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理论与伦理学双重视角下《建筑师》解读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lide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
  摘要:镜像理论是拉康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分析法概念,它强调的是主体在精神界中自我和本我的构建、发展以及走向。拉康把人的发展分为现实界、象征界和想象界。在伦理学中,想象界就相当于伦理秩序,象征界是伦理环境。《建筑师》是易卜生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试图从镜像理论与伦理学双重视角下解读《建筑师》,探讨主人公索尔尼斯的精神发展。
  关键词:镜像理论;伦理学;伦理困境;主体
  拉康是当代西方批评界影响最大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家,他把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对弗洛伊德的学说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了“镜像理论”。其主要论点是“无意识的话语具有一种语言结构”和“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建筑师》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在国外生活二十多年后重返挪威的第一个剧本,具有自传性质。与前期创作中猛烈抨击宗教不同,《建筑师》反映了他本人晚年对艺术的一些持怀疑的态度及对宗教的向往,主要讲述了建筑师索尔尼斯在生活与事业、理想与现实的各种矛盾纠葛。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建筑师》中的主人公索尔尼斯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其心理、精神的发展历程。1974年,拉康提出了现实界、象征界和想象界。正常人的发展是由这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构成的一个理性主体。如果这三者的顺序颠倒了,那么主体就从理性进入了非理性,甚至无理性,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主体精神分裂的过程(胡朝霞,蒋天平 2015)。根据镜像理论,可以把這部剧的叙事结构分为:第一幕主体的象征界;第二幕现实界;第三幕想象界。
  一、象征界:对“父亲法则”的接受与拒绝
  象征界,即符号的世界,是支配着个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秩序,个体在期间通过语言同现有的文化体系相联系,同他人建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客体化,即作为主体出现。这个主体绝非自我封闭的主体而是一种语言关系中的互主性。象征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所说的能指者。象征的结构决定了主体的是非善恶原则与行为准则。
  主体进入象征界即是对“父亲法则”的遵守。索尔尼斯是自学成才的,没有进过专业的学校,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建筑学。但他很有天赋和毅力,刻苦钻研,终成一代建筑大师。当然,他的成功离不开老建筑师布罗维克的指导。布罗维克是他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布罗维克这一他者形象也是社会的要求,是“父亲法则”的代表。同时,索尔尼斯坚信,建筑师就该建筑带有高大塔楼的教堂,因为这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这代表着他对宗教的绝对信念。索尔尼斯成功后,本身成了“父亲法则”的代表。他掌控着自己的建筑公司,高高在上,以前的老板布罗维克和他的儿子都成了他的属下,听令于他。他的妻子虽不再爱他,但也一直默默承担着他给她的责任。
  索尔尼斯有很多不为人知违背伦理的秘密。他曾对医生表明自己与妻子之外的几个女人有过关系,这是“父亲法则”所不能容忍的。索尔尼斯与希尔达初见时,希尔达才十二三岁,而他已是功成名就的建筑师。他当时亲了希尔达,并对她许下了诺言。他们之间的恋爱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这是对“父亲之名”的否定。
  二、现实界:主体的伦理困境
  现实界是一种原始的无序和无知,主体无以接近和支配的领域,不是指客观现实界,而是指主观现实界,是欲望之源,类似于本我,是一种“已在此地”而又在思维和语言之外的东西,一旦可以被想象、被言说,就进入了想象界和象征界。现实的东西是由想象的东西与象征的东西结合而成。在象征的东西限制之下所实现出来的想象中的要求就是现实的东西,这就是人的个性中能够实在存在的东西。镜像理论中的现实界,是个体混沌状态中的原初需要,是一个脱离语言符号秩序的“缺场的在场”,黑暗无序、处于任何思维和语言之外而又永远“已在此地”的混沌状态,是欲望之源,很难表达和言说(Mary Klages & Jemej Pisk 2005)。镜像理论中的现实界就是无理性的世界。
