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素质训练,是学生理解、積累、内化,运用语文知识乃至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习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读”起着重要作用。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表情朗读、小组读、领读、默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齐读等。在教学过程中,每读一次就要确定一次的目的,每读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收获。只有针对不同“读”的目的,采用不同读的方式,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识字教学中的“读”
识字是阅读理解书面语言的前提。儿童学过的字,只有运用于读,才能巩固识字的成果,在读的实践中提高运用文字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笔者常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程序。例如,在教学“梅”这个生字时,出示生字卡片“梅”,学生看拼音直接读出“梅”字,接着再出示这是“梅花”的“梅”,左右结构,“木”字旁。紧接着,边用手书写边读出该字的笔顺笔画,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该字的读音。字形结构、偏旁部首,并且还记住了怎样按笔顺、笔画来写这个字,接着再组词、造句。学生写完一组生字后,可采用小组读、齐读、高声读、领读等方式对生字进行再次巩固,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朗朗书声中完成识字的目标。
阅读中的“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时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具体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必须强化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朱熹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这些,就十分强调“读”对理解和表达的作用。
读,要读出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把握作者写作方式,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指导并不是要求教师句句都指导学生读,而是要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的句子来读,才会事半功倍。如在《落花生》一课中,父亲有一句话:“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让学生多读几遍,真正体会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才能使学生悟出道理来。又如:在知道学生读《草原》一课时,笔者从语调、停顿、重复、快慢等方面对每一句、每一层都作细致指导,让学生读得好。如第一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是很普通的一句话,却包含作者很深的情感。读好这句很是关键,为后文朗读定下基调。请学生读,并问他为什么用很欣喜的语调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情感,为此还准备了配乐带,并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耳濡目染,真正进入角色,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掌握朗读技巧。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点拨和引导,让学生通过多读,逐步掌握读的方法,采用不同的“读”的形式,如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词句,分层分段,推敲写法等,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笔者就采用默读的形式,有的课文角色对话较多,情趣较浓,如《狼和小羊》等课文,就采用分角色朗读,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引导学生在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时,采用朗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的教学,就进行了朗读的训练。这样,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词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作文教学中的“读”
作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之外,笔者觉得加强读的训练也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实践证明,哪个学生文章读得多,词汇掌握就丰富,到写作文时对词汇的运用也就自如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除了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能力和写作技巧的培养之外,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典范文章,以读带写。具体方法如下: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课内熟读课文,收集一些优美词句,理解意思并能用这些词句造句;中年级(三、四年级)课内将课文熟读成诵,课外收集一些优美片段,熟读后并仿造学写;高年级(五、六年级)读经典文章,读书读报,多写多练;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文之后,要求进行反复大声诵读自己写的文章,及时发现文章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然后要求学生互相交换习作进行诵读,互相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读”的训练,提高语文能力,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样一种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中心小学)
识字教学中的“读”
识字是阅读理解书面语言的前提。儿童学过的字,只有运用于读,才能巩固识字的成果,在读的实践中提高运用文字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笔者常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程序。例如,在教学“梅”这个生字时,出示生字卡片“梅”,学生看拼音直接读出“梅”字,接着再出示这是“梅花”的“梅”,左右结构,“木”字旁。紧接着,边用手书写边读出该字的笔顺笔画,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该字的读音。字形结构、偏旁部首,并且还记住了怎样按笔顺、笔画来写这个字,接着再组词、造句。学生写完一组生字后,可采用小组读、齐读、高声读、领读等方式对生字进行再次巩固,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朗朗书声中完成识字的目标。
阅读中的“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时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具体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必须强化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朱熹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这些,就十分强调“读”对理解和表达的作用。
读,要读出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把握作者写作方式,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指导并不是要求教师句句都指导学生读,而是要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的句子来读,才会事半功倍。如在《落花生》一课中,父亲有一句话:“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让学生多读几遍,真正体会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才能使学生悟出道理来。又如:在知道学生读《草原》一课时,笔者从语调、停顿、重复、快慢等方面对每一句、每一层都作细致指导,让学生读得好。如第一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是很普通的一句话,却包含作者很深的情感。读好这句很是关键,为后文朗读定下基调。请学生读,并问他为什么用很欣喜的语调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情感,为此还准备了配乐带,并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耳濡目染,真正进入角色,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掌握朗读技巧。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点拨和引导,让学生通过多读,逐步掌握读的方法,采用不同的“读”的形式,如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词句,分层分段,推敲写法等,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笔者就采用默读的形式,有的课文角色对话较多,情趣较浓,如《狼和小羊》等课文,就采用分角色朗读,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引导学生在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时,采用朗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的教学,就进行了朗读的训练。这样,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词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作文教学中的“读”
作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之外,笔者觉得加强读的训练也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实践证明,哪个学生文章读得多,词汇掌握就丰富,到写作文时对词汇的运用也就自如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除了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能力和写作技巧的培养之外,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典范文章,以读带写。具体方法如下: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课内熟读课文,收集一些优美词句,理解意思并能用这些词句造句;中年级(三、四年级)课内将课文熟读成诵,课外收集一些优美片段,熟读后并仿造学写;高年级(五、六年级)读经典文章,读书读报,多写多练;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文之后,要求进行反复大声诵读自己写的文章,及时发现文章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然后要求学生互相交换习作进行诵读,互相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读”的训练,提高语文能力,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样一种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