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要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國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032
  学生的未来就是民族的希望,学生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创新,从而为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要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就要从小抓起,而小学数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一、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
  要逐步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的能力,必须加强教师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业务理论知识和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树立高尚的教书育人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认真研究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必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找出适合学生实际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很好激发。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处于较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是不可能出现创新性的。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心情放松、思维活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同时,要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充分发挥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新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在一节练习课上,拿出一个大土豆,让学生凭借想象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后,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有的说,从大土豆中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出大土豆的体积;有的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强化学生动手操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思维始于动作,若将两者的联系打断,那么思维就失去了发展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动手操作,让新知涌现,让创新意识萌发。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这一节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首先在纸盒的六个面从1到6分别标上数字,然后观察正方体,形成初步的直观认识。接着笔者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怎么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吗?”学生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下手。笔者引导学生将正方体一一展开,获得6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此时学生发现,6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就是原来大正方体的表面积。如果知道了小正方形的边长,算出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再乘以6,这样就得到了正方体的表面积。这种强调手脑并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积极性,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可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过程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以及批判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
  如有这么一道有趣的题目:树上有5只鸟,被猎人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大家认为都吓跑了,一只也没有了。但有一个学生说:“还有3只。”他说鸟是一个家庭,有鸟爸爸,鸟妈妈和3只不会飞的小鸟,猎人打死了鸟爸爸,鸟妈妈吓跑了,剩下3只不会飞的小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并把知识加以扩展,在愉快情绪的体验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教师需要抓住学生愿意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的这一特点,结合学生的性格做出适当的鼓励和肯定。对于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要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多提问,即使回答错误也要对其态度进行表扬和鼓励,慢慢培养出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并鼓励参与同学的探讨活动。而对于一些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烈的学生来说,就要采取适度的表扬,以免引起他们不正确的心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极强的责任感,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有能力也有信心完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任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提高重视,积极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能够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南岳镇小学 325600)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然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中。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被相关教育部门列入了重要的科目,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本质上的帮助。在新课程改革影响下,信息技术成为了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是当今时代经常会利用到的技术。但是,就目前初中学生而言,普遍对信息技术没有过多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寻找切实可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只是迫于升学的压力不得不刻苦学习,沉溺于题海,苦不堪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教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目标.几年来,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
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受到极大的冲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倡导的目标,同时也是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在新课标条件下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呢?    一、重视情境创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
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这是高中数学教师值得思索的问题.下面根据自己积累的一些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
如何搞好高考数学总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减轻师生负担,使学生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是每个师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众多中学教师及有关人员多年探讨的问题.每到高考前的总复习都是“一本资料治天下”,教师讲是“满堂灌”,学生练是“题海战”,师生共处于“题海中”.师生每天是盲目地讲题、做题,搞得疲倦不堪,高考成绩很不理想.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改革、尝试,我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高考复习方法.可概括为:学习考纲  看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科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头脑里充满了问题,才能够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将学习的过程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本文主要对初中科学教育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育;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
学校的迅速发展和教师的顺利成长离不开一名好校长的正确决策和引导。然而,什么样的校长才真正是教师心目中的好校长呢?笔者认为,教师心目中的好校长既不是惯用高压政策的威严形象,也不是处处都表现出随和人缘的老好人。在教师的心目中,一名好校长既要在教师群中拥有一定的威信度,又要在教师群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也就是说,他不但能够领导广大教师队伍,而且还能被广大教师在内心深处所拥戴。  这样的好校长需要具有以下三
一、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    1.树立学习信心是一种学习方法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应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坚定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班级的开始使学生树立信心,其实已经教
摘要:本文就目前中学生诚信缺失严重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几条加强中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措施,希望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诚信教育;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029  一、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诚信理念  实际上,当前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中学生诚信缺失可能产生的极大危害,因此也开始开展“诚信大讲堂”一类的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已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科载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之前的实践中已经努力践行课改新要求,积极运用新教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