宏观把握教材主线
  中学历史课的内容,纵贯古今,横通中外,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丰富的知识常常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纷繁的头绪又往往给学生带来记忆的困难。俗话说:“学习得法事半功倍,不得法事倍功半。”此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化繁为简,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畏惧心理。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普遍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诸类更是耳熟能详,不在话下。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普遍呈割裂状态,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事实混乱、时空错位、张冠李戴等现象。这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理解能力有限、认识不深有关,也跟教材的编排有关。现行的教材是通史体例和专题史体例的混合,给直线、单向思维的初中生造成一定的认识混乱,使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具一定逻辑关系的历史观。教师组织中考历史复习,相当于引导学生第二遍通读历史。打破教材框架、梳理知识、构建宏观的大历史主线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呢?笔者首先借用了数学函数知识,以历史时间为“X轴”、历史内容为“Y轴”,给学生构建一个“历史知识坐标”。其中,“Y轴”又可以帮助学生细化成“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种“刻度”。有了这一坐标,学生便有了参照物,能初步理顺一定范围内各历史知识的逻辑关系。如:某一历史时期,各领域的历史事件或相关人物;某一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等。有了此基础,学生对历史教材的编排便有了初步的认识,笔者便能针对初中三年的历史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构建各时期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宏观线索。
  (1)中国古代史部分,最常用的是以王朝的更迭为线索。对于这一条线索,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但构建过程比较吃力,且容易遗忘个别朝代,以致线索残缺。针对此现象,教师可借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来作提示,把夏商周以外的王朝更替划分为三“分”三“合”相间的几个阶段,辅以惯用的“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口诀”作讲解,如:“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学生便能较为形象、轻松地理解并掌握错综复杂的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线索。
  (2)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特点,笔者为学生构建了两条线索。其中“屈辱与抗争”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主题,这是一条比较容易把握的线索。而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自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国民革命、国共第一次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历程贯穿了近现代的中国,是另外一条重要的线索。此外,中国近现代史两册教材的内容相对较多、较细,除以上列举的两条主要线索以外,“近代化的探索”和“新中国的建设”是两个重要的主题。教师可根据这两部分内容的特点,帮助学生梳理出两条分支线索,在此就不做累赘。
  (3)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世界历史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学生地理知识不牢固。特别是世界古代史介绍的那些国家,学生根本和现实联系不起来,不知道它们和今天的那些国家是否一致,有何联系;二是教材介绍历史事件多是只言片语,章节之间跳跃较大,造成学生的时空概念松散。而诸如人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阶级革命等内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教师应帮助学生排除干扰,构建一条相对清晰的主要线索(图1),以增强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信心。
  二、发现特点,总结规律
  为学生构建了大历史的宏观概念后,教师便可着手引导学生回归微观的历史知识,注重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由于广东省珠海市中考历史只考选择题,本文在此围绕选择题的解答展开探讨。
  历史选择题是一种设计灵活多样,知识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历史选择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的识记,还可以考查学生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比较、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但中考历史无论考什么内容、怎么考,其命题都可以根据历史学的要素概括为时、空、史、论四个方向。
  1.历史时间的考查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可以用确切时间、历史阶段或中国史中的年号作表述,时间是组成各种历史逻辑关系的最基本依据,初中阶段的历史试题一直比较注重对历史时间的考查。
  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时间的能力。如:
  【例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统治, 2011年是辛亥革命( )纪念。   A.99周年 B.100周年
  C.101周年 D.110周年
  2.历史空间的考查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尤其是人文地理,与历史学科的关系更是密切,因而,地理知识的运用在历史教学和历史考试当中都时有出现。
  (1)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对空间判断的能力。如:
  【例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当地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该水利工程位于现在的( )。
  A.四川地区 B.河南地区
  C.湖北地区 D.陕西地区
  (2)考查考生阅读地图和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
  【例3】图2中所显示的是历史中哪一条著名的路线( )
  A.丝绸之路 B.郑和下西洋
  C.红军长征 D.新航路的开辟
  3.历史事实的考查
  历史事实,它包含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都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这类型的题目,因能有效地考查学生记忆、复述、理解、分析、判断、比较等多种能力而备受青睐,是初中阶段历史考试中最经常出现的一类题目。如:
  【例4】周恩来是深受人民敬仰的政治家、革命家。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与他有关的是:( )①参加中共“一大”;②重庆谈判 ;③在黄埔军校任教 ;④红军长征 ;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4.历史结论的考查
  历史结论是历史学家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是历史科目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中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初中阶段有关历史结论的考查,主要方式多是历史结论鉴别和概括性结论。
  (1)历史结论鉴别,此类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本主要结论的掌握,要求考生对备选项的结论的正确与否加以判断,考查考生准确再认再现课本重要历史结论的能力。如:
  【例5】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B.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C.造成了世界战争频繁
  D.造成东方落后,西方先进的国际格局
  (2)概括性结论,此类题目的备选项是根据课文知识归纳、概括而成,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推理、判断、鉴别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对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如:
  【例6】俄国是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与俄国相似的还有哪个国家?( )
  A.日本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三、有效训练,提高技巧
  就命题方式而言,历史选择题主要有陈述式、否定式、不完整式、判断式、疑问式、文字材料式、图片材料式、比较式、组合式、排序式、情景式等多种类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各种命题方式,平时要注意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学会根据复习材料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自主设问,模仿命题人的思路逆向复习,以求知己知彼、巩固所学。
  总之,教学没有必胜之常法,但贵在得法。历史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研究运用教材这一载体,针对当地教学现状,以学生的特点为依归,帮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信心、夯实基础、不断探索,促使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轻松而高效的复习方法,并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此,考生便能取得理想的中考历史成绩。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我科自2001年5月~2001年8月应用咪唑斯汀(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西替利嗪(河南焦作康力制药集团公司生产)比较观察,报告如下.
为推动青少年普法工作,利用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丰富学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与内容,1月7日上午,教育部在北京外闲语大学举行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建设及开通鹰谈会。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
目的 探讨5-羟色胺(5-HT)在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及其意义。方法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46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HT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23例急性荨麻疹(含4例急性胃肠型荨麻疹)和23例慢性
患者女,7岁,头皮、面部疣状增生2年余,经皮屑、舌粘膜刮取物培养为白念珠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念珠菌性肉芽肿。氟康唑治疗有效。
目的 探索治疗痔疾的较好方法。方法 采用氦氖激光局部和穴位照射及旋磁局部治疗 88例与药物治疗 84例 ,随机分组对比观察。结果 氦氖激光及旋磁组疗效优于药物组 (P 【0
采用咪唑斯汀治疗35例急性荨麻疹患者,结果给药后1h,重度瘙痒、风团、红晕明显缓解达50%以上;服药后2h,100%患者自觉症状、体征减轻.
本文主要探讨19世纪全球转型对于不平衡与综合发展(UCD)的影响。全球转型使不平衡与综合发展进一步强化,这先是产生了不平衡与综合程度更为加深的世界秩序,随后又形成了不平衡
摘 要:文章根据目前高校植物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传统植物学教学的特点,从微型课题研究、经济植物种植、植物资源调查和常见植物识别四个方面对植物学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植物学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学;研究性学习;微型课题  植物学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植物学方面的研究专题,在开放的情况下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植物学实际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话的本身就有多种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阅历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在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