  索尔尼斯看似很成功、幸运,实际上他正经历着种种伦理危机,深陷三重伦理困境,混乱不堪。
  事业上,索尔尼斯是在布罗维克的指导和瑞格纳的帮助下成为一代建筑大师的。他把布罗维克和他的儿子收到自己的工作室,这既展示了他的仁慈,又把他们父子置于监控下,使他能安心。但索尔尼斯也意识到,人都无法逃避的年老体弱的一天,布罗维克的命运正像一面镜子,将是他未来年老之后的真实写照。戏剧一开始就由布罗维克出场,“突然站起来,好像很痛苦,喘吁吁地...”(易卜生文集第7卷 6),并感慨自己“一天不如一天了”。瑞格纳是年轻一代才华横溢的杰出代表,他的才华与努力让索尔尼斯深深担忧自己被取代。他想逃避这样的命运,所以一直压制瑞格纳,丝毫不给他展示的机会。他以为只要不给瑞格纳独当一面的机会,他就不会被超越与取代。所以不管布罗维克怎样求他,他都不答应。事业上面临被瑞格纳所代表的年轻一代取代的危机,体现了在面对新陈代谢这条人类发展规律时,老一代人既无能为力又极其恐惧的伦理困惑以及新一代人跃跃欲试、另立门户的伦理要求。
  感情上,索尔尼斯与三个女人有情感纠葛。妻子艾琳在父母老宅被烧毁以及亲生双生子死后深陷于悲伤而无法自拔,两人的婚姻生活早已名不副实,感情没了,家也不再完整幸福,只剩下空洞与凄凉。当艾琳怀疑索尔尼斯与开雅有不正当关系时,他并不解释,任由艾琳“冤屈”他,觉得这是“一种有功德的苦修行”。他不愿与妻子交流,任她经受折磨。对于开雅,索尔尼斯并没有真的动情,平常各种亲昵暧昧只是想利用她把瑞格纳留下。希尔达与索尔尼斯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希尔达心中索尔尼斯是英雄,是梦中情人;而索尔尼斯心目中,希尔达是黎明的曙光,年轻、充满活力,给他希望和力量。他俩无话不说,她就好像是索尔尼斯的另一个自我,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好像是自我之间的对话。索尔尼斯与艾琳是夫妻关系,开雅、希尔达分别与索尔尼斯是情人关系,开雅、希尔达、艾琳又是情敌关系。索尔尼斯陷于复杂的感情纠葛之中无法自拔。
  信仰上,信仰危机。希尔达的两次出现,都是在索尔尼斯出现信仰危机时。刚开始索尔尼斯很信奉上帝,一直都只建筑供奉上帝的教堂。但自从那场大火他的孩子死后,他便不再盖教堂了。如果上帝存在的话,他那么虔诚,上帝怎么忍心把他可爱的双生子给带走。后来他想,上帝这么做是为了能使他专心于建筑事业,不被其他事物所打扰。上帝在他心中不再高尚,而成了自私的存在。他不再做他曾以为的最崇高的事业,转而开始给平常人建筑住宅。但十年过去了,索尔尼斯又开始觉得,“给世间凡人盖住宅——简直毫无意义” “我并没有真正盖过房子,也没为盖房子费过心血! 完全是一场空!”(91)他已经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人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容身之处,他并不能为他们建筑一个名副其实的家,他连自己的家都不完整,深陷严重的信仰危机当中。   三、想象界:对他者伦理身份渴望
  想象界,是一个欲望、想象与幻想的世界,是在主体的个体历史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个体无意识往往在期間显露。想象通过镜像阶段把有意识地、无意识地所知觉的和想象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形成世界的图像。想象秩序和想象身份对主体既是诱惑又是陷阱,主体会沉浸在想象的秩序中无法自拔,造成主体伦理身份的混乱从而陷入伦理困境。伦理困境指“文学文本中由于伦理混乱给人物带来的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冲突。伦理困境往往是由伦理悖论导致的,普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聂珍钊 2014)。”
  索尔尼斯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成就是以自己和别人的幸福为代价的。他深深自责,觉得自己背负着一笔永远也偿还不清的债务,特别是对于艾琳。艾琳本应成为孩子们的灵魂建筑师,但那场大火使她无法成为那个她“应该做、可以做、并且非常想做的女人”,她成了一副空壳,整天活在悲伤中无法自拔,索尔尼斯把这一切罪过都归在自己身上,生活困苦不堪。这时希尔达出现了,他重焕生机。回想起自己曾经对建筑事业的热情以及勇敢地爬上高处追求广阔和自由的心情,那些压在他身上的社会伦理困境、婚姻与爱情伦理困境都迎刃而解,即使是信仰坍塌的宗教伦理困境也烟消云散了。“伟大的主宰!听我告诉你。从今以后,我要当一个自由的建筑师——我干我的,你干你的”,“我不再给你盖教堂了”(92)。同时,他也不再给世间凡人盖住宅,而是要建起世上最可爱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源于希尔达最初的想法,这“抹上了一层虚幻甚至虚无的色彩,并最终伴随建筑师索尔尼斯从塔楼坠地而戛然而止,却透漏了主人公索尔尼斯,包括易卜生本人的精神顿悟和不懈努力”(孟湘 2011)。本质上是在拨开世俗杂务之后面对人生终极问题的生命伦理选择,换句话说,就是希尔达所谓的“抓住自己的幸福,抓住自己的生命”,只有清楚并按照自己的内心行动,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快乐和自由。索尔尼斯最终视死如归般地爬上新房塔楼,把花圈再次挂在高高的风向标上,可以从中感受到他被压抑的灵魂得到了解放,人生理想得以实现。
  四、结语
  处在多重危机中的索尔尼斯变得有些疯狂。他说他是一个有特殊能力,有山精气质的人,易卜生有一句座右铭: “生活就是与内心的山精较量,写作就是对自我的审判。”所谓山精其实就是灵魂、精神、欲望一类的东西。有山精气质的人就是为灵魂自由、欲望实现不惜一切代价、奋不顾身的人(杨华轲 2016)。索尔尼斯最终以死亡告终,摆脱了社会对他的种种束缚。主体是一个徘徊在想象界和现实界中分裂、破碎的主体,又是一个丧失了伦理意识、非理性直至无理性的他者。
  参考文献:
  [1]胡朝霞,蒋天平.镜像理论和伦理学双重视阈下的《海尔格伦的海盗》[J].求索,2015.
  [2]Mary Klages and Jemej Pisk: Jacque Lacon[M]. Tretjidan, Letn,2005.
  [3]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集[M].潘家洵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5]孟湘.建筑师 生命超越之祭[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杨华轲.论《建筑师》索尔尼斯的三重危机[J].芒种,总第431期,2016.
其他文献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塑造的黑人父亲形象——乔利,既令人憎恶,又引人深思.莫里森洞察入微地描绘了乔利的人生轨迹,揭示其扭曲心灵,
目的:研究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用于四肢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
北京的天亮得很早,四点十五分,天全亮开了.挂了父亲的电话,我在床上静静地躺着,直到天亮.父亲说,他又梦见老家了,老家的山,老家的人,老家的屋子,老家的果树,还有牛罔里的调皮
会盟是不同的团体间解决矛盾冲突的一种礼仪。自原始氏族实行族外婚为始,会盟的的最初形式——婚盟便诞生了。至尧时,联盟规模已突破了婚盟的旧范,其功能开始应用于处理广泛
期刊
摘要:文学反映人性和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古今中外的文学,与历史的联系都是不可忽略的,直接描写历史或以历史为背景进行文学创作。我国文学与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近现代时期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干预,更表现出直接反映历史的特征。本文从中外已有的文学现象出发,探讨文学创作与历史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文学;历史;史观  文学即人学,反映人的生活、社会、心理等主题,而人类的历史则是世界客观发展
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著作《野草在歌唱》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拮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本论文主要分析《野草在歌唱》中殖民体制和种族歧视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而来分析种族意识的真正原因和影响,并深入探索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作者和作品的简介。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对
启程又一次踏上去往小镇的路,早早的买了票,车子却迟迟没有开.坐在玻璃窗后看喧闹的车站,进出的车,来往的人,拥挤的候车室,不断向乘客兜售的小贩,恍惚得像隔着一个世界.一百
目的:探究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尿结石患者疾病认知及复发的影响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泌尿外科在2016年4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6例尿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床尾号单双数
摘要:在社会深刻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面临诸多困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为改进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引。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快乐和痛苦,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和获得真正的幸福。  关键词:幸福;德性;思辨;教育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基本思想  (一)幸福是最高的善  “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 目标。因为